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滇文化的發現始於1955年晉寧石寨山的發掘。雲南博物館從一位古董商處發現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銅器,與中原地區商、周青銅器迥異,引起專業人員的注意。經了解確認了銅器的出土地,於是從1955年起到1996年到晉寧石寨山墓地進行了五次發掘,揭開了滇文化神秘的面紗。隨後,江川李家山、呈貢天子廟、安寧太極山、曲靖八塔台、宜良紗帽山、官渡羊甫頭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墓地逐步被發現和發掘,滇文化才逐漸被認識和引起重視。
史述
有關古滇國的史料記載極少,最早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蝶榆、昆明,皆編髮,隨畜遷徙,毋長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並載:“……上(漢武帝)使王然於以破越及誅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未肯聽。……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郡。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僅僅在短短100年過程中,滇人的文化便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到公元1世紀,榮耀一時的雲南青銅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鐵器文化之中了。
1956年石寨山第二次發掘中編號為M6的暮葬中出土了一枚金質"滇王之印"印證了《史記》的說法。
“滇青銅文化”
概述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並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故又稱為“滇青銅文化”。以銅鼓 、貯貝器 、葫蘆笙、案、枕、編鐘,各種造型的扣飾、杖頭;以及具有特點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鋮、吊人銅矛、戚、蛇柄劍、銅柄劍、銅柄鐵劍 、鋤 、鐮、紡織工具;還有各形的金飾、玉飾等為特點。其中貯貝器及扣飾生動地反映了滇人的生產、生活 、祭祀 、狩獵、紡織、舞蹈各方面的情況 ,堪稱一幅幅保存久遠的“銅照片”。
貯貝器頂蓋
下面這個祭祀貯貝器頂蓋為大家講述了被凝固下的歷史瞬間:
這天是一個宗教節日,風和日麗,人們聚集到王國的都邑里,平民百姓與商人交易買賣,有背包袱的、有騎馬的、有肩荷銅鋤的、有手捧籽種的,還時常有穿著不同服飾的“外國人”穿行其間,他們是遠方來的外國使節,向偉大的滇國之王進貢。人群中有一個滇族的貴族婦女乘坐4人抬著的肩輿(一種有點像滑竿的無頂小轎)經過廣場,她的地位無疑非常高貴,周圍的人紛紛向她行禮。
在這熱鬧的集市的一角卻散發著恐怖的血腥味。廣場中央佇立著權威象徵的銅鼓和巨柱,有個男子被捆綁在木牌上行將受戮,以神靈的名義,他將被用作祭祀的犧牲。地上還有被砍去頭顱的屍首,他的親人在旁邊跪地,雙手抱頭哭泣。還有一位赤身的受刑者,手腳被縛,還被兩人牽曳著,伏臥在兩段木板之上,讓人擔心他即將被斬的腰部。不遠處,還有一些更可怕的柱子,柱腳的巨蟒正在吞噬活生生的人體……
牛虎銅案
這是一件牛虎銅案,這件東西在滇文物當中是一件非常珍貴的精品,我們可以看到它整個案的形態,它的器身是由一個站立一頭大牛,牛的四個蹄子做整個案的四條腿,在前後的蹄之間,有兩個橫樑,把它支撐起來,在牛的尾部,爬著一隻虎,這個虎的口部咬住牛的尾部,另外整個虎的前爪向後拉這個牛的後胯,所以這樣使得整個器身形成前後的動態的平衡。在它的牛的背上,它做成一個案的形狀,中間有點像內稍微凹進一些,它的周邊有一個凸起,這個上面就可以擺放一些東西,所以牛虎圖案可以做擺放祭器,拜訪祭祀品做這個來用,所以這件東西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一件器物。
貯貝器
這件貯貝器它整個造型像一個圓筒型,中間是束腰,下面三個扁足,它器身中部,蓋上和這個器身上,都有兩兩對稱的虎形的器耳。它這是一個套蓋,在器身上印刻著很多花紋,在它的蓋的頂部都是一幅立體雕像,這幅雕像是表現了當時紡織的一個場景,這件器物是在江川李家山墓地當中出土的,在這個頂部這個雕像,我們可以看到中間一個銅鼓上面蹲坐著一個鎦金的貴婦人,這個貴婦人的前面有一個婦女手捧著四合,侍奉在她身前,在她前面的另外一邊還有一個婦女,跪在她的前頭,像接受他的訓斥,他後面一個婦女打了一個傘,為她,侍奉她。除了這幾個人以外,另外幾個人都是女性,這些人都是在忙碌地進行紡織。這一共上頭立體雕像一共是10個人物,這個也是表現了他儲備器,表現她紡織的生產活動。
技藝水平
古滇國的工匠們不但能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他們已經能夠掌握鑄造技術中銅和錫的合適比例。兵器中錫的比例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裝飾品中錫的比例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屬的性能。有的器物表面經過了鍍錫、錯金、鎏金的處理,鑲嵌以玉石紋案,有著對稱和端整的外形,花紋精緻繁縟。貯貝器和一些扣飾上的人物,雖不過3公分大小,但都眉目清晰,面部表情可見。器物上線刻的紋飾很淺,但技法卻很熟練,都是兩千年前工匠們憑手工刻畫的。這些文物表明,滇國是一個自成體系的、獨立的青銅文化類型。
漆木器和陶器
羊甫頭墓地發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和陶器則豐富了滇文化的內涵。初步研究,這批漆木器在造型、紋飾、製作工藝上都不同於楚文化、蜀文化的漆木器,同青銅器一樣,具地方民族特點。更有意思的是該批漆木器中出土了一組反映生殖崇拜的祖形器,表明滇人對生殖的認識已由感生說發展到性生說。大量兵器及生產工具的漆木柄出現,為研究金屬頭的安裝方法及使用方法增加了實物依據。陶器及爪鐮以穩定的組合大量出現,表明滇人已進入一種穩定的農業經濟社會。
消融
滇文化在東漢初逐步被中原漢文化所融合,但滇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輝四射。青銅鑄造獨創的“失蠟法”至今仍是精密部件的主要鑄造法。作為一種歷史、地域的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永遠輝煌的篇章。
古滇國消失了,但它的故事並沒有結束。2000多年後,滇——這個創造過輝煌的青銅文明的王國成為了雲南的簡稱;昆明——這個遊歷在滇西高原、居無定處、與滇人征戰不已的遊牧民族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名稱,這不就是那段似乎已經消失的歷史留下的遺產么?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用身邊這些殘存的歷史碎片,再現出那段燦爛的青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