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全球首部影視版《論語》, 一百零二集大型儒學文化電視系列片—《演說論語》
圖書信息
書 名: 演說論語
發行公司:北京怡和瑞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出版社: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音像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2月1日
ISBN: 9787799517766
開本: 16開
定價:珍藏版 1098元 ;標準版 568元
內容簡介
半部《論語》治天下,本節目也是一部學國學、讀《論語》的生動教材。
《演說論語》分為教學篇:35集;修身篇:20集;處世篇:25集;治國篇:22集。每集16分鐘,總計102集。
本節目曾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第十一屆全國電視文藝“百家獎”創優評選電視專題類一等獎、創優評選專題類優秀創意獎、創優評選專題類優秀撰稿獎、節目編導組被評為優秀創作團隊等;同時獲得國家技術部批准的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被列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十一五”重點音像出版規劃項目;被人民政協報“文化中國”大型系列活動機構選為向海內外重點推薦的首個傳統文化項目。
本節目的音像產品,由高清DVD光碟(16張)、註解書(一本)、祭文、紀念郵票等組成。規格為語言:中文,字幕:中文、英文、中文繁體。
目錄介紹
第一部 教學篇
第一集 虛心好學一
好學是孔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孔子是天下最好學、最會學、最學習有成的人。
第二集 虛心好學二
“見賢思齊”,向一切比自己好的人學習。“溫故知新”,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再有所發揮。
第三集 虛心好學三
虛心的學,廣泛的學,向各方面學習,多學多問,才能學到真本領。
第四集 虛心好學四
學習是艱苦的事,但從學習中能得到快樂。只有好學的人才能體會到。
第五集 虛心好學五
學習時要有恆心、決心、信心、耐心。活到老,學到老,樂在其中。
第六集 虛心好學六
一個人具備仁、智、信、直、剛等優秀品質,也要不斷學習,才不致走彎路。
第七集 教學育人一
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使學風下移,人人得受教育。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八集 教學育人二
孔子教育出人才來為社會服務。為了在社會上更好地服務,還要再不斷學習。
第九集 教學育人三
學習後有了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第十集 習文學史一
一個人首先應明確目標,培植高尚的道德,用仁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還必須落實到業務上。
第十一集 習文學史二
一個人應學文、學史、學詩、學禮。造就人們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文化人的好傳統。
第十二集 習文學史三
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培植盛德,再掌握文化,並實際運用,即全面發展。
第十三集 詩禮教化一
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禮,用詩、樂配合,用以協調人際關係,以求天下太平。
第十四集 詩禮教化二
詩的自然美和人們內心純淨的道德、高尚的人格相結合,使社會變得更美好。
第十五集
音樂要美,也要體現美。最佳的音樂既陶冶人的心靈,又能體現人們的仁德思想。
