場館簡介
廣陵王墓博物館,又名揚州漢陵苑,是1992年5月建成並對外開放的一處揚州人文景觀。她地處古邗溝的源頭、漢廣陵古城的南城垣、相別橋東側的神居山之上;東臨鐵佛寺,南望筆架山,西接漢唐古城、平山堂,北近雷塘隋煬帝陵和阮元墓,現址占地3.3萬平方米,為國家AAA級景區。
剛剛發掘的北京老山漢墓可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墓,而揚州漢廣陵王墓則是一座最精緻最完整的漢墓。
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地處蜀崗古城遺址南緣,占地27000平方米,本館地形起伏,林木蔥鬱,建築雄渾,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的陵園式博物館。
陵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豐富的文字。黃腸題湊結構細密,儼如方城,為研究漢代廣陵國的喪葬禮儀、職官制度、木作工藝、書法藝術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設計特色
苑內地形起伏,林木蔥鬱,仿漢建築古樸雄渾,是一處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反映揚州漢代文化的展示中心。一對漢代闕樓已成為本苑的代表性標識,高大粗曠的中廳——廣陵王地宮與挺拔雋秀的北廳——王后寢宮形成鮮明的對比,建築風格既一致又各具特色。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地處蜀岡古城遺址南緣,占地27000平方米,地形起伏,林木蔥鬱,建築雄渾,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的陵園式博物館。中央展廳展出的是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的墓葬,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距令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苑內主要展示了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及王后的木槨墓。兩座墓同屬於帝王級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該墓共用“題湊”八百多根。由於木頭皆向內,“頭”者,“題”也;“湊”者,聚也,即頭部集中內向為“題湊”,由於黃柏木皆取內芯,故名“黃腸”,這就是“黃腸題湊”,是西漢帝王諸候享用的特殊的墓葬制。
漢陵苑的仿古建築氣勢恢弘,素有“小中山陵”之稱。拾階而上,高大的中央展廳,給人以博大精深之感。建成後的漢陵苑將是“十景同暉”,分而合章,合而為史,景景相連,處處生輝,各領風騷。
主要看點
王陵地宮:廳建成於1986年,是漢廣陵王墓博物館的主體建築,位於館內的中心位置。由於廣陵王劉胥的木槨墓深埋地下24米,遷來揚州後為再現當時深埋特點,故將木槨墓復原陳列於地宮之中,展室內還陳列有該墓中出土的部分文物,以及有關葬制結構的文字資料。因之稱為“王陵地宮”。廣陵潮湧:廣陵潮在兩千年前是揚州特有的一種自然景觀。當時錢塘江潮還未形成,每年八月望日,四面八方的諸侯都匯集到廣陵觀淘,波涌如萬馬奔騰,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以它來形容漢代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昌盛、博大是在確切不過的了。
金印獻寶:“廣陵玉璽”龜型金印出土於最後一代廣陵王劉荊的磚室墓中。金印是權力的象徵,是稀世珍寶。同時還出土了許多的珍貴文物。
漢宮秋韻:此景應為展示漢代風俗、漢代娛樂活動的場所。目前只能簡單地作為遊人的拍照、弩機射擊等漢代娛樂活動的場所。有待重建。
風亭思古:此景建於西山,坐於廳中可觀夕陽下的漢唐古城,南眺現讓揚州城的高樓大廈。思古喻今,讓人無限感慨,平添幾分情趣。
細君思鄉:此景為紀念揚州第一位和親公主--江都公主劉細君而建,以此來宣傳她深明大義,為國家安定、民族團結,犧牲個人幸福,遠嫁烏孫國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旅遊指南的感人故事,緬懷她思國思鄉之情。
王后寢宮:帝王葬制中有陵寢之制,如西漢梁王陵為“前朝”“後寢”式,西漢楚王陵是“前寢後堂”式。因之將展陳廣陵王。王后木槨墓的展室稱為“王后寢宮”。曲江垂釣:利用護城河水構造水榭、半廳、假山,立一塊“枚乘七發”詩牌,供遊人休息、觀賞、娛樂。添一處可玩之處。
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葬制,它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題湊”是指題頭向內拼湊而成的結構,即是以木代磚,在棺外壘牆圍之。廣陵王劉胥墓中的“黃腸題湊”,以楠木作構件,每塊題湊尺寸大小有別,四面企口高低錯落有序,塊塊緊扣,層層相疊,堅固細密,宛如魔方,放錯一塊,無法復原。與全國出土的十座“黃腸題湊”墓相比,其用料之大,製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確圍驚世之作,堪稱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