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概況
江口漢崖墓博物館,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東北5公里的江口鎮岷江東岸。出彭山,過岷江大橋往彭祖山方向走不多遠,就可到達江口鎮。順江口五里長街而下,至府河、南河兩江匯合處,就可看見公路右邊5棵高大挺拔的銀杏和一座威嚴的漢闕建築,這就是江口崖墓博物館,也叫彭山縣漢崖墓博物館。以江口崖墓為依託興建起來的江口崖墓博物館,占地3100多平方米,分為三個展區:一是以崖墓為主的遺址展示區,二是以明代古建築梓潼宮為陳列室的歷代文物展示區,三是以稀世少有的漢代畫像磚、畫像石為內容的雕塑廳展示區。江口崖墓在1956年就被確定為四川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崖墓遺址
崖墓,是漢代流行於岷江流域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後漢書·馮衍傳》載:“鑿崖石以室兮,托高陽以養仙。”這是崖墓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到唐宋時期,因其年代久遠,時人不識,崖墓又被附會成了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詩人陸游指崖墓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發現發掘
1941年5月初,由中研院史語所、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當時是該社法式組主任)三家機構聯合組成的川康古蹟考察團,自四川宜賓李莊乘船溯江而上,沿岷江到達彭山。6月14日,考察團開始對江口崖墓進行發掘,全部工作在1942年12月9日結束。共清理崖墓76座、磚墓2座、土坑墓7座,出土陶俑等數百件。後來,南京博物院整理、出版了《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一書,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右圖是1941年川康古蹟考察團從李莊出發到彭山江口考查發掘崖墓的主要人員合影,左起:吳金鼎(團長)、王介忱、高去尋、馮漢冀、曾昭燏(yù)、李濟、夏鼐、陳明達。據了解,江口崖墓以江口鎮梅花村為中心,在塞子山、長山埂、高家溝、鹽井溝、豆芽房溝、打魚溝、油房溝等地點都有分布,面積30.4平方公里,現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時代上限為西漢晚期,下限不晚到三國,以東漢時期崖墓為大宗。科研價值
江口崖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是一處數量多,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群,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紀年墓葬,早在南宋洪适的《隸釋》中,就有關於紹元丁丑年(1157年)一座墓葬的記載。它融合了四川岷江流域漢代崖墓的特點,並獨具特色,是四川岷江流域漢代崖墓的代表之一。出土文物蘊涵豐富的有關漢代彭山政治經濟、生活習俗、建築雕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對研究漢代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義。展示崖墓
現在向遊人展示的崖墓遺址是第951號墓群的二號墓、三號墓和四號墓。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種類型,包括船形室墓、豎井橫室墓、岩室與磚室結合墓、天井墓和異形墓,又分單室、雙室、三室等多種類型。從構造上來說,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
