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搖錢樹

漢代搖錢樹

搖錢樹由陶座和銅質樹枝幹組成。樹枝幹共分五層,並將西王母、天馬、朱雀、玉兔、青鳥。樂人分侍於上。陶座為泥質褐陶,模製。呈園錐體狀。

基本信息

【名稱】:漢代搖錢樹
【材質】:陶座銅質
【年代】:漢代
【尺寸】:通高1.33米
【文物出土】:江口供銷社的廢品收購站
【文物現狀】:四川省博物館收藏
【文物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鑑賞

漢代搖錢樹
此棵搖錢樹由基座、樹幹、樹冠等部分組成。基座為紅陶質,座身上有浮雕天綠、辟邪和幾何紋,風格古拙、穩重,頗有大漢遺風。樹用青銅澆鑄,樹冠可分為六層,頂層飾鳳鳥為樹尖。銅管作樹幹,插在陶座之上。五組枝葉分插在樹幹套管上,各層葉片兩兩相對,向外伸出,樹葉婆娑,“果實”累累,上綴滿漢代五銖錢和近百個人物、動物圖案。它的內容是傳說中的人和事,有西王母、伎樂,同時也有牛羊、鳳鳥,和表現凡人的農耕、雜耍等生活圖案。樹頂有一隻朱雀,口中含有一丸。
搖錢樹俗稱福壽樹,道家稱為神樹,它在東漢墓葬中常有出土,據說反映了漢代人“唯財是舉”的觀念,人們認為把銅錢掛在樹上,只要搖動錢樹,就會財源滾滾,同時還祈盼它能像果實那樣可以不斷地“開花結果”,表達了人們渴求財富的一種願望。而道家則認為它是人間通往天堂的樹,縮短了人間與天上的距離。
如今,這棵陶座銅質搖錢樹保存在四川博物館。因其完整、內容豐富、鑄造精湛,所以經常出國巡展,每到一處都能轟動一方。1985年此棵搖錢樹赴日本展出時觀者如潮,無不驚嘆中國古代精湛的鑄造藝術。
陶座銅搖錢樹在我國青銅史上極為罕見,但它所表現出的人們追求財富的心理卻亘古不變,今天人們仍在製造各種類型的搖錢樹,只是形制與此樹大相逕庭罷了。

背景資料

張獻忠沉銀地、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市場、中華養生始祖彭祖場、錦江的終點……這些歷史文化遺蹟,都與一個叫江口的古鎮有關。
從彭山出城,穿越岷江大橋,曲折綿延5里長街,就是著名的江口鎮,在以漢崖墓博物館為軸心的8平方公里土地上,隱藏著4200多座漢代崖墓。並且,從這裡出土了7件國家一級文物,南京博物館出版的《中國文物珍奇》所收150件中,江口就占6件。1972年,江口農民在石龍村開山採石,在一座古墓里發現一個“銅枝枝”,就把它當作廢銅賣給江口供銷社的廢品收購站。幸好收購人員識貨,立即派人送到彭山縣文化館。一個星期後,縣文化館又派一位女同志用背篼背上這棵“銅枝枝”,坐上公共汽車送到成都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如獲至寶,立即進行修復。修復後的搖錢樹,該器物經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