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介紹
康樂廷任經理,初建於蚌埠四馬路(今中山路).民國38年初蚌埠解放,同生煙廠由人民政府接管.同年4月,經蚌埠劉月如介紹,煙廠於5月遷至鳳陽縣城樓西街,改名為地方國營淮上煙廠,隸屬鳳陽縣人民政府.1950年12月遷至滁縣東關外, 與麵粉廠,發電廠,織布廠,印刷廠合併,總稱為大成企業公司.1954年7月,大成企業公司解體,淮上煙廠直屬滁縣專署領導,重新獨立經營.1956年3月,滁縣專區併入蚌埠專區,淮上煙廠隨之更名為滁縣淮上煙廠.1962年1月滁縣淮上煙廠又劃歸重新設立的滁縣專區.1964年1月,貫徹執行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全國菸草行業實行托拉斯管理體制,易名滁縣煙廠,隸屬上海菸草分公司,1965年改屬蚌埠菸草分公司.1968年托拉斯解體,企業歸屬滁縣行署.1980年8月滁縣地區捲菸廠更名為安徽省滁州捲菸廠,隸屬安徽省菸草工業公司.
企業規模
同生煙廠時期,廠房不到200平方米.1953年淮上煙廠廠房面積擴建到400平方米.1964年擴建,占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487平方米,其中主廠房1889平方米,倉庫1117平方米.1985年,生產車間60%是五六十年代初用磚木結構建造,8000平方米建築物就有4747平方米屬危房,木屋架腐朽,屋面下垂,牆體開裂.車間內部擁擠,部分生產設備安裝間距不足1米.廠區建築物密集,簡易廠房相互毗連,建築密度達68.4%,沒有消防通道.毗鄰的滁縣麵粉加工廠,粉塵嚴重污染廠區.廠區地勢低洼,年年被清流河洪水淹沒部分倉庫."六五"計畫末,企業領導班子從實際出發,提出易地重建新廠的決策方案,經過周密籌劃,多方努力,得到中國菸草總公司,安徽省菸草公司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經總公司批准,由上海輕工設計院設計,1985年9月於清流路動工興建新廠.在建中,1986年5月總公司又批准"七五"計畫技改引進項目立項,加上地方填平補齊項目,總投資2445萬元(其中外匯335萬美元).1988年11月16日,完成主體工程和設備安裝,開始投料試生產.1989年3月,正式開始投入生產."七五"期間,企業共投入建設資金4000多萬元."八五"期間連年續建,投資近1億元.1995年末,企業占地總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2.09萬平方米,其中廠房3.51萬平方米,倉庫2.94萬平方米,辦公及生活用房1.31萬平方米,職工宿舍4.33萬平方米.企業固定資產原值達到2.05億元.工廠改變了長期落後面貌,總體布局合理,廠區道路通暢,主廠房與水,電,汽能源供應前後配套,成為滁州市骨幹企業.
