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茶膏]

茶膏[茶膏]
茶膏[茶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摘自《普洱茶膏--一一種被遺忘的養生文化》現代茶膏的製作工藝是在清代宮廷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茶膏製作工藝。這種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製作的氣候、溫度、環境,在更加繁複、細緻的工序下,把茶湯的提取和濃縮,控制在常溫40攝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必須在一定溫度下揮發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將這些茶葉的原有物質有效的溶解到茶湯再收斂成膏。

基本信息

產生

普洱茶膏是中國獨有的養生文化,有上千年的製作歷史。從茶膏的誕生伊始,它就成為皇家獨享的養生御品,是中國古人發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國古老而龐大的茶產業中的一朵奇葩。

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

茶膏始於南唐,成於宋,興於清,盛於當代,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清朝的時候更是成為皇室養生的專享品進貢皇室。南唐時的《十國春秋》、宋徽宗《大觀茶論》、清朝醫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等文獻上均有茶膏的相關記載。

茶的精華 茶膏 茶的精華 茶膏

1、茶膏的雛形始於唐朝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史稱“茶興於唐”。陸羽作《茶經》、建立茶政收稅、茶馬貿易、民貢與官貢茶品的出現,都標誌著茶業在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這期間,茶膏也做為貢品悄然出現,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貢方式出現。

唐代的貢茶分為民貢與官焙兩種;所謂民貢是由地方官吏將上等的好茶主動向朝廷進獻,屬於土貢性質,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後的第三年,向朝廷進貢茶葉,這在唐代尚屬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官營督造,專業製作貢茶。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長興與常州宜興交界的顧渚山建立顧渚貢茶院。

茶膏則是沿著民貢這條線浮上水面的。據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貢茶以多少擔計算。凸顯珍貴。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備一種顯赫的身份,是其它貢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尊貴,使它在貢茶中處於上品,被納入史書的記載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製作出來的呢?

金瓜茶膏 金瓜茶膏

我們在仔細研究陸羽的《茶經》及唐代的制茶工藝後,可以做一個初步判斷:茶膏的出現與唐代作餅制茶工藝有直接的關係。

蒸青作餅的制茶工藝在唐代已經逐漸完善,這種陳茶製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後的宋代茶葉加工的主流。陸羽在《茶經》中對這種制茶工藝歸納為十四個字,即“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裡的“蒸、搗、拍”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陸羽老先生在他所處的年代已經發現這一現象,並在《茶經》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皺”等文字。

而且陸羽認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皺”的外形,這裡指的“皺”,是含膏的表現,即外形褶皺,茶汁流失少、茶味濃。《茶經》中列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皺”的代表。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陸羽從製作餅茶中發現了茶汁溢出後出現“膏化”現象,並認為這個“膏”是茶葉中的好東西,但他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而只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與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使後來出現民貢的“茶膏”,都沒有脫離茶葉的原始形態,都屬於“含膏”的性質。唐代《國史補》記載唐代官貢茶品有十幾個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國茶業發展史上一個有較大改革和建設的時代。很多學者認為,茶業興於唐、盛於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宋代飲茶風俗已相當普及,朝野“茶會”、“茶宴”、“鬥茶”之風盛行。帝王嗜茶也數宋代最盛,宋徽宗趙佶更是愛茶痴迷,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或許正是因為這種舉國上下對茶品的熱衷,自然形成了制茶業在宋代的空前繁榮,從茶葉的採摘、焙制、造形、包裝、遞運、進貢等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層樓,且規定更加細緻,命名也十分考究。

與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對茶葉的膏化現象比較重視。他們認為茶葉中出現的“膏”,是茶中珍品。他們採用榨取的工藝,先將茶蒸熟,再“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將茶膏從茶葉中分離,使其成為獨立的產品。

