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
拉丁學名:Nepentheshamiguitanensi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石竹目
科:豬籠草科
屬:豬籠草屬
種: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
簡介
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是菲律賓棉蘭老島的單峰上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生長於海拔1200~1600m的地區。
它一度被認為是小瓮豬籠草和盾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之後其被認為是起源於雜交種的物種。其矮胖的上位籠顏色的差異很大,可能具有紅色的斑點也可能通體黃色。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種加詞來源於其產地——漢密吉伊坦山,詞尾來源於拉丁語,“ensis”意為“來源於”。
植物學史
雖然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被正式描述於2010年,但這個種群在幾年前就已被人們所知。2007年3月13日,維克托·B·阿莫路索(VictorB.Amoroso)和R·阿斯比拉斯(R.Aspiras)於漢密吉伊坦山頂峰,特別是通往聖伊西德羅
(SanIsidro)的路徑上,採集了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一份蠟葉標本。採集地的植株生長於海拔1310m的山林邊緣。其標本編號為“V.Amoroso&R.AspirasCMUH00006494”,存放於菲律賓棉蘭老島(Mindanao)布基農省(Bukidnon)慕斯萬山(Musuan)的棉蘭老中央大學(CentralMindanaoUniversity)標本館(CMUH)中。2008年7月22日至24日,托馬斯·格羅內邁爾(ThomasGronemeyer)、沃爾克·海因里希(VolkerHeinrich)和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McPherson)對漢密吉伊坦山的其他物種進行實地考察。後來在麥克弗森2009年5月出版的兩冊專著《舊大陸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oftheOldWorld)》中,該類群被確定為小瓮豬籠草(N.micramphora)與盾葉豬籠草(N.peltata)的自然雜交種。2010年2月13日至14日,格羅內邁爾與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AndreasWistuba)回到了採集地。對大量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幼苗、成株和攀援莖進行觀察,但並沒有發現呈現中間形態的下位籠。那次對漢密吉伊坦山的實地考察的對象還包括了小瓮豬籠草、棉蘭老島豬籠草(N.mindanaoensis)和盾葉豬籠草。2010年7月,托馬斯·格羅內邁爾、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沃爾克·海因里希、斯圖爾特·麥克弗森、弗朗索瓦·梅伊(FrancoisMey)和維克托·B·阿莫路索共同撰寫的關於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正式描述發表於麥克弗森的專著《食蟲植物及其原生地(carnivorousPlantsandtheirHabitats)》第二冊中。其編號為“V.Amoroso&R.AspirasCMUH00006494”的標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
形態特徵
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可攀爬至4m的高處。莖為圓柱形,成年植株的莖直徑約8~10mm。節間距約4~7cm。攀援莖的葉片帶柄。葉片為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可長達25cm,寬至9cm。葉片末端為鈍尖,基部漸漸縮窄成細管狀。在中脈的兩側各有3條縱脈。羽狀脈豐富,斜向延伸至葉緣。籠蔓大致與葉片等長,上位籠的籠蔓帶籠蔓圈。還未在野外發現成年的下位籠,只有蓮座狀的幼苗。因此,還沒有關於其下位籠的正式描述。
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上位籠的下半部為漏斗形,上半部為圓柱形至略漏斗形。顯著的籠肩將捕蟲籠分成了兩個部分。其可高達20cm,寬至9cm。籠翼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上位籠(3張)退化為一對隆起。籠口傾斜,基部向上拉長,形成一個較短的唇頸。唇通常是圓柱形的,但偶爾也會為略微的呈扁平狀。唇可寬達1cm,唇肋間距約0.3mm,內緣有很短的唇齒,最多僅長達1mm。籠蓋為心形,寬達5cm。籠蓋下表面均勻的分布蜜腺,此外在籠蓋下表面的基部還具有一個突出的附屬物。在籠蓋基部的後方具有一根分叉的籠蔓尾,其可長達4mm。上位籠通常為通體奶白色,但也可能為黃底紅斑。唇可為奶白色、帶紅色條紋或深紅色。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其雄性花序大約可長達70cm,寬至3.5cm,一個次級花梗帶兩朵花,部分花梗無苞片。該關於花序的測量數據來源於2008年7月23日對模式產地植株的實地觀察。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通體披被淺棕色至白色的粗短毛被,在葉片的邊緣尤其明顯。