生產設備
民國35年(1946年),僅有手搖捲菸機1台(七根刺帶,300支/分鐘),6英寸切絲機1台,炒菸絲大鍋1口,日產捲菸不到2箱.淮上煙廠時,有手搖小捲菸機2台,小切絲機1台,日產捲菸7箱左右.1951年購置新中國捲菸機和10英寸切絲機各1台,首次利用皮帶傳動.1953年新增新中國捲菸機和電動切絲機各2台,捲菸日產量提高到25箱.1958年開展技術革命,第一台自製包裝機問世.1959年仿製商丘木製包裝機4台,結束10多年來全部由手工包裝的歷史.1964年增加17檔捲菸機9台,10英寸刀門上下式切絲機6台,聯合式包裝機6台和0.5噸考克蘭鍋爐1座,為機械生產奠定了基礎.70年代中期,曾先後自己仿製新中國捲菸機8台.經過連年內涵改造,1982年已擁有捲菸機32台和2條生產線,年產量上升到10萬箱."七五"期間,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革和技術改造,先後從法國馬萊(MALLET)公司引進4噸/小時真空回潮機;從德國虹霓(HAUNI)公司引進制絲關鍵設備;從英國萊格(AMFLEGG)公司引進RC4切絲機及國內仿製配套設備,形成3000公斤/小時含有較好效果的梗絲膨脹線的制絲生產線.同時購進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橫包機,卷接機組和近百套國產新型配套設備,技術進步因素在經濟成長中的比例達到60%以上,捲菸產量由1985年的11.9萬箱上升到1990年的18.6萬箱."八五"期間,先後引進法國德古弗勒(DECOUFE公司LOGA-2高速卷接機組和國產消化科馬斯(COMAS)公司3000公斤/小時打葉線等先進生產設備,生產工效提高3倍.1995年末,企業擁有制絲設備45台(套),卷接機設備25組,包裝設備13組,濾嘴棒成型設備23台,菸草薄片設備2台,廢煙處理設備1台,金屬切削設備16台,動力設備45台,運輸設備8台,年生產能力已達到20萬箱,自動化程度達到國際80年代中期水平.
捲菸生產
同生煙廠時期,有臨時僱工百餘人,靠手工捲菸,日產量不足2箱.人民政府接管同生煙廠後,工人在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當年生產捲菸996箱,向國家上繳利稅5.3萬元.1953年淮上煙廠併入大成企業公司期間,職工人數增加到293人,工廠更新生產機器,工人愛國主義熱情高漲,以增加生產的實際行動來支援抗美援朝,當年生產捲菸8124箱,是1949年的8.2倍.1956年末,國家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定遠爐橋公私合營裕農煙廠併入淮上煙廠.翌年7月泗縣華興煙廠併入40多名工人,使職工人數增加到321人,當年生產捲菸1.44萬箱.1958年"大躍進"期間,大批骨幹抽去"大辦鋼鐵",留在廠里的工人加班加點,捲菸產量持續上升.1959~1961年,菸葉歉收,捲菸原料嚴重不足,為維持生產,用荷葉,黃豆葉作捲菸填充料.1962年職工人數由1960年377人減少到223人,捲菸產量由1960年1.78萬箱下降到5140箱.1963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輕工業部原決定將滁縣淮上煙廠併入寶雞煙廠,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得以保留,定員300人,實有154人維持生產.1964~1966年,菸草行業實行托拉斯體制,更新改造生產設備,生產以53.4%的速度遞增,1966年捲菸產量達到2.53萬箱.1968年捲菸產量下降到1.68萬箱.從70年代起企業開始招收新工人.1985~1995年間,企業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廠領導班子團結奮進,一手抓建設,一手抓生產,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增加科技含量,使捲菸生產節節上升,平均年遞增5.1%.1995年捲菸總產量19.62萬箱,實現利稅總額1.74億元,是1949年的3486倍.1995年人均產值33.59萬元,人均向國家貢獻稅利12.65萬元.1995年,全廠有5個專業生產車間,25個職能科室,職工總數1372人,其中技術人員180人,在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54人.