宋代將此方法獲得的茶膏,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做為獨立的茶品納入宋代的茶品名錄。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寫《茗荈錄》時,就將兩款茶膏納入其中:一種是“玉蟬膏”,另一種是“縷金耐重兒”。雖然《茗荈錄》主要記述茶事的十八個趣聞,但我們從這些描述中看到這兩款茶膏的名稱,標誌茶膏做為獨立產品的存在。二是在餅茶製作過程中,有意識將餅茶表面用茶膏塗層,以增加餅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澤。這與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藝有明顯不同。或者說相比唐代而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過宋仁宗的貢茶使(負責造茶進貢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錄》中對此有專門的描述:“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這裡的“珍膏”就是茶膏。

當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時,對“珍膏油其面”則顯得更為重視,甚至把“膏”的質量好壞做為鑑茶標準。他在其撰寫的著名的《大觀茶論》一書中,就如何從外觀鑑別餅茶時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意思是說: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臉面,膏稀者,餅茶表面多皺紋;膏稠者,餅茶表面紋理不明顯,光亮凝聚,質地堅實。顯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這種制茶工藝卻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鳳餅,全部改為“散形茶”。我們姑且不對這種變革妄加評論——無論是進步還是倒退。但有一點確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這種變革使延續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從此不見蹤跡。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雖然明朝廢止龍團鳳餅,但處在邊疆地帶的雲南,或許由於遠離京城的原因,藉助“茶馬古道”的交易繼續著團茶與餅茶的生產。雲南的團茶與餅茶儘管沒有宋代茶品精緻,也可說是唐宋茶品的簡單模仿,但這一保留卻為後來清朝普洱茶的繁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到了清代,伴隨著雲南普洱茶的繁榮,茶膏的製作再次悄然出現。它最初是由雲南土司採取大鍋熬制方法,初創另一種制膏工藝。這種方法顯然是借鑑唐宋製作餅茶工藝,只是將“蒸”乾脆改成了“煮”。而且這種用大鍋熬膏的方法很快通過茶馬古道傳播到西藏,並迅速被西藏上層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區的飲茶與漢族不同,他們更喜歡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對大鍋熬膏情有獨鍾。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間,其熬制出的茶膏專供活佛級以上的人飲用。這一方法,實際一直保留到現在。我們從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這種熬茶間及自製的茶膏,證明大鍋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續。

這裡,我們也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雲南茶人為什麼不直接採用宋代的制膏工藝,而是採取並不科學的大鍋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藝保密性太強,不被雲南茶人了解?還是大鍋熬制工序簡單,相比宋代制膏工藝來得更快、更直接?這已成為我們始終不解的謎。

雪茶膏鑑賞 雪茶膏鑑賞

因為,從科學的角度看,大鍋熬制茶膏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茶葉在反覆高溫的熬制中,其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後續的轉化缺乏“動能”,只能向霉變轉化。不可能長期存放;二是茶葉在高溫的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汽一併揮發。必然造成產品的某種缺失。或許是當時科技的落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甚至誤認為此種工藝簡便可行,

而忽視內在品質。因此,直到現在,很多人也誤認為普洱茶膏就是大鍋熬制而成,因為畢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將這種茶膏調入皇宮做為貢品。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大鍋熬膏屬於普洱茶膏發展的第一階段,只能定性為土製(土方法),與後來皇宮“御製”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別。

清乾隆年間,由於大鍋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質問題,加上皇室從飲用安全性的角度考慮(因那時雲南一直不穩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製作,直接遷入到清朝皇宮內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宮東廡)。並且在製作工藝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進。

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借鑑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藝基礎上,採取了一套近似我們低溫提取、低溫乾燥的工藝,使其生產出的“普洱茶膏”躍上了新的台階,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當時的藥學家趙學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將“普洱茶膏”納入其中。這是從官方的文獻中看到的第一個正式稱謂:普洱茶膏。

這裡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宮御茶房製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間大鍋熬制茶膏。因為《本草綱目拾遺》是一部非常嚴謹的著作,它是繼《本草綱目》之後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趙學敏又是一位治學嚴謹的藥物學家,從他對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著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將大鍋熬制的茶膏——這么簡單、且又喪失藥效的物品納入藥學名單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為國家禮品向到訪的英國使團馬嗄爾尼饋贈,並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體,普洱茶膏的製作也隨之終止。

