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躍面

溶解躍面,是海洋中碳酸鹽溶解深度是其溶解速率突然增大的水平深度的界面。根據所溶物質的成分又可分為有孔蟲溶解躍面、顆石藻溶解躍面等。在地質學中常將其與碳酸鹽補償面一起用於說明海洋水文特徵和沉積環境及沉積機制。

溶解躍面(lysocline)是海洋中碳酸鹽溶解深度是其溶解速率突然增大的水平深度的界面。根據所溶物質的成分又可分為有孔蟲溶解躍面、顆石藻溶解躍面等。一般在此躍面深度之下,生物的鈣質外殼明顯被溶解,僅保留難溶部分。此面在全球海洋的深度各不相同,太平洋的比大西洋淺,如赤道太平洋的溶解躍面深度僅3600米。生物成因物質的緩慢沉積、高靜水壓力、高CO2分子壓力等均有利於海洋生物體中方解石和文石的溶解,甚至矽質骨骼也部分溶解。這些因素,應是溶解躍面深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許多地方與碳酸鹽補償面趨於一致,但也有例外;有時,它和構成北大西洋深層水與南極深層水之間界面的溫(度)躍層亦相一致。因此,在地質學中常將其與碳酸鹽補償面一起用於說明海洋水文特徵和沉積環境及沉積機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