生產工藝
制絲工藝:50年代以前,由人工選料,配料,回潮,加料,摻和,手工刨絲,手工壓梗,大鍋炒絲,炒梗,然後混合加香.進入60年代開始批量生產多牌名品種,煙包用汽輪迴潮除雜,發酵採用過程發酵,人工抽梗,鍘頭,人工摻和菸葉,制絲由機械操作,人工抱片,上片,煙梗處理則抓好水分,壓切等工序,烘後梗絲過篩.70年代開始用真空回潮機,除人工擺把外,切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80年代,菸葉處理和梗絲膨化,菸絲儲存,均為現代化工藝要求.90年代在儘量利用原有設備,設施的同時,將制絲車間貯葉,貯梗絲,貯絲3個系統建成,形成從打葉到風力加絲的連續化生產.選用電子皮帶秤,紅外線水份儀,餵料機及菸絲,梗絲配比等設施,生產線可通過電腦檢測,反饋,調整物料流量,水份及煙,梗絲配比,生產逐步走向自動化.卷制工藝:同生煙廠時期,使用木製手卷機,盤紙,鋼印,菸絲三者為一體,每台木機每天只能生產幾條煙,把大根煙放在木盒裡,用刀分為5小支,經過炕房烘出適當水分,一般4小時後出炕,等完全冷卻後,方包裝成型.50年代初已開始用機器捲菸,由4個壯勞力搖大輪,每天可生產100條香菸.1953年淮上煙廠時期,開始使用新中國牌電動捲菸機,每台機器每班可生產7大箱.進入80年代引進濾嘴煙生產設備,1983年投產,開始是單接機生產嘴煙.1986年自己改制100毫米卷接機,後又購進YJ14-23型卷接機,引進國外設備,已具備生產高檔捲菸的能力.包裝工藝:1957年以前完全靠手工包煙,包裝工人每天要不斷地練,採用"6653法",要求一抓準(20支),煙支要飽滿,鬆緊要均勻,無空頭鬆軟,煙支測重使用小磅秤,小包方正,大條牢固,小花整齊,杜絕缺支,斷支.1958年開展技術革命,康現江師傅改制成功1台打盒機.同時派人到河南商丘,山西煙廠參觀學習,自己動手製作木製包裝機.60年代由輕工部調劑6台青島煙廠淘汰的樓式包裝機,捲菸包裝由機器取代.70年代從上海購進簡易平行包裝機,45A型包裝機,自行仿製2台平行包裝機(配套大條機),以適應不斷增產的需要.80年代開始引進國外橫包機組,捲菸包裝實現自動化.
捲菸產品
同生煙廠時期,除了"霸王"牌捲菸是自己的品牌,生產的其它牌號全是冒牌捲菸.人民政府接管同生煙廠不到兩個月即生產出自己設計的"白象"牌捲菸.50年代共研製出16個牌名,主要的有"淮上"牌丙級煙,"紅星"牌丁級煙,"經濟"牌戊級煙.60年代共研製出13個牌名,主要的有"飛鳳"牌乙級煙,"金杯","光明"牌丙級煙和"荷花"牌丁級煙.70年代共研製出8個牌名,主要的有"滁菊"牌乙級煙,"雙馬"牌丙級煙,"大紅花"牌丁級煙,"豐收"牌戊級煙.1981~1995年,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企業著力開發新產品和對老產品改造,共研製出34個牌名,其中20個牌名31種規格占領市場.主要產品有甲級烤菸型濾嘴煙"醉翁亭"系列,乙級混合型濾嘴煙"紅三環",84毫米甲級烤菸型珍品"揚子",金卡"飛鳳",乙級烤菸型"天柱山","源泉","爭光","太湖"等新產品."揚子","醉翁亭"是瞄準國際水平研製出的高檔產品.在產品結構上,已構成多檔次,多規格,多香型的格局.銷售市場遍及省內外,在省內縣級以上捲菸批發單位的市場覆蓋率達98%,產品暢銷,供不應求.84毫米"醉翁亭",100毫米"紅三環",1988年雙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在安徽省首屆名優新特消費產品展評會上分別榮獲"江淮之花"和"消費者喜愛產品"金,銀杯獎.84毫米"醉翁亭",1989年被評為全省捲菸優質產品,是中國菸草總公司定點生產的175個甲級烤菸型牌號之一.84毫米"紅三環"捲菸,1990年被評為全國捲菸優質產品,被中國菸草總公司定點為全國16個混合型重點牌號之一."紅三環","醉翁亭"和"樂口","石松"牌捲菸,分獲1992年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銀獎,特別獎."醉翁亭","太湖"牌捲菸,1995年榮獲第一屆深圳國際名煙名酒系列產品博覽會金獎,"揚子"牌捲菸獲銀獎.
