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改革

漢字改革

漢字改革包含簡化字問題、漢字拼音化問題、規範漢字使用問題。漢字改革的主要出發點是漢字過於複雜,認讀學習時間長,且無法和計算機信息科技兼容。無論是“漢字落後論”,還是“漢字優越論”,都是主觀上的認識,客觀上要抓住漢字是否便於人文交流和科技創新的問題。漢字改革的最終目的是進行拼音化,將漢語書面文字從二維特性轉變為一維特性,以適應計算機信息化等科技創新發展。

基本信息

漢字拼音化

漢字改革 漢字改革

存在必有其理由,世界上大多數語言都使用拼音文字,且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發展良好,在信息化方面進步突出,可見拼音文字的優越性是有事實驗證的。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等問題。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

漢字改革 漢字改革

重點: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了讓語言和科技兼容,中國未來文字政策將是推行一語雙文,既繼承了傳統文化,又面向未來,擺脫文字、文化等方面對英語和英語國家的依賴,讓漢語文化成為強勢文化。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詞的正詞法是一種嘗試,但這種方式違背漢字以字組詞的原理,反而吸收了英文等拼音文字不斷造新詞的缺點,使得辭彙量無法控制,抹殺了漢語、漢字不增加字數的決定性優勢。

背景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用兩個漢字注出一個漢字的讀音。是一種傳統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國古代對漢字字音結構的分析。第一個字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聲母;第二個字為反切下字,表示韻母和讀音。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鴉片戰爭以後,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啓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重點:當時的漢字無法發電報和用打字機,已經出現了和科技不兼容的問題。漢字難學,中國文盲多,導致有識之士認識到了漢字的局限性和需要改革的問題。

歷史

1913年2月

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畫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採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註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后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

漢字改革 漢字改革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國小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國小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1949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1955年10月15日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畫式)裡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畫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他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重點:這個時期,漢語拼音方案決定用拉丁字母為漢語拼音字的發明和未來吸收已開發國家的科技文化奠定了基礎。

1955年10月

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國小的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範化國語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

重點:漢語拼音方案當時沒有發展為文字,受制於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沒有普及和發展,但是漢語拼音的教學和普及國語,為漢語拼音字的發明提供了人口基數上的條件。現代語言學研究者依託計算機檢索使用率、排列優先權、歸納發音和字意,已經研究發明出無歧義、無重字、結構清晰、與現代漢字一一對應的漢語拼音字。

內容

它包括減省漢字筆畫、減少漢字字數兩種含義。前者指把筆畫繁複的字,變成筆畫少的字;後者指一個字原來可能有幾種寫法,包括正體、俗體、異體等,經過簡化後,確定一個為正體,其餘均廢除。被簡化了的漢字稱為簡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簡體字,也就是說,漢字簡化工作和簡化字,從中國殷商時代就開始了。以後幾乎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做了漢字簡化工作,都產生過相應的簡化字 。如 ,從六國文字到秦統一後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書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由官方做的漢字簡化工作,小篆對六國文字說來,就是規範字、簡化字。以後從小篆到隸書,從隸書到楷書,每一次書體變革,都是一次漢字簡化工作。楷書定型以後,還有對楷體字的正體、俗體、訛體的甄別工作。現代漢字簡化工作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錢玄同、陸基、黎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編輯出版了《簡化字總表》。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同時廢止1977年發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簡化字總表》所列簡化字是通行漢字的正體。

重點:因為漢字主要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所以漢語主要是依靠人的視覺去讀取信息。漢語依靠文字去表意,發展中就不是很在意字詞的發音,而這種一字多音、同音不同字的現象在現代科技文明里就是嚴重弱點,因為計算機晶片只能“聽”取電位的高低的二進制信息,而無法“看”成千上萬個漢字,也就是說計算機核心的處理器是瞎子,只能聽不能看。無論如何簡化漢字也無法擺脫漢字的二維特性,而且破壞了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徵。因此推廣漢語拼音字,利用已經世界通行的拉丁字母作為字母,不僅便於國際間交流使用漢語拼音字,而且不用另造鍵盤和字母庫等信息化問題。

原則

基本原則

“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儘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

簡化的方法

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里”和“裡面”的“里”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郁”和“鬱鬱蔥蔥”的“郁”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改革方向

七十多年前的時候,魯迅先生說:方塊漢字“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答問》)。所以“中國等於並沒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鍵”,“如果不想大家來給舊文字做犧牲,就得犧牲掉舊文字”。(《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