生態關係
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是菲律賓棉蘭老島東達沃省(DavaoOriental)聖伊西德羅的漢密吉伊坦山頂峰上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生長於海拔1200~1600m的地區,特別集中於海拔1400m的位置。其主要陸生於山地森林極其邊緣處。未在漢密吉伊坦山頂峰山脊以下的高原矮小植被地區,即稱之為矮小森林(bonsaiForest,pygmyforest)的地區發現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2007年拍攝的漢密吉伊坦山其通常生長於部分遮蔭,且降雨量極高的位置。漢密吉伊坦山由超基性岩(ultramafic)組成,但由於森林地表具有大量的腐殖質,所以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並不需要生長在超基性土壤中。在模式標本產地,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肉眼觀察每50平方米約有2~3棵。僅觀察到幼苗和成熟的攀援狀植株,未發現具有下位籠的植株。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與棉蘭老島豬籠草同域分布,與小瓮豬籠草和盾葉豬籠草生長於同一海拔高度。後兩者常見於更開闊光照更充足的地區。還未發現關於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這可能是由於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花期與其他生長在漢密吉伊坦山的豬籠草不同。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正式描述的作者們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標準評估了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保護狀況,將其列為易危(vulnerable)等級。他們指出,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比小瓮豬籠草和盾葉豬籠草更具有局部性,其僅分布於山上的幾個地點且集中了種群的大部分。漢密吉伊坦山是漢密吉伊坦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MountHamiguitanRangeWildlifeSanctuaryNationalPark)的一部分。來訪者只允許在嚮導的幫助下攀登漢密吉伊坦山。如果東達沃省政府申請將漢密吉伊坦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UNESCOWorldHeritageSite)獲得成功,那么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野生種群在未來將會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雜交起源
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最初被假定為小瓮豬籠草和盾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因為這兩個物種也存在於漢密吉伊坦山的高地山坡上。它與它的假定親本具有許多相似的形態特徵,如類似小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的植株外形瓮豬籠草的捕蟲籠形狀和類似盾葉豬籠草的毛被。但它獨特的淡色上位籠是這兩個物種都不具備的(盾葉豬籠草的上位籠未知)。此外,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也生長於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它通常生長於山地森林及其邊緣的部分遮蔭的地區,而小瓮豬籠草和盾葉豬籠草通常生長於更開闊的地區。野外的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表現出的形態似乎很穩定且一致,未發現過渡形態。該物種被認為是自保持且獨立於假定親本的物種。在模式產地發現了很多幼苗。考慮到這些因素,正式描述的作者們寫道:“我們認為這不可能是一個近期的雜交種,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不符合雜交初期階段的表象。”其他假定的雜交親本包括胡瑞爾豬籠草(N.hurrelliana)、毛律山豬籠草(N.murudensis)和有柄豬籠草(N.petiolata)。
相關物種
正式描述的作者們將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與小瓮豬籠草、棉蘭老島豬籠草和盾葉豬籠草進行了比較。這些物種被他們認為與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之間具有密切近緣關係。小瓮豬籠草在各方面均較小,且植株除花序外大部分無毛被。棉蘭老島豬籠草上位籠更為細長,形狀與其明顯不同。同時,棉蘭老島豬籠草的葉片末端為急尖(或窄鈍尖),而漢密吉伊坦山豬籠草為鈍尖。其獨特的捕蟲籠和籠蔓形態也與盾葉豬籠草不同。籠草並不具備這樣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