建國後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國家任務,要求勐海、下關等幾個企業趕製一批茶膏,供給援藏幹部,大約三千斤左右,但這幾亇企業僅生產了一千多公斤後,就停產了。原因是這種質量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幹部接受,自然也就沒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為仍然沿用大鍋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銷聲匿跡。

4、茶膏盛於當代

君道極品茶膏 君道極品茶膏

茶膏製作工藝在中國一脈相承,雖然經歷了明代和民國的數百年斷代,但最終還是留下了重要的製作工藝。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現代茶膏製作工藝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

在清代宮廷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常溫仿生浸提工藝這一現代科學茶膏製作工藝。

這種工藝模仿了清代茶膏製作的氣候、溫度、環境,在更加繁複、細緻的工序下,根據清代以花梨木為炭的思路,把茶湯的提取和濃縮,控制在常溫35~42攝氏度之間。這裡所說的常溫與宋代工藝中的常溫是有所區別的,宋代工藝的常溫是指日常溫度,而清代工藝的常溫是指相對恆定的溫度。

這一工藝利用了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必須在一定溫度下揮發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將這些茶葉的原有物質有效的溶解到茶湯再收斂成膏。中間避免了過高的溫度造成芳香物質揮發和活性成分被破壞和過低溫度的析出不足,所以製作的茶膏香味十足,陳化後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茶膏是普洱茶有益物質高度濃縮的精華,所以製作普洱茶膏的目的就在於如何更好的保存和提煉普洱茶的香氣、色澤、口感,如果製作的茶膏反而不如普洱茶本身,那么這樣的茶膏在品飲價值上就不如普洱茶本身了。現代茶膏製作的三種主要工藝,在符合品飲價值這一要求上,與普洱茶原始價值貼合的應該說是常溫仿生浸提工藝。

普洱茶膏

二、清宮御製普洱茶膏的特點

1、製作工藝的嚴謹與考究

清宮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們在考查大鍋熬制茶膏的過程中發現,這種高溫提取的方式對茶葉所含的諸多有效成分破壞嚴重,使其後續陳化產生障礙。他們借鑑宋代製作茶膏的工藝,又吸收了中國傳統釀酒工藝的精華,形成一套工藝考究、工序繁雜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體歸納,有如下幾亇環節:

①輕蒸、解塊、淋洗。將雲南上貢來的頂級團茶和餅茶進行蒸濕,然後解塊,再進行淋洗,去除茶葉表面的灰塵及雜物;

② 釆用傳統釀酒工藝中的厭氧發酵方法,對茶葉進行發酵,促使茶葉內含物質的轉化與分解;

③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採用壓榨技術,先將水分擠出不用,然後再全力將茶葉記憶體的茶汁壓出,並反覆壓榨,收汁:

④ 將壓榨出的茶汁放在開口的容器內,使其自然沉澱,並分層析出;其分層不同,品級也不同;

⑤ 收膏、壓模。將分層析出的茶汁經低溫乾燥,獲得稠密度高的軟膏,再入模乾燥後成形,但絕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塊,放入高檔瓷瓶中。

這種工藝的好處是;一方面盡最大可能保留茶葉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獲得的茶膏保留了茶葉中的精華;另一方面也為茶膏後續的陳化提供了“動能”,使茶膏的品質向更高層次轉化。

這種工藝嚴謹苛刻,工序繁雜,費時費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擔。它有點近似我們今天最先進的生物工程——低溫狀態下的萃取工藝。這在當時科技落後,沒有先進的化驗儀器及提取設備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2、超貴族身份