墓道,一般大約20米長,墓道壁下或中間有陶製承插式繩紋排水管通向墓外。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宗就能設計建設完善的排水系統,這是多么高超的建築藝術啊。墓門都是仿第宅大門,有四層門楣,雕飾華麗,豐富多彩。不僅每層門楣上的雕飾形態各異,而且三座墓門上的雕飾也各不相同。有的裝飾玉檐斗拱,有的雕塑佳禾瑞草,有的雕飾吉祥動物,有的則刻飾歌舞樂伎。身處古墓,卻令人感受藝術的享受。三號墓的墓門,第一層是一斗三升大斗拱,第二層左右兩跪羊相對,中間是一熊頭人身俑。遠古時,熊象徵男子的吉祥和威武,具有打鬼辟邪的含義。第三層是柿蒂紋,古代婚喪嫁娶,要桂柿子,以求大吉大利。第四層是方勝。“勝”原來是一種婦女的首飾。史載漢代流行,用金、銅或玉器做成,戴在頭上以妝扮修飾。勝的取意是“優勝”、“優美”。傳說中的西王母曾戴過這種首飾,《山海經 西山經》說:西王母“蓬髮戴勝”。方勝則是幾何形狀的,是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組成的圖形或花樣。方勝一方面取勝的吉祥意義,寓意“優勝”;一方面取其形狀的壓角相疊,寓意“同心”。同時,“方”字也可以形意雙解形指方勝圖紋之方而非圓曲,意義則可以解釋為“正”、“猶”。這樣,方勝除了勝的優美、優勝的意義,又增加了同心、昌盛的意思,成為寓意豐富、圖案精美的吉祥符。門枋左為佳禾,右為蓮花。佳禾,就是三葉靈芝,是道家長生不死的仙藥;蓮花,則是佛教聖花,象徵純潔高雅。一扇普通的墓門門枋,也體現著佛道的結合與相融。墓室,都比較明朗寬大,只是有些陰涼潮濕。據說,漢代人講究養生和送死,他們相信通過墓葬,靈魂會獲得再生,從而入神入仙,進入未來的理想世界。因此漢代墓葬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少墓葬力求複製和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樣式。所以,在崖墓的墓室里,都還設有前室後寢、左右廂房、廳堂、內室、廚房、壁櫥等,真實地展現了漢代人的住宅風貌和生活習性。在墓室的牆壁上,還有非常精美的浮雕。其中,三號墓入口處墓室左下壁的一隻高浮雕石犬,左前足鏤空,威武猛勇,為主人忠實地守家護院。據介紹,這隻犬是獒犬,屬中亞品種,是漢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在二號墓牆壁上非常生動有趣的浮雕——“夫妻和睦圖”:畫面上的一個男子曲膝於灶前,一手執瓢、一手舉刷,正在烹飪,而一女子身背嬰兒,雙手扶著男子臂膀,面部充滿了柔情蜜意。據說這是四川最早的“妻管嚴”型幸福男人——“粑耳朵”。每座墓室里,都有若干具棺木,有的是陶棺,有的則是石棺,用石棺的身份地位要比用陶棺的高。而在石棺上,也有精緻浮雕。專家們根據二號墓的墓葬形制和墓內的雕刻內容,確定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而三號墓和四號墓則分別是家葬墓類和族葬墓類。
重點文物
從四號幕左邊拾階而上山頂,一幢古樸莊重的古建築映入眼帘,這就是陳列著的彭山出土的歷代精美文物的梓潼宮。梓潼宮又名文昌宮、文昌祠,是紀念“文昌帝君”、“文曲星”張亞子的祠堂,原來是在位於縣城12公里的觀音鄉梓潼村,1985年遷拆復原於江口鎮951漢崖墓作文物陳列室。據“文昌祠落成碑記”記載,相傳梓潼宮漢時已有,明永樂二年(1404)重修,隆慶六年(1572)修葺,清康熙三十年(1691)補葺,嘉慶十二年(1807)仿舊制重修。現在復原的梓潼宮只是正殿,為單檐歇山式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均為12。1米,通高11米,面積225平方米。在建築特點上,整個建築沒有一個鐵釘,特別是其上昂(斗拱構件)的套用,在中國古木建築中,僅僅發現了兩例,第一例是蘇州玄妙觀。雖然當時川康古蹟考察團從江口帶走了重達22噸的文物(現在大部分存放在南京博物館),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四川省博物館又先後從彭山上調了大量珍貴文物,但現在的梓潼宮仍然還收藏了眾多漢崖墓出土文物:包括達2噸之多的“王莽、三國、兩晉、唐、宋”歷朝歷代錢幣;國家特級文物保護珍品——搖錢樹,還有從漢到清各個朝代的出土文物。這些文物古樸凝重,形式多樣,充分展現出了漢代文物的奇麗色彩。