——這是深嵌著時代烙印的呼籲!——然而,現在看來這是並不高明的愚見——然而,我又以為雖然漢字不必走拼音化拉丁化的道路,但是漢字的改革卻必須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

我在想,為什麼美國的兒童就可以成為闖入別人電腦系統的黑客?那是因為會講英語的人,可以比較容易的掌握英文。為什麼後起的西方國家能夠迅速超越中國?那是因為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可以比較容易的學會本國文字,從而可以把大量的精力用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因而,西方國家可以迅速的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使之服務於本國的發展與強大。這是拼音文字對於方塊漢字的優勢。

然而,拼音文字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而且它會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越來越突出。因為現代科技文明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出現。而每一種新事物的出現,都必須創造新的拼音文字來表現。這樣就使拼音文字的總數也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不斷增多。這樣,總數越來越多的拼音文字,就會增加人們學習的難度,並增加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困難(譬如學習了普通英語或商業英語的人,如果不專門學習計算機英語,就無法閱讀計算機英文書籍),最終影響到科技文化的整體提高,從而將拼音文字所具有的優勢抵消殆盡。——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國家必將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而且這是絕對不可避免的。——但是,方塊漢字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再多的新事物的出現,都不會使漢字的總數有明顯的增多。幾千個常用的漢字,就基本可以表現任何的新事物或舊事物。所以,方塊漢字在這一點上其實是非常先進的。這是方塊漢字對於拼音文字的優勢。

魯迅又說:“當沒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會想到象形字(這裡是特指方塊漢字)的難” (《且介亭雜文/關於新文字—答問》)。然而,方塊漢字其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象形文字。因為第一,只有方塊漢字是字字獨立,由字組詞的。而一般的象形文字則與拼音文字一樣採用了直接造成“單詞”的形式。所以,前面所講的西方拼音文字的缺點在一般象形文字中依然存在,而且一樣嚴重。第二,方塊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形聲字、會意字在漢字中占有絕對多數。所以,簡單將方塊漢字稱為象形字是很不準確的。

總之,方塊漢字所具有的優勢,是拼音文字與一般象形文字都沒有的。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方塊漢字是既不歸入拼音文字也不歸入象形文字的第三種文字。所以,如果說把漢語稱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這是需要商榷的話,那么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科學的文字卻是絲毫沒有疑義的。因為,隨著現代科技文明的不斷發展,只有漢字的總數可以保持恆定,不會增加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隔閡。而使用別的文字的國家卻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隨著其文字總數的不斷增長,一個專業領域的人將對另一專業領域的文字都很陌生,更不用說內容了。所以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會越來越少,而這種交流和互動的減少必將使其科技文明的進步速度不斷的緩慢下來。並最終導致其科技文明的滯後落伍。所以,因為有方塊漢字對科技文明的支撐,中國在各領域全面超越西方國家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然而,正如魯迅所說,當我們知道有拼音文字的時候,就一定會想到方塊漢字的難。所以,漢字的改革是必須堅定不移的進行下去的。拼音化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進一步簡化卻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漢字改革的原則:第一是進一步簡化;第二是儘量多採用拼音文字中通用的左右、左中右結構,而儘量減少上下、上中下、包圍、半包圍結構。以減少人們學習的難度。——漢字改革的空間非常廣闊,漢字簡化大有可為。我以為這就是方塊漢字的生命線。——而這同時也正是方塊漢字的又一種優勢——因為拼音文字和一般象形文字都沒有多少簡化的空間。那些抱定繁體字不放,或者反對漢字簡化的觀點是沒有任何出路的,是必將被不斷進步著的歷史所拋棄的。

重點:文字改革的條件都已具備,一個主要的條件是漢語拼音字的發明成功。漢語拼音字的發明離不開計算機對龐大漢字信息的系統化處理,更離不開文改積極分子對漢字的歸納總結。漢語拼音字即擁有和科技的兼容性,又保持了漢語以字組詞的優點,為學漢語,用漢語,普及和推廣漢語提供了便利條件。中國的文字改革是一個未完成而即將完成的關係中華文化振興的改革。文字改革推行一語雙文後,中國的晶片技術,軟體編程,漢語教學,拼音打字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將擁有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再也不用在漢語文字作品中用英語單詞或英語單詞的縮寫表示高大上。漢字和漢語拼音字都不會增加字數,漢語將變得更加純潔甚至成為世界語,漢語的學習也將變得極為容易。改革的究極目的是為了進步,無論是誰,只要是為振興中華民族,都應團結一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