從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們不難發現,它們都是沿著貢品的這條線一路走來。幾乎沒有在社會上流通。這就使它從一誕生到後來的發展,極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這種現象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它的出產量極少造成,平民百姓極難得到;二是封建社會的皇權意識,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絕不允許在民間流通,顯示出一種至高無上的等級觀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宮牆內掩埋,就連碎片也不允許流入宮外。同樣,普洱茶膏的製作也成了對外保密的品種,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以後,除了宮廷御茶房,沒有發現第二個生產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夠得到它的唯一途徑,是皇帝每年拿出極少部分賞賜身邊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賞賜的大臣也輕易不捨得飲用,把它當成高級藥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體不適時,才拿出來飲用,以達到驅病和強身之功效。這種作法實際上已經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價值,賦予更多的等級色彩,是一種權力與地位的象徵。

因此,如果說傳統的貢茶在向朝廷進獻後,而使其茶品在民間流通時具有“貴族身份”的話,那么,普洱茶膏則屬於貢茶中的貢茶,享有“超貴族身份”,非一般貴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難得一見的珍品。

3、差異化及多樣性

很多人對普洱茶膏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體。

其實,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直接點出了普洱茶膏的兩款產品,一個是黑膏,一個是綠膏(呈墨綠色)。

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產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龍勝雪”、“紅運當頭”等若干個品種組成。且每款產品的品質與外觀差異極大。

如“黑珍珠”是膏體本身排列出有規則的蜂窩狀,且每一個蜂窩眼都極為光滑,反光性極強,在光照的條件下,反射出一個個亮點,猶如鑲嵌的珍珠整齊排列。它是我們20已知的香氣最足,口感、湯色最佳的茶膏。

“ 玉龍勝雪”又稱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龍園勝雪”啟發,因雲南有玉龍雪山,加上此品膏體外觀顯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龍勝雪。”此品為原雲南思茅地區(現為普洱市)所產普洱茶原料制膏所得,其轉化率為15%左右,湯色呈寶石紅,厚重感極強,是內含天然藥物最為豐富的保健佳品,其品飲藥用價值極高。

“紅運當頭”又稱上投茶,其膏體極輕,可懸浮在水上端。它在沖泡中與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後沖水,但“紅運當頭”則是先倒水,後放茶膏,使茶膏飄浮在水面上,茶膏的紅顏色由上向下呈霧狀瀰漫,極具觀賞性。

普洱茶綠膏(也稱普洱綠膏)代表產品為“易武春曉”。易武是指採用易武地區的茶葉;春曉是指春茶。此品表面呈墨綠色,但沖泡後,湯色黃中帶綠,滑感極強,沒有苦澀味。當然,清代普洱茶膏還有十幾種,這裡不一一贅述。

現代茶膏

伴隨近幾年普洱茶的“ 熱銷”,很多科研工作者及相關部門也注意到古代普洱茶膏的“失傳”。並相應進行了程度不同的研究。與雲南傳統的大鍋熬制思路不同,他們將研究重點更多地放在利用現代生物科技的手段,去破譯和復原這一古老的產品。

現代普洱茶膏的研究始於2002年,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對清朝宮廷御茶膏的破譯與復原。同時,科研部門採用當今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成功地從雲南臨滄地區的曬青毛料中分離了普洱茶後發酵所獨有的菌群,採用低溫萃取、低溫乾燥的工藝,初步實現了普通級普洱茶膏的規模化生產;2006年,科研部門又成功分離了原雲南思茅地區(現為普洱市)普洱茶獨有的菌種,完成了普洱茶膏中的極品“玉龍勝雪”的研發工作,自此,標誌現代普洱茶膏第一階段工作的基本完成。也預示著現代普洱茶膏開始走向成熟。

那么,現代普洱茶膏與古代普洱茶膏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呢?1、製作更科學、更簡便、更衛生。

古代普洱茶膏(主要指清朝宮廷御茶膏)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先進性。這與當時科技落後有關。因為受時代的局限,必然造成製作普洱茶膏的工藝極其複雜,且出品率低,並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帶來飲用上的不安全性。

而現代普洱茶膏的製作則採用當今最為先進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靜壓、細胞破壁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冷凍乾燥等技術的運用,使現代普洱茶膏的生產過程更科學、更簡便、更衛生,相比清朝宮廷普洱茶膏品質更高。