搖錢樹
這裡最珍貴的,莫過於這棵青銅鑄造的搖錢樹了。據說搖錢樹是漢代吉祥物,道家謂之“神樹”,認為它是人間通往天堂的樹,“得之可以長生不老,用之錢財可以滾滾不竭”。這棵陶座銅質搖錢樹是1972年出土的,高達1.44米,是我國漢崖墓出土的一棵造型最大、鑄工最精、圖飾最豐富的搖錢樹,被定為國家特級文物。這件國寶1986年赴日本展出時觀者如潮,無不驚嘆中國古代精湛的鑄造藝術。該樹由銅樹和陶座兩部分組成,有144厘米高,樹形像松柏,枝、乾、葉均系青銅鑄成。樹幹上綴滿了漢代五銖錢並裝飾有上百個人物和動物圖案。在主幹上分杈枝五層,杈枝作成扁平面分左右兩枝插在主幹上。主幹上的頂端立一朱雀,雀前立一人,將傳說的“蛤蟆丸”置於朱雀口內。在朱雀的正前方為伏羲,人首蛇身,曲尾下垂,雙手高舉一輪滿月,月中飾蟾蜍。朱雀之下為五層枝幹,從上到下的四層是相同的八組圖案。畫面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的正中,為頭戴方勝的西王母,端坐於龍虎座,其中兩乘鹿人為西王母護龕,其下又飾玉免和青鳥各一。下有牛郎、織女。牛郎一手牽牛,另一手和織女共執一物,作正身側面,相視而立。近枝梢處有二仙人坐於席上,一撫琴,一伴唱。最一下層枝幹也分上下兩部。上部西王母頭戴方勝。左側一侍者雙手捧手,一人持靈芝,一人跳長袖舞,一人跳丸,一人表演疊案“反弓”雜技,一人執鞭。左側有玉免執杵搗藥。一人執靈芝,一人持環狀物。其後有一青鳥,作曲頸、展翅、翹尾狀。三仙人作輕歌漫舞狀。陶座為模製,座身下寬上窄,座體中空,橫剖面略呈橢圓形。器衣上部浮雕二獨角獸,成疊蹲狀。下部飾線紋授帶圖案。如此精細絕妙,把漢代對永生和財富的嚮往盡雕於這不足1.5米的樹上,真是讓人感嘆不已。陳列室內,還有一座石雕,這座石雕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天下第一吻”,是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天下第一吻”又稱“秘戲圖”,是古人“性教育”的作品,石刻像表現一男一女全身裸體席地相擁而吻。男頭戴圓頂幘(zé),右手搭過女子的右肩緊緊握住女子的乳房,左手置於女陰部;女左手搭於男左肩上,右手握住男左手;女側面與男相吻,男邊吻邊用手撫其乳。畫面動感強烈,動作造型的準確,感情瞬間的表露無不說明作者具有熟練的技術和把握感情的能力,如此畫面在今人看來也屬大膽,卻出自漢代藝術家之手筆,不僅令人驚嘆,而且完全顛覆我們對古代封建社會男女情事的想像。展廳內還有大量明代武士俑和一些珍貴珠寶飾品。梓潼宮下面,就是展示漢代畫像磚、畫像石的雕塑廳。
畫像雕塑
概況雕塑廳前,是一座西王母像。西王母是我國很早就流傳的神化人物,《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有大山名崑崙,之上,其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名曰西王母。”據說,在漢代,西王母被尊稱為吉祥永壽之神受到萬民的普遍崇拜,而現在,附近村民仍常常來祭拜西王母娘娘,以求平安吉祥。雕塑廳里陳列的,是江口崖墓出土的漢代文物大項,就是漢代畫像石棺和畫像磚。畫像石棺有兩口,都是第496號崖墓出土的石棺。畫面是淺浮雕,四周都有圖案。
馬車出行
其中一副石棺的正面是馬車出行。圖上有大道一條,路上是兩駕飛奔的馬車。前一輛為無蓋軺(yáo)車,後一輛則是有蓋軺車。軺車是古代一種輕便的馬車,一般為吏人所乘。兩輛車前均駕一馬,車下輪轂顯然,車畸外加車耳。車上都乘坐二人,右前一人均手執轡頭,並手持一鞭,應為御者,另一人應為車主。車後還跟隨著兩個騎馬衛士。
三神山圖
