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滇游日記六》
二十五日 昧爽,飯而行。北二里為馮密村,村 亦盛,甸頭之村止此矣:蓋西北有高岡一支,垂而東南下,直副東山文筆峰下,江流亦曲而東。高岡分支處,其腋中有黑龍潭之水,亦自西大山出,南流而抵痛惜密,乃洞高岡之南而東注漾共江,鶴慶、麗江以此為界雲。馮密之西,有佛宇高擁崖畔,即青玄洞也。余望之欲入,而通事苦請俟回日,且云:“明日逢六,主出視事,過此又靜攝不即出。”余乃隨之行,即北上岡,四里,有路橫斜而成“叉”字交,是為三岔黃泥岡。其西南腋中,松連菁墜,即黑龍所託也。於是西北之山,皆荒石濯濯,而東北之山,漸有一二小村椅其下,其岡脊則一望皆茅雲。
入關隨西山北行,二里,下一坑。度坑底,復登坡而北,一里,稍東北下山。又東北橫度坡間者二里,始轉而北。二里,過木家院東。又北二里,度一小橋,則土岡一支,西南自大山之脊,分岡環而東北,直抵東山之麓,以扼漾共江上流。由岡南陟其上,是為東圓里。北行嶺頭,西南瞻大脊,東南瞰溪流,皆在數里之外。六里乃下。隴北平疇大開,夾塢縱橫岡下,即有一水,西自文筆峰環塢南而至,有石樑跨其上,曰三生橋。過橋有坊二,在其北,旁有守者一二家。於是西北行平疇間矣。北瞻雪山,在重塢之外,雪幕其頂,雲氣鬱勃,未睹晶瑩。西瞻烏龍,在大壑之南,尖削獨拔,為大脊之宗,郡中取以為文筆者也。路北一塢,窈窕東北人,是為東塢。中有水南下,萬字橋水西北來會之,與三生橋下水同出邱塘東者也。共五里,有柳徑抱聳立田間,為土人折柳送行之所。路北即萬字橋水,瀠流而東,水北即象眠山,至此南盡。又西二里,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廬駢集,縈坡帶谷,是為麗江郡所託矣。於是半里,度石樑而北,又西半里,稅駕於通事者之家。“其家和姓。蓋麗江土著,官姓為木,民姓為和,更無別姓者,其子即迎余之入,其父乃曾奉差入者,今以居積番貨為業。坐余樓上,獻酪為醴,余不能沾唇也。時才過午,通事即往復命,余處其家待之。”東橋之西,共一里為西橋,即萬字橋也,俗又謂之玉河橋。象鼻水從橋南下,合中海之水而東泄於東橋,蓋象鼻之水,土人名為玉河雲。河之西有小山兀立,與象眠南盡處,夾溪中峙。其後即闢為北塢,小山當塢,若中門之標,前臨橫壑,象鼻之水夾其東,中海之流經其西,後倚雪山,前拱文筆,而是山中處獨小,郡署踞其南,東向臨玉河,“麗江諸宅多東向,以受木氣也。”後幕山頂而上,所謂黃峰也,俗又稱為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載,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蓋大兵臨,則俯首受紲,師返則夜郎自雄,故世代無大兵燹,且產礦獨盛,宜其富冠諸土郡雲。
二十六日 晨,飯於小樓,通事父言,木公聞余至,甚喜,即命以明晨往解脫林候見。諭諸從者,備七日糧以從,蓋將為七日款也。
二十七日 微雨。坐通事小樓,追錄前記。其地杏花始殘,桃猶初放,蓋愈北而寒也。
二十八日 通事言木公命駕,下午向解脫林。“解脫林在北塢西山之半,蓋雪山南下之支,梧郡諸剎之冠也”。
二十九日,晨起,具飯甚早。通事備馬,候往林。始過西橋,由郡署前北上,挾黃峰東麓而北,由北塢而行,五里,東瞻象眠山,始與玉河上流別。又五里,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岸波縈,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其後即十和山,自雪山南下之脈也”。又北十里,有大道北去者,為白沙院路。西北度橋者,為解脫林路。橋下澗頗深而無滴瀝。既度橋,循西山而行,五里,為崖腳院。其處居廬交集,屋角俱插小雙旗,乃把事之家也。院北半里,有澗自西山峽中下,有木樑跨其上。度橋,西北陟嶺,為忠甸大道。由橋南溯溪西上嶺者,即解脫林道。乃由橋南西向躡嶺,嶺甚峻,二里,稍夷,折入南峽,半里,則寺倚西山上,其門東向,前分一支為案。即解脫林也。寺南岡上有別墅一區,近附寺後,木公憩止其間。通事引余致其門,有大把事二人來揖,“俱姓和。一主文,嘗入都上疏,曾見陳芝台者;一主武,其體乾甚長,壯而面黑,真猛士也。”介余入。木公出二門,迎入其內室,交揖而致殷勤焉。布席地平板上,主人坐在平板下,其中極重禮也。敘談久之,茶三易,余乃起,送出外廳事門,令通事引入解脫林,寓藏經閣之右廂。寺僧之住持者為滇人,頗能體主人意款客焉。
作者簡介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自幼好學,博覽群書,欲“問奇於名山大川”。21歲開始專心旅行,30多年間歷盡艱險,足跡南至雲、貴、兩廣,北到燕、晉,遍及現在的19個省區。其考察所得,按日記載,死後由季會明等整理成《徐霞客遊記》。徐霞客的重要地理學貢獻有:對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考察、記述和探索,居世界先進水平;糾正了古代文獻有關中國水道源流記載的一些錯誤,如否定“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乃長江上源的事實;觀察記述了不少植物品類及其分布的若干規律;對火山、地熱及各種人文地理現象的細緻考察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