2、更側重天然藥物的生物轉化。

我們知道,天然藥物是人類長期以來用於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套用歷史悠久,至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仍把天然藥物作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普洱茶就屬於具備天然藥物特性的一種飲品。具有近千年的飲用歷史。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清代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普洱茶膏的藥用價值幾乎是“誇張”式的描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可見,他認為普洱茶膏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我們說天然藥物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其物質基礎在於其中的有效成分。恰恰是這些有效成分,促進人體增強免疫能力,調節人體生理節律,預防疾病或康復的特殊的藥理機能,也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具備特殊用途的功能。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陷,就是其含量很低。這不僅是普洱茶,幾乎凡是天然藥物,其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都很低。如紫杉醇、喜樹鹼、人叄皂苷Rh2等在植物中的含量僅為萬分之幾或更低。這是因為天然產物一般結構複雜,結構中常含有多個不對稱中心,即使想對其採用化學合成都是難度極大。就如普洱茶中所含有的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簡稱EGCG),具有明顯的抗癌效果,但也存在含量極低,並無法採用化學法或結構修飾合成生產。

現代普洱茶膏採用的是生物科技手段,遵循普洱茶原有的後發酵機理,從普洱茶中分離某些優勢菌種,加之有意識提取普洱茶中特有的纖維素酶及果膠酶等,對制膏的普洱茶原料在作業環境要求較高的條件下進行二次接種與發酵,並在溫度與濕度上嚴格控制,使普洱茶原料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微生物、酶法轉化階段;再通過低溫萃取(注意: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中藥提取),低溫乾燥獲得。其茶膏的成品率為15%。使普洱茶膏更具天然藥物的特性。

茶膏[茶膏] 茶膏[茶膏]

我們從現代生物醫學角度分析,發現普洱茶膏內含的很多化學成分對人體產生藥用機理。如普洱茶膏內含的類黃酮物質具有明顯的降低甘油三酯(TG)、膽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功效。同時,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減少血清膽固醇以及膽固醇在血管內膜上的沉積。並且,它還可以通過增加前列腺環素,減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纖溶作用,預防血栓形成。根據近兩年的實驗發現,普洱茶膏內含的這種類黃酮物質還可以鬆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起到降血壓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而且,普洱茶膏內含的茶鹼通過增加人體腎臟血流量,刺激小腸分泌鈉離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體內酒精、菸鹼、嗎啡等有害物質的排泄。難怪《本草綱目拾遺》中說:“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鹼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綠茶等其它茶類的3-4倍。

當然,普洱茶膏的藥用機理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陳述。

雖然普洱茶膏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但對它的研究則是近幾年的事情。有一點是我們必須清楚的,即我們對普洱茶膏特殊功能的挖掘尚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只是冰山的一角。尤其是對普洱茶膏後續陳化過程中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的轉化,及這種轉換後的物質對人體產生的種種作用尚存有很多空白,還有大量實驗分析留待我們及後人逐步完成。

雲南土法大鍋熬制普洱茶膏雖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人人在家都可熬制,但是缺乏科學性。從科學的角度看,茶葉在反覆高溫的熬制中,諸多生物酶消失,導致熬制茶膏的後續轉化缺乏“動能”,只能走向霉變,這就是大鍋熬制的茶膏湯色渾濁,且品質越來越差的原因;其次,茶葉在高溫狀態下,大量營養物質會隨水蒸氣一併揮發,造成產品的某種缺失。所以,熬制茶膏的路會越走越窄,尤其是熬制茶膏的農殘和重金屬殘留超標很嚴重,在食品安全上隱患很大。

古代工藝

歷史上中國對茶的專著中,首次出現“膏”始於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但是這僅僅是出現一個字,距離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茶膏還十分遙遠。直到南唐時期才真正出現茶膏“金縷耐重兒”,到宋朝又出現了“玉蟬膏”,而後續隨著制茶工藝在明代被限制,民間土法茶膏和皇家普洱茶膏直到清代才出現。如果把我們今天傳承下來的茶膏製作工藝忽略年代因素做一個橫向對比,大致會分為三類:

