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塞下秋來

漁家傲·塞下秋來

漁家傲·塞下秋來是北宋范仲淹的詞曲,這是一首邊塞詩,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 這首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後,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即作於知延州時。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剩現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誌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並說明範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漁家傲漁家傲

作品賞析

這首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上闋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勢的嚴重。下闋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未立和思念家鄉的複雜心情,真實感人。全篇造語雄渾有力,情調蒼涼悲壯。

上片短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字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抒情。“濁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懷抱,作者為前線三軍統帥,防守邊塞,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想要借一杯濁酒消解鄉愁,路途遙遠,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就無從談起。而要取勝又談何容易,因此更濃更重的鄉愁就凝聚在心頭,無計可除。“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緊承“長煙落日,”到了夜晚,笛聲悠揚,秋霜遍地,更引動了征人的鄉思。全詞結束在“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二句上,此二句從寫景轉入寫情。戍邊將士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本可以戰勝敵人,無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艱苦,又無歸計,人怎么能睡得著呢!曠日持久的守邊白了將軍的頭,使征夫灑下許多思鄉的熱淚。

把西北邊陲的羌管笳鼓聲帶進詞壇,使詞進一步向社會化靠攏,旁枝獨秀於艷詞之外,本篇即為發端者之一。語氣沉鬱雄渾,風格蒼涼悲壯,上下片之間情景相生,渾然一體。上篇“雁去無留意”移情於物,生動地表現了征人久戍邊關,更無留意的內心感受。“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描寫邊塞風光的詞篇中,可稱警策。作者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充滿了字裡行間,氣象開闊,開蘇、辛豪放詞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范仲淹《漁家傲》一詞開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極力渲染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從視覺聽覺等方面表現了邊塞地區的蕭條寂寥。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 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 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銘》這個典故而來:東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記功,由班固執筆,頌漢威德,就是所謂“勒石燕然”。勒字此處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1052年 (皇佑四年)。

漁家傲·塞下秋來漁家傲·塞下秋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