第十六集 詩禮教化四
禮可“安上治民”,樂可“移風易俗”。但要體現它們的實質,不要流於形式。
第十七集 教學方法一
學思結合、學行結合、啟發式等教學方式,是孔子在教育科學上的創見。
第十八集 教學方法二
避免主觀、武斷,才能學到真學問,因材施教才能教出好學生。
第十九集 大道之行一
孔子推崇堯舜,正是崇拜他們重民用賢、發展生產、仁政德治的高尚品德。
第二十集 大道之行二
在《論語》最後一篇《堯曰》中,集中論述了堯治國的理念和措施,形象地體現孔子的治國思想。
第二十一集 大道之行三
孔子評論夏、商時期殘酷統治,周代文化昌盛。借論史發抒對西周盛世的嚮往。
第二十二集 大道之行四
孔子極力表彰不爭王位,主動讓國的泰伯、仲雍及伯夷、叔齊,體現他行仁倡義的思想。
第二十三集 大道之行五
孔子對歷史上各種名人、隱士的評價不同,但更欣賞的是在社會上做出大事業的管仲。
第二十四集 大道之行六
孔子在評論古人時,重點突出“仁”與“不仁”兩點。他極力讚揚鄭國的子產,因為他是“惠人”。
第二十五集 大道之行七
顏回對老師極力稱頌,孔子對自己的主張十分自信,他認為自己的仁德主張,到邊遠地區也行得通。
第二十六集 後生可畏一
孔子教育弟子知德行仁,恰當地指出顏回及仲由的優缺點,為了令他更好的前進。
第二十七集 後生可畏二
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簞食瓢飲,貧而好學。雖表現“不違如愚”,實際上善於思考,聞一知十。
第二十八集 後生可畏三
孔子對孝親、節儉的閔子騫表揚,對仲由適度批評,親自探望冉伯牛的病,都體現師生的密切關係。
第二十九集 後生可畏四
孔子盛讚出身低的冉雍,對犯了錯的冉求嚴厲批評,對子游以禮樂治武城極力稱讚。
第三十集 後生可畏五
孔子對公冶長、南容的評論,客觀、實際,對仲由的讚許,體現一種開放精神。
第三十一集 後生可畏六
孔子樂於助人,但從實際出發,不愛錦上添花,卻喜雪裡送炭。
第三十二集 後生可畏七
孔子為了培養弟子成材,就要分析學生,因材施教。教分“四科”,在世界教育史上是一創見。
第三十三集 後生可畏八
顏回先孔子而死,當孔子回憶到他好學及“三月不違仁”及與自己的密切的關係時,更加悲痛欲絕。
第三十四集 後生可畏九
孔子不主張厚葬顏回,正是為了循禮,為了愛護顏回。孔子更慨嘆有人“苗而不秀”,有人“秀而不實”。
第三十五集 高山仰止
孔子弟子把孔子讚頌的很高,孔子卻更加謙虛。越顯出孔子是有德之人。
第二部 修身篇
第三十六集 修德正身一
要成才,先成/.人,成.人就應修德。修德者要做到智、仁、勇,還要擺正義和利的關係。
第三十七集 修德正身二
一個君子,應心胸坦蕩,尋求治理天下的大道理,可對其委以重任。小人則相反。
第三十八集 修德正身三
一個君子應避免三項錯誤(“三愆”),做到“三畏”、“三戒”,以嚴格要求自己。
第三十九集 修德正身四
一個人修德,除正面崇德外,還包括改正錯誤和明確是非。修德時更要重視大德。
第四十集 修德正身五
有德之人是智者、仁者。仁者如高山,巍然屹立,做出榜樣;智者如流水,永遠前進,享盡歡樂。
第四十一集 修德正身六
修德者以曾子為例,更要人從九處做起。對視、聽、色、貌、言、行等都作了具體要求。
第四十二集 倡直反佞一
孔子一貫提倡正直無私,反對那些阿諛奉承、色厲內荏的人。
第四十三集 倡直反佞二
孔子反對那些亂說別人壞話、誹謗別人的人。他反對齊國送來腐蝕魯君的舞女,不是反對一切婦女。
第四十四集 孝悌家和一
自有人類以來便有孝行,孔子、曾子發展為孝道,並把孝當作“仁之本”。
第四十五集 孝悌家和二
一個人對父母要贍養,更要尊敬、關懷。人人盡孝,便可家和。“家和萬事興”。
第四十六集 大孝為忠
孝為小忠,忠是大孝。一個人在家孝悌,做出榜樣,也是參加政治活動。
第四十七集 立志酬志一
孔子對自己一生事跡的描述,體現他的發展觀,以及一個人成材的階段論。
第四十八集 立志酬志二
孔子從理論上、實踐上都表達出自己的志向。最高水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第四十九集 立志酬志三
“四子侍坐”一章,形象地體現出孔子希望的太平盛世蘭圖。
第五十集 自知自省一
人貴有自知之明。應具備“自訟”精神,經常“自省”,才能不斷進步。
第五十一集 自知自省二
此集中說出一個君子的形象。孔子不以君子自居,但他確有君子之風。