(一)民間土法熬制工藝

民間土法熬制工藝是流傳在雲南民間的茶膏製作工藝,主要用於製作普洱茶膏。由於民間技術力量有限,這一工藝實際上非常粗糙和簡陋。土法熬制工藝主要是採用高溫煮沸,令茶葉中的各種成分溶解到茶湯中,然後再以高溫煮沸的方式蒸發茶湯中的多於水分,最後得到茶膏。由於整個製作工程幾乎都是在高溫下進行,無論茶湯提取還是收膏過程,其溫度都超過100℃,對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造成的破壞都是毀滅性的。正因如此,土法熬制的茶膏都不可能有效的保留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聞起來沒有茶香,味道自然也就較差。而我們知道,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的特色,這就是其中的活性成分在緩慢的轉化茶葉成分,土法熬制破壞了活性物質,轉化也就隨之停止,所得到的茶膏無論如何陳化,也不會有陳化現象的發生,味道只會越放越差。

(二)宋代無加熱常溫工藝。

宋朝茶膏工藝在茶膏製作歷史上是一次極大的進步,其工藝流程中通過數次清洗,再用清水浸泡榨壓,利用小榨、大榨、翻榨等多道工序取出茶湯,最終再還原為稠狀物質,即茶膏。這一工藝過程在步驟上已經非常繁複,每一道工序也可以說是極盡細緻,所得到的茶膏在純淨度和活性物質的保留上上升到一個極高的層次。該種工藝是在常溫條件下進行,有效的保留了茶葉中的活性酶,但是由於整個過程中提取茶湯和收膏等主要工藝都處於日常溫度下,而我們知道各類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的析出有各自不同的溫度臨界點,所以這一溫度下茶葉中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的析出非常有限,導致了這一工藝製作的茶膏在茶香味上仍不理想。這一時期的宋朝皇室,追求工藝上的至高至極,無計可施的制茶工匠和監管官員迫於無奈將一些香料添加到茶膏中摻假,讓茶膏具有區別性的不同口味。

(三)清代宮廷加熱提取工藝。

清代普洱茶膏製作工藝在製作上脫胎於古代唐宋的工藝,同時又有較大不同。最初進貢到清代皇室的茶膏是採用土法熬制工藝的民間茶膏。但隨著茶膏受到清朝皇室的青睞和重視,清朝宮廷在研究古代工藝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茶膏加工工藝。發展這一工藝的清代制茶工匠顯然研究了茶膏的整個歷史,了解民間土法的危害,也清楚宋代茶膏的制假歷史,所以極為重視有效的保留茶葉的原汁原味。清代工藝的最大特色在於整個加工過程中採取了適度加熱的方式,相傳以花梨木作為炭火,保證茶膏製作過程中的溫度。與其他兩種工藝製作的茶膏不同,清代皇家普洱茶膏在氣味上能夠保留茶香,並且和普洱茶一樣越陳越香,放置時間越長,越具有厚滑的口感。這都歸結於其製作過程中通過適度的加熱,有效的溶解出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保持了普洱茶葉的原始特性。

綜上所述,我們很容易看出三種工藝的區別,土法熬制無香無味,不可久放;宋代工藝異香有味,還有制假嫌疑;唯有清代宮廷工藝真正實現了茶膏有香有味,適合長期保持。孰優孰劣一眼分明,所以說清代宮廷工藝是封建社會茶膏製作的頂峰絕不為過。

製作工藝

茶膏製作工藝在中國一脈相承,就算期間經歷了明代和民國的數百年斷代,但最終還是留下了重要的製作工藝。相應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茶膏製作工藝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當代的每一種主要製作工藝,實質上都可以看作是古代不同製作工藝的傳承。除了在民間和一些實力較弱的生產商身上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落後的古法工藝,大多數有實力的茶膏生產企業儘管技術不同,但大多已經摒棄了成品品質極低的製作方式,轉而使用現代的工藝製作品質更高的茶膏。總結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噴霧乾燥工藝

