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範(DZ/T 0218-2006)》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引言
1範圍
2規範性引用檔案
3術語和定義
4總則
5基本規定
6滑坡與崩塌分類及危害分級
7滑坡調查
8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查
9設計階段勘查
10施工階段勘查
11主要勘查方法
12物理力學試驗與穩定狀態分析
13竣工地質報告
附錄A(資料性附錄)國際斜坡運動分類
附錄B(資料性附錄)滑坡監測適用方法技術簡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物探測試方法與適用範圍簡表
附錄D(資料性附錄)滑坡岩(土)體物理力學性質試驗項目
附錄E(規範性附錄)滑坡穩定性評價和推力計算公式
附錄F(資料性附錄)水位變化岸段地下水位浸潤計算方法
文摘
著作權頁:
8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查
8.1一般規定
8.1.1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查是滑坡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階段,應提交含對滑坡機理及防治方案的定論的勘查報告。
8.1.2應基本了解滑坡所處地質環境條件,初步查明滑坡的岩(土)體結構、空間幾何特徵和體積、水文地質條件,提供滑坡基本物理力學參數,分析滑坡成因,進行穩定性評價,滿足制定防治工程方案的地質要求。
8.1.3勘查應結合防治方案可行性論證進行,採用互動反饋方式,合理確定滑坡體(包括滑面或滑帶土)物理力學指標,判定滑坡穩定狀態,提出防治工程建議方案。
8.2地質環境條件調查
8.2.1以資料收集為主,確定工作區地貌單元的成因形態類型。包括:斜坡形態、類型、結構、坡度,以及懸崖、溝谷、河谷、河漫灘、階地、溝谷口沖積扇等;微地貌組合特徵、相對時代及其演化歷史。
8.2.2以資料收集為主,了解地層層序、地質時代、成因類型,特別是易滑地層的分布與岩性特徵和接觸關係,以及可能形成滑動帶的標誌性岩層。
8.2.3以資料收集為主,了解區域斷裂活動性、活動強度和特徵,以及區域地應力、地震活動、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區域新構造運動、現今構造活動,地震活動以及區域地應力場特徵。
8.2.4核實調查主要活動斷裂規模、性質、方向、活動強度和特徵及其地貌地質證據,分析活動斷裂與滑坡、崩塌災害的關係。
8.2.5調查各種構造結構面、原生結構面和風化卸荷結構面的產狀、形態、規模、性質、密度及其相互切割關係,分析各種結構面與邊坡幾何關係及其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
8.2.6調查了解工程岩組,包括:岩體產狀、結構和工程地質性質,並應劃分工程岩組類型及其與滑坡災害的關係,確定軟弱夾層和易滑岩組。
8.2.7了解社會經濟活動,包括:城市、村鎮、鄉村、經濟開發區、工礦區、自然保護區的經濟發展規模、趨勢及其與滑坡災害的關係。
8.2.8充分收集水文、氣象資料。應掌握多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暴雨及降雨季節、勘查區溝谷最大流量、氣溫等信息。
8.3滑坡工程地質測繪
8.3.1測繪範圍應包括後緣壁至前緣剪出口及兩側緣壁之間的整個滑坡,並外延到滑坡可能影響的一定範圍。
8.3.2當採用排水工程進行滑坡防治時應對滑坡外圍擬設定的地面排水溝或地下廊道洞口等防治工程所在的地區進行工程地質測繪。
8.3.3當滑坡危及剪出口下部建築物或可能對下部河流堵江,應測繪包括危害區的縱向控制性剖面。
8.3.4地形地貌測繪應包括:巨觀地形地貌(地面坡度與相對高差、溝谷與平台、鼓丘與窪地、階地及堆積體、河道變遷及沖淤等)和微觀地形地貌(滑坡後壁的位置、產狀、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兩側界線的位置與性狀;前緣出露位置、形態、臨空面特徵及剪出情況;後緣窪地、反坡、台坎、前緣鼓脹、側緣翻邊埂等)。
8.3.5岩(土)體工程地質結構特徵測繪應包括:周邊地層、滑床岩(土)體結構;滑坡岩體結構與產狀,或堆積體成因及岩性;軟硬岩組合與分布、層間錯動、風化與卸荷帶;粘性土膨脹性、黃土柱狀節理;滑帶(面)層位及岩性。
8.3.6滑坡裂縫測繪應包括:分布、長度、寬度、形狀、力學屬性及組合形態;並應對建築物開裂、鼓脹或壓縮變形進行測繪,現場作出與滑坡的關係判斷。
編輯推薦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範(DZ/T 0218-2006)》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
目錄
前言
引言
1範圍
2規範性引用檔案
3術語和定義
4總則
5基本規定
6滑坡與崩塌分類及危害分級
7滑坡調查
8可行性論證階段勘查
9設計階段勘查
10施工階段勘查
11主要勘查方法
12物理力學試驗與穩定狀態分析
13竣工地質報告
附錄A(資料性附錄)國際斜坡運動分類
附錄B(資料性附錄)滑坡監測適用方法技術簡表
附錄C(資料性附錄)物探測試方法與適用範圍簡表
附錄D(資料性附錄)滑坡岩(土)體物理力學性質試驗項目
附錄E(規範性附錄)滑坡穩定性評價和推力計算公式
附錄F(資料性附錄)水位變化岸段地下水位浸潤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