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鐵獅
正文
公元 953年製造的大型鑄鐵文物(見彩圖),在今河北滄州東南20公里的滄州故城。據《滄縣誌》記載:“鐵獅在舊州城內開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背負巨盆,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脅有‘山東李雲造’五字。”腹內還有很多字跡,但已難以辨認,有人認為是金剛經文。鐵獅長5.30米,高5.40米,寬3米,重約40噸。頸上“獅子王”三字現仍清晰可見。鐵獅位於開元寺前,身披障泥,前後掛有串珠等裝飾,背負蓮花盆座,當是開元寺文殊的佛座。鐵獅背部的化學成分為:碳4.10%、矽0.04%、錳0.03%、硫0.019%、磷0.235%。表面金相檢驗,腿部是灰口鐵,頭部和蓮花座上部是白口鐵,其間有麻口鐵。體內頸部和背部鑄有加強筋以承負重量。採用泥范明注式澆鑄法整體鑄成。外范多數為長方形,總計約600多塊。內范布滿圓頭鐵釘,頭部和背部均墊有廢鐵片,以控制內外范間的距離。外范拼接處用熟鐵條聯接,以加強強度。
滄州鐵獅 - - 鐵獅即龍生九子之狻猊
狻猊是獅子的別名
狻猊,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其形象。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生九子之龍子,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狻猊是文殊菩薩的坐騎。
狻猊野馬,走五百里。——《穆天子傳》(卷一)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郭璞註:“即師子也,出西域。”郭璞註:“狻猊,師子,亦食虎豹。”唐杜甫《天狗賦》:“夫何天狗嶙峋兮,氣獨神秀,色似狻猊,小如猿狖。”清朝蒲松齡聊齋志異·象》:“少時,有狻猊來,眾象皆伏。”唐牛上士《獅子賦》:“窮汗漫之大荒,當崑崙之南軸,鑠精剛之猛氣,產靈猊之獸族。”宋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手拊雛猊,目視瓜獻,甘芳之意,若達於面。”明徐渭《天目獅子岩》詩:“一岫插天目,宛爾怒猊獰。”明袁宏道《百六詩為丘大賦》之二:“決猊與怒蟒,無以喻吾嗔。”陸容《菽園雜記》卷二:“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花蕊夫人《宮詞》:“夜色樓台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觚稜,堂殿上最高轉角處。
除了滄州,在五台山、重慶大足等地都有其蹤跡。
鐵獅與天獅
鐵獅之獅與天獅之獅相同,其獅均為狻猊,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佛家用以喻佛,指其無畏,法力無邊。
滄州鐵獅 - 有關鐵獅(狻猊)的名詩
前蜀貫休《送顥雅禪師》
霜鋒擗石鳥雀聚,帆凍陰飆吹不舉。芬陀利香釋驎虎,幡幢冒雪爭迎取。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師子語。苦卻樂,樂卻苦,盧至黃金忽如土。《全唐詩·卷828_10》
注釋:“芬陀利”是印度國花白蓮花的音譯,代表著純潔,善良,健康,美麗。幡幢:漢魏時期,幢出現在車行儀仗和佛教儀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懸掛單層或多層傘蓋狀絲織物,傘蓋四周飾有垂幔、飄帶;在幢幔上書寫經文就成為經幢。唐代開始有石造經幢。桴,擊鼓的槌師子即獅子,佛家用以喻佛,指其無畏,法力無邊。盧至:相傳有盧至長者,貪財吝嗇,後受佛指點,棄財皈依,因緣成佛。見《盧至長者因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