噴霧乾燥工藝可以理解為民間土法熬制工藝的改進,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基於民間土法熬制中有一個持續高溫的過程,導致了茶膏芳香物質的過度揮發和活性成分的破壞。而噴霧乾燥工藝製作的茶膏,儘管在茶湯提取上並無高溫過程,但在最終的成膏工藝上卻是通過現代技術,在高溫下快速的將茶湯噴霧中的水分蒸發,得到茶膏晶體。這一乾燥方式過程中,為保持茶湯噴霧的快速乾燥,其溫度會高達160℃左右,同樣破壞了茶湯中的芳香物質和活性成分。相對應的,這一工藝和土法熬制一樣,所獲得的茶膏幾乎沒有香氣,也不存在保存越久越好喝的特點。

(二)低溫或超低溫萃取工藝

低溫萃取制膏是運用現代生物科技對清代宮廷茶膏的模擬,它沒有持續的高溫過程,充分保護了茶葉中的營養物質與必備的生物“酶”。同普洱茶一樣,按照這種模式加工出的普洱茶膏,同樣具有“持續轉化”的功能,其品質的曲線是逐年向上的。兩個突破:

一是突破高溫狀態下生產茶膏的局限,創造一種低溫狀態下生產的“純茶飲品”。將茶葉原有營養物質做到最大的保留。

二是突破現有固態速溶茶保質期較短的問題(一般為24個月),可將保質期延長十年甚至幾十年。且產品的品質與普洱茶一樣,越陳越香。

(三)細胞破壁工藝

胡莊玫瑰吃茶膏是一種創新型茶膏,以平陰玫瑰花為載體,採用的細胞破壁技術是對傳統茶膏加工技術的一種現代化創新,突破了高溫狀態下生產茶膏的局限。胡莊玫瑰吃茶膏中的玫瑰花茶以微小分子存在,營養價值大大提升,吸收更加容易。

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不同,在細胞膜外還有一層厚厚的細胞壁,其成分是植物纖維素,像一個小木屋,把細胞緊緊裹在裡面,其有效成分的提取一般需要煮沸或乙醇提取等方法。但這兩種方法都不能達到完全提取,而且提取過程會對有效成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大大降低了藥效。而國愛堂細胞破壁技術是把植物細胞完全破壁,藥物成分在未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可以完全釋放出來。它是中藥提取技術的巨大進步,藥效可達十幾倍的提高,而且使用更加方便。

經過細胞破壁處理的食材,非常精細,極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大大提高了食物的營養價值。細胞破壁技術被譽為中醫藥現代化的革命性突破。

鑑別

可以試想一下,供應給皇室的御用飲品,在封建王朝集權統治下顯然不能在品質上有所差異,無論色澤、氣味、口感都應達到最佳才能成為皇室用品,在我們今天可以找到的資料中,清朝宮廷的普洱茶膏製作工藝高達186道工序,製作時間歷時72天,這樣繁複的工藝最終會讓普洱茶膏達到怎樣的品質呢?我們固然不能將故宮中收藏的茶膏國寶拿來飲用研究,但從另外一個側面卻可見一斑:公元1792年,英國特派前駐印度馬德拉斯總督馬戈爾尼勳爵為首的觀見團一行九十五人來華,以向乾隆祝賀八十大壽為名,要求清朝增設通商口岸,降低關稅,允許設立租界,派駐公使,並送上大批賀禮。乾隆雖然沒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為禮尚往來,也回贈了大批珍貴的禮物,其中就有普洱團茶一百五十八個,普洱茶膏二十六匣。這段史實反應了兩點,一是儘管清代皇室的茶膏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但數量仍然稀少;二是作為兩國禮尚往來的禮品,茶膏能夠占有一席之地,可見清代皇室對茶膏品質的自信。

按照這樣的理解,清代皇室普洱茶膏至少應該具備以下的標準:

