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之戰

漢匈之戰

匈奴是自殷周至秦漢一直活躍於中國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楚漢戰爭時,匈奴乘隙進入富饒的河套平原,力量空前強大。西漢初年,漢高祖不得不採取"和親"政策,企圖以漢室公主和大量物質財富換取和平。到文、景時期,此項政策行之70餘年,結果沒有也不可能阻止匈奴的襲擾。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強盛,武力反擊匈奴的條件已經成熟。元光六年(公元前12年),漢軍出師,從此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拉開序幕。

第一場大戰

1. 反擊匈奴的第一回合:河南、漠南之戰。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兵犯上谷(今 河北懷來東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武帝避實就虛,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占據 的河套平原(當時又稱河南)。衛青引兵北上,突襲匈奴,收復河南地,設朔方、五原郡,移民十萬屯田戍邊,為進一步反擊匈奴奠定了基地。
此後,匈奴右賢王欲奪回水草豐美的河套平原,屢攻朔方,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率軍北出朔方,進入漠南(今內蒙古南)反擊右賢王。李息兵出右北平(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牽制單于、右賢王,策應衛青。衛青以三萬鐵騎出塞外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庭,擊破了匈奴有生力量。次年,衛青率大軍十萬再出塞北,於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重創匈奴,匈奴損失慘重,退往漠北。
河南水草豐美,是漢匈戰略要衝,雙方對此爭奪激烈,以前一直是匈奴進犯中原的前進基地,所以收復河套平原,是漢反擊匈奴戰爭的良好開局;這次戰爭的戰略策劃比較成功:敵人強大,就要想法分割圍殲。收復河南後,漢軍隨即乘勝出擊漠南的右賢王,擴大戰果,切斷了匈奴左右部的聯繫,以便分散敵人實力。匈奴雖已統一,但其軍事聯盟實際還是很鬆散,分地而治。匈奴左部(左賢王)勢力強大,所以漢軍在東部虛晃一槍,以主力攻取其力量相對薄弱的河南,算是必實就虛了。

第二場大戰

2.河西之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兵出隴西,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西入匈奴境內千餘里,殲敵萬餘。次年,霍去病兵出北地(今甘肅慶陽西 北),越居延澤(今內蒙古居延海),西攻至祁連山,大破匈奴,俘三萬餘人。河西匈奴部損失慘重,渾邪王率所部四萬人降漢。
漢軍河西之戰的戰略目的是斷匈奴右臂。漢軍在取得漠南戰役勝利後,匈奴主力被迫轉入漠北,而來自東部、西部匈奴的威脅相對增加,但二者之中,西部較弱,且因漢立國關中,威脅更大,所以漢軍選擇西部作戰略進攻方向。在戰術上,充分運用了連續出擊與迂迴包抄相結合的戰法,發揮了漢軍靈活機變的優點。

第三場大戰

3.漠北之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派兵深入漠北(今蒙古共和國境內),尋殲匈奴主力。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為主力,另以步兵數十萬,戰馬十萬匹配合行動。二人分東西兩路北進,決心在漠北與匈奴會戰。
衛青兵出定襄,北進千餘里,與匈奴單于相遇。經激戰,擊破匈奴軍,殲敵近兩萬人,追至顏山(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杭愛山脈一支)。霍去病在東路出兵,深入兩千里 ,與匈奴左賢王接戰,殲其精銳,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東),殲敵七萬,勝利凱旋。
漠北之戰,漢軍採取的是長途奔襲,尋殲匈奴主力的戰略。漢軍騎兵大軍團以長途奔襲和大迂迴戰法,深入敵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不敢深入漠北的心理,出其不意,疾馳窮追,一舉蕩平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