第五十二集 依禮而行一
孔子在穿衣和居住上,正規場合中,必依禮而行。也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第五十三集 依禮而行二
孔子重視烹飪,講究飲食衛生,重視飲食中的量和度,是古代一位美食家。
第五十四集 喪葬祭祀一
孔子主張父母死後“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對父母懷念、哀悼,乃人之常情。
第五十五集 喪葬祭祀二
對先人的尊敬與祭祀,直接有益於社會安定。“祭如在”表現為對被祭者的心理作用。
第三部 處世篇
第五十六集 忠恕之道一
曾參把“夫子之道”歸納為“忠恕”之道。一個人對事業要忠心耿耿地去做,處理人際關係時要講恕道。
第五十七集 忠恕之道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真貫徹忠恕之道。在道德上自己要求高標準,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第五十八集 禮儀禮貌一
禮儀為治國之本,也是立身之本。人們用它來維護社會上的各種秩序。人的一切行為,都要用禮來節制。
第五十九集 禮儀禮貌二
本集將禮儀具體化、形象化。君臣之間一切按禮行事。用各種禮儀培養出一批謙謙君子。
第六十集 禮儀禮貌三
一個人在食、食、住、行及與人交往中,都應講禮儀。是否懂禮、講禮,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水平。
第六十一集 禮儀禮貌四
孔子最懂禮,在許多事上都能依禮而行,在大事上更堅持不變。
第六十二集 正直信義一
人心要直,無欲則剛,正直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孔子舉出幾位古人的例子,要人們學習。
第六十三集 正直信義二
孔子從來主張正直,表現在處世待人、從政治國、從師就學各方面,給人們做出榜樣。
第六十四集 正直信義三
正直即可忠信,忠信即可仁德。正直仁德的人走遍天下,不正直不仁德的人眾叛親離。
第六十五集 正直信義四
義者宜也。即符合仁德的事要辦,有利於人民大眾的事要辦。它又與誠信相通、相連,鑄就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第六十六集 正直信義五
國以民為本,國無信不立。信是做人的根本,丟失了信,寸步難行。
第六十七集 謙恭儉樸一
孔子弟子說老師“溫、良、恭、儉、讓”,孔子教育弟子“恭、寬、信、敏、惠”。無不體現一種謙恭儉樸的精神。
第六十八集 謙恭儉樸二
孔子表彰了三位謙恭儉樸的人——曾參、周公、孟之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第六十九集 謙恭儉樸三
孔子尚儉,不以儉為寒酸。他表揚知足常樂的公子荊,他主張不要交驕縱放肆、宴飲縱慾的朋友。
第七十集 實踐篤行一
孔子主張“訥於言而敏於行”。主張自力更生,自己的事自己乾,不靠天,不求人。說得出,辦得到。
第七十一集 實踐篤行二
孔子讚揚仲由“聞過則喜”,顓孫師能廣泛聽取各方意見,表彰南宮适對禹、稷實幹惠民的頌揚。
第七十二集 改過遷善
改過遷善是人的美德。有過及改過別人都看的清清楚楚。孔子從不文過飾非,而是誠心改過。
第七十三集 交友識人一
孔子說交三種好朋友,不要交三種壞朋友。曾子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都是交友很好的原則。
第七十四集 交友識人二
“德不孤,必有鄰”。天下好人多,“四海之內皆兄弟”。朋友之間就應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第七十五集 交友識人三
“聽其言而觀其行”,應學會識人。好人都說他好,壞人都說他壞,他才是真正的好人。
第七十六集 交友識人四
交友識人時,應看到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堅持正確觀點看待君子與小人,正體現孔子的高水平。
第七十七集 中庸哲理一
中庸為“至德”,人人都應朝這方面努力。如果做不到,也要結交那些雖激進但肯辦事或至少不幹壞事的人。