企業管理
50年代,推行作業計畫管理,建立一長制,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組織職工學習先進技術,評選勞模.60年代初,菸草行業實行托拉斯體制,各項管理逐步規範,隨後受到"文化大革命"衝擊,各項工作停滯不前.70年代,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授予該廠"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光榮稱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廠開展以"四賽四比"為中心內容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湧現出陳運江等一批先進,模範人物.80年代初企業整頓,廠領導班子調整,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經濟核算制,嚴肅勞動紀律.1984年7月經安徽省菸草公司,滁縣地區企業整頓領導小組檢查驗收合格.當年,從美國進口1台微型電子計算機用於企業管理.1985年12月實施工資改革.1988年12月全面質量管理經中國菸草總公司驗收達標,取得合格證書.1990年企業升級,多項經濟指標均達到省級先進企業標準.1992年投資130萬元建成電視監控及計算機管理網路,使企業現代化管理躍上了一個新台階."八五"期間,企業成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強化企業管理,轉換經營機制,幹部進行述職評議,考核聘用;機關科室進行崗位重新劃分,定員定編定崗定績,實施崗位技能工資;重新編訂印發《員工手冊》,實行電腦考勤;行銷則推行經濟承包責任制;精簡富餘人員,開發"三產",開辦賓館,擴大勞動服務公司經營範圍;後勤福利實施向經營服務型轉變,相繼出台了住房制度和醫療制度改革方案.
企業文化
50~60年代,廠里有文藝演出隊,自蓋禮堂,有舞台,道具,除了自娛自樂,年年都與駐滁部隊聯歡,參加地縣演出,節目很豐富."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古戲裝及道具被焚,劇團曲終人散,不復存在.1990年12月全廠開展以"憶三史,續兩譜,評功臣"(憶三史即企業發展史,家庭變化史,個人成長史;續兩譜即工廠創業譜,個人奉獻譜;評功臣即評選企業功臣)為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活動.1991年5月廠史陳列館建立並開放,原滁縣地委書記吳炎武題寫了館名.1994年厂部發動職工,集思廣益,在原"艱苦奮鬥,求實創新的進取精神,團結協作,熱愛本職的工作作風"基礎上,升華凝鍊為簡明易記的"敬業,同心,創一流"7字企業精神.先後成立了書畫協會,橋牌協會,釣魚協會,足球協會,籃球協會,建立了職工活動室,閱覽室,舉辦了兩屆職工趣味運動會.每逢重大節日,組織文藝演出.1991年10月,該廠《在金葉上譜寫美麗的篇章》(集體作詞,王一平作曲)廠歌榮獲全國職工"三熱愛"廠歌評選一等獎.80年代廠里編髮過"皖東菸草"等刊物.1984年9月廠史資料編寫組編印出第一部《滁州捲菸廠發展簡史》(暫定稿).1995年4月廠報《江淮菸草報》(原名《醉翁亭》),在系統內出版發行.自1985年起,企業年年被滁州市政府(原滁縣地區行署)授予"工業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在全省菸草行業勞動競賽評比中,連年被評為"金牌企業",先後5次榮獲省最佳經濟效益和奪魁企業稱號.1986年3月被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授予"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稱號.1987年被國務院工普領導小組授予"工業普查先進單位(國家級)".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先進企業"稱號.從1989年起,躋身全國最大工業企業500強,1992年居安徽省工業企業50強第9位.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1993年度被省,市評為"文明單位";1994年被國家菸草專賣局授予"全國菸草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近年來,在市幾大班子和安徽中煙黨組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企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09年生產捲菸36.73萬箱,與08年基本持平,但實現稅費增長15.6%,首次突破了10個億。2010年計畫生產捲菸37萬箱,實現稅費有望突破11.5億元;1——4月份實現稅費4.44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入庫4.3億元,同比增長33%。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2009年投資額6172萬元,相當於前兩年的總和;2010年預計投資1個億,還打算在年底再投資一個7000萬元的物流廠房技改項目,這將使煙廠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