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欻嘎拉哈

滿族欻嘎拉哈

欻嘎拉哈是滿族先人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由於民間遊戲源於大眾,土生土長,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傳播,所以流傳極廣,甚至在清入關後遍布中原。

遊戲介紹

嘎拉哈的四個面分別稱“針兒”、“驢兒”、“坑兒”、“暴兒”,利用四個面的不同組合分別進行“彈”、“抓”。欻嘎拉哈還要與布口袋並用,布口袋用六塊同樣大而不同顏色的布縫在一起,裡面裝苞米米查子或黃豆。玩時,把口袋向上扔起然後憑記憶去抓相同的嘎拉哈,在口袋落下時接住。玩的方法很多,小男孩玩的是叫打嘎拉哈,把嘎拉哈三五個一堆或更多的堆在地上,用自己的一枚嘎拉哈打堆好的嘎拉哈,打中者把一堆拿走,不中就往堆上放一枚。女孩則在炕上欻嘎拉哈,記分,先把嘎拉哈的四個面各翻一遍,各面得分不同,後搬針,最後合計分數,分數最高的為贏。

遊戲規則

欻嘎拉哈規則不同,有“大前進”和“小前進”,大前進嚴格正規,小前進鬆散活潑。還有在規模上也不同,有的是越多越好,有多少放多少,不記分,抓起後不放回就算自己贏的,以贏的多少為標準。小規模的只用四個,抓起來要記分,一般都是玩小規模的,因為小規模占地小,技術要相對高。記分各地也不同,一般到100分就得“搬針兒”了。“搬針兒”就是要把四個嘎拉哈的四面翻一遍最後把四個一面的全都抓在手上就算一個回合。看過欻嘎拉哈的人就會玩,但要想玩得好卻相當難,得練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達到較高的競技。

遊戲難度

欻嘎拉哈中難度最大的是抓四樣,是欻嘎拉哈中難度最大的。所謂四樣即四個嘎拉哈中坑兒、背兒、珍兒、輪兒各有一枚。因為四個不同的嘎拉哈位置很難在一起,在沙包拋起的一瞬間,要從不同位置上分別抓完四樣嘎拉哈而又不準碰動其它嘎拉哈,難度相當大。所以,在過去的時代,滿族女孩子把它抓來拋去,可以鍛鍊手的靈巧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古代的滿族女子六七歲即開始學針線,為出嫁做準備,因而大都必須有擅女紅的巧手。手笨的女子如果不能贏得婆家的青睞,便將遭遇生存危機。所以,過去欻“嘎拉哈”,不僅是閨中遊戲,而且還是生存訓練。隨著清朝定都北京,滿漢文化融合,玩嘎拉哈也傳遍大江南北,後來這一遊戲在漢族女孩中也開展得非常普遍,玩法也花樣翻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