第七十八集 中庸哲理二
孔子主張人類的文化有繼承、有發展。他對天命、鬼神的懷疑,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重大貢獻。
第七十九集 中庸哲理三
一個人做事要抓住重點,觀察事物要“文、質”結合,做起事來要各方配合。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應有靈活性。
第八十集 中庸哲理四
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下來無善惡之分,關鍵是後天的環境、教育,自己努力等因素,決定人的好壞之分。
第四部 治國篇
第八十一集 從政治國一
“君為臣綱”是臣對君絕對服從,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相對忠君代替絕對忠君。正確,合理。
第八十二集 從政治國二
孔子最高的理想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他認為一時達不到,低標準也要國家統一,依禮治國。
第八十三集 從政治國三
孔子主張依禮治國及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但前提是看政治是否清明,來決定自己出冊或隱退。
第八十四集 從政治國四
世間的事物從來有善惡之分。孔子“尊五美,屏四惡”之說,對善、惡具體分析,讓人們改惡從善。
第八十五集 從政治國五
孔子“庶——富——教”的治國方案是正確的,他把學生培養成治國的幹才,而在乎從事具體事務。
第八十六集 舉賢用才一
治國,必用賢,應隨時發現賢才,用賢則國昌,用佞則國亡。賢人在上位,正氣壓倒邪氣。
第八十七集 舉賢用才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勿求完備,明確上下分工,歷史上已有許多成例。
第八十八集 仁及仁人一
“仁”是孔子經常說的一個道德觀念。他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回答,以此體現其因材施教的精神。
第八十九集 仁及仁人二
“仁”的主要概念是對百姓施行仁政。從政時在各方面做出成績,都是仁的體現。
第九十集 仁及仁人三
“仁”不但表現為理解人、尊重人,為人民做好事,還體現一種積極、奮發的精神。
第九十一集 仁及仁人四
“仁”這一道德可大可小、可近可遠。愛人、好學、提高素質、堅持真理都是“仁”。只有肯於“殺身成仁”的微子、箕子、比干才配稱作“仁人”。
第九十二集 仁政德治一
孔子從來主張“為政以德”,反對嚴酷、釘戳。還告誡君主應謹言慎行,重賢用才,仁德治國,才可以興邦。
第九十三集 仁政德治二
孔子季氏伐顓臾為例,形象地說明其治國思想:不征伐、平財富、修文德,才能使“近者悅,遠者來”。
第九十四集 愛民教民一
孔子最早提出“民唯邦本”、“節用而愛人”的主張。如果統治者少貪慾,百姓就不會為盜。
第九十五集 愛民教民二
孔子認為對百姓行“仁”、愛民的具體體現是“修己以安人”,才能“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第九十六集 巍巍泰山一
本集寫了四個人對孔子的讚揚:“大哉孔子”、“天縱之將聖”、“天降木鐸”。而孔子卻謙虛地說“吾少也賤,而多能郡事”。
第九十七集 巍巍泰山二
孔子週遊列 國時,幾個隱士勸他“辟也”之說,孔子以語言及行動形象地體現其積極入世的思想。
第九十八集 風格時世一
此集以幾則歷史事件,體現奴隸社會末季逐漸衰落的事實及孔子忠君尊王的政治立場。
第九十九集 風格時世二
誰是孔子這位大學者的老師?子貢說孔子“學無常師”的學問是他向各方面學習得來的。
第一百集 鬱郁從周一
孔子從來嚮往西周太平盛世,對當時大夫專權現象堅決反對,體現其仁德思想。
第一百零一集 鬱郁從周二
孔子把人分作“仁人”、“君子”、“成.人”,舉出許多例子,忠告別人千萬別做“小人”。
第一百零二集 鬱郁從周三
孔子為了達到積極入世的目的,可以採取一些權變的措施,但目的還是堅持自己忠君尊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