還有一副石棺的正面是三神山圖。三神山本來指的是海市蜃樓,後來指“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由來,起於戰國。《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上》中記載:“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史記·武帝紀》記載,渴望長生不老的仙迷漢武帝,專門在皇宮的甘泉宮造了一座人工的太液池,上面便有傳聞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仙山。畫面中間,刻的是二仙人正坐在仙山上六簙(bó),六簙也就是“六博”,是古代的一種擲采下棋的比賽遊戲。相對而坐的兩人,左邊的一位裸體,雙髻,似為女性,一手高舉,正在思考該如何落子。左邊是一乘鹿仙人,似乎正扭頭看二人下棋,右邊還有一匹馬。兩口石棺的正前面,刻的都是雙檐雙闕,闕是古代宮門前的一種裝飾性建築,它是用來區別尊卑的。除了這兩口石棺外,還有一口明代的木棺也很有特色。
畫像磚
雕塑廳四周,陳列的則是琳琅滿目的漢代畫像磚。這些畫像磚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繁簡相間,技法齊備,造型古樸生動。從內容上來看,大體可分為神化宗教類、祥瑞類和生活類。在神化宗教類畫像中,代表作有伏羲女媧畫像磚和西王母畫像磚。伏羲女媧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尤如西方古代傳說中的亞當、夏娃。《玄中記》:“伏羲女媧蛇軀。”即伏羲氏是掌治春秋、製造八卦、司婚制樂的男神;女媧氏是鍊石補天、博土作人、主掌婚嫁、製造樂器的女神。圖像分為上下兩格,邊飾方格框。上格右上方,為正面相對的伏羲女媧,一執規一執矩(規矩的來源),人身蛇肢,兩尾相交;左方為一三檐闕,似為祀廟,廟內一跪拜者,作祈禱狀;廟外一樹,檐下一高髻、長服、執板者,作求拜狀。西王母畫像磚:畫像分上下兩格,磚邊飾方格紋,上部正中,西王母雙手籠袖於胸前,端坐龍虎座上,頭戴玉勝,伸出頭部兩側。西王母右側有嘴銜食的三足鳥,這是為西王母覓食的使者;左側有九尾狐,這是祥瑞的象徵。西王母兩側各一人,可能是待者,下部右側一神獸正撫琴,左側一神獸側面吹笙,正中一仙人翩翩起舞,其下一九尾狐伏臥於地,狐後半身省去。祥瑞類的畫像磚,大都雕刻“福”“壽”文字和龍虎戲璧、游魚、跪羊、天鹿、朱雀、仙草、柿蒂等圖案。下圖是祥瑞畫像磚。畫像是淺浮雕整幅畫面,邊飾雙線紋框。畫面中心飾三層八瓣蓮花,花心有兩圈環紋,花蕊為半球體形,外層花瓣尖又將磚面分成八等份,四大角可見葉脈。畫面最上部有兩隻相向飛行的三足鳥,似為覓食;其下是兩個相對的半身神人,雙臂伸出作上下相扶狀。畫中部右上為一側面龍頭,嘴閉,龍首上翹,脖子向外;龍頭下為一側面半身九尾狐,頭向內。畫中部左邊是兩頭瑞獸。畫面下部右邊是一側身正面獸,其下飾矮足長尾獸;下左方為一蟾蜍,張衡《靈憲》言:“嫦娥遂託身於月,足為蟾蜍。”從整個畫面看,其內容仍與西王母有關,不過畫面繁而不亂,布局得當,圖案性強,題材新穎,據說目前在四川還是首見。生活類的畫像磚則多雕刻房舍、飛檐、斗拱、武士、庖廚、馬車、錢幣、犬之等。其中一塊是二伍伯畫像磚。“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伍長為伯,故稱伍伯。”畫面上有二人,頭戴幘巾,身穿短衣,左手持斧車畫像磚
用以遮面的扇狀物——便面,右手執棨(qǐ)戟,奔跑於道。棨,是古代官吏出行的一種儀仗,木製,形狀似戟。還有一塊是斧車畫像磚。斧車即載斧之車,斧是政權、權柄的象徵,因此斧車是皇帝的重要使者出行時用作導引之車,可能大體相當於現在給領導開道的車。畫面上,車駕一馬正揚蹄飛奔,車中立一斧,車廂後斜兩根無纓長矛。車上坐二人,左後執轡頭者為御者,右前執板者為吏。車右一伍伯,一手執棨戟,一手執一長形物,隨車飛奔。在崖墓博物館,能讓人靜靜地、慢慢地賞析這一塊塊歷經千年歲月的畫像磚,在驚嘆祖先們精妙的文化藝術創造力的同時,也感悟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