1、湯色。

清代皇室普洱茶膏,首先應該清亮通透,色澤飽滿,無混濁,無沉澱,在色澤上要優於同年份普洱茶葉。

要知道茶膏是對茶葉成分的精煉和濃縮,過濾了其中大量的雜質,湯色因此不受茶葉雜質干擾,體現湯色的茶紅素、茶黃素等物質與水的結合更加緊密,色彩表現只會優於直接沖泡普洱茶。如果出現渾濁,則說明其壓榨工藝不完善,出湯過程中雜質過濾有殘留或者是人為添加了其它成分。

2、香氣。

清代皇室普洱茶膏無論是否沖泡,都應該有香氣散發,且香氣必須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濃烈、厚重。

由於在不同溫度下普洱茶析出的芳香物質不同,加之普洱茶本身就有“一山一味,百山千味”的說法,每一款普洱茶膏的香氣都會略有差異,加上原料拼配工藝的不同,普洱茶膏的香味可謂千變萬化,但是僅僅就高溫熬制和低溫萃取而言,普洱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得到保留或者析出的芳香物質都極為有限,甚至表現為缺乏香氣,這樣的茶膏顯然很難獲得皇室的青睞。但顯然無論何種工藝,都存在香氣揮發過渡和揮發不足的問題,所以皇家普洱茶膏的香氣應該要比普洱茶葉浸泡的茶湯顯得清淡。

3、口感。

清代皇室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評定標準應接近現代普洱茶品飲標準,口感厚滑、醇和,味道優於同年份普洱茶葉。

這同樣是因為普洱茶膏屬於濃縮的茶葉精華,有益物質和成分的含量更高,茶葉物質的分子與水結合後,茶湯分子之間的間隙更小,結合更緊密,因此口感上能感受到茶湯聚合程度更高,自然厚滑醇和。我們就很難想像沒有味的茶膏是可以作為貢品的,破壞茶膏活性物質的土法熬制,和溶解有益物質不足的低溫萃取,都很難達到這一要求。

茶膏調飲

1、名稱:紅運玫瑰茶。

茶膏[茶膏] 茶膏[茶膏]

功效:解油膩,美容養顏,控制體重,調和肝脾,理氣和胃。

品嘗:淡淡的玫瑰花香、伴隨著歲月的陳香,清新的入口卻蘊含著難以言喻的醇厚。

配方:紅運當頭茶膏、玫瑰花、山泉水

2、名稱:普洱養生茶。

功效:養胃,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養血安神。

荼膏 荼膏

品嘗:香甜可口的棗蜜、相伴著老茶的陳韻,品嘗古人的養生智慧。

配方:普洱黑金茶膏、蜂蜜、大棗、山泉水。

3、名稱:易武茉莉茶。

功效:解油膩,清熱解毒、理氣和中、抗菌消炎。

品嘗:淡淡的茉莉花香、相伴著易武山的野性,清新的入口蘊含著難以言喻的柔順。

配方:易武春曉茶膏、茉莉花、山泉水。

4、西湖橙雨(冰飲)

配方:口袋茶館-龍井人家0.5g、鮮橙半隻、蜂蜜、水、冰塊適量

步驟:

1、投茶膏,加入熱水50ml,待充分溶解後加入150ml涼水

2、鮮橙壓汁,同時再投入剩餘果肉,攪拌均勻

3、加入2勺蜂蜜,攪拌均勻(可根據個人口味增減)

4、加入適量冰塊

品嘗:入口清新鮮爽,舌尖淡淡的清涼,伴著酸甜入喉,鬱郁的茶香飄逸在空中。龍井的香郁,能將思緒瞬間拉到寧靜的西子湖畔。橙子的酸甜,給人幸福的感覺,一口下去便有了快樂。如此相遇,如雨滴滴入水中,波光蕩漾開來,平靜不再,卻更精彩。

5、白露青(冰飲)

茶膏[茶膏] 茶膏[茶膏]

配方:口袋茶館-白茶膏0.5g、青檸2片、蜂蜜、水、冰塊適量

步驟:

1、投入茶膏,加熱水50ml,待充分溶解後加入涼水150ml

2、加入2勺蜂蜜,攪拌均勻(可根據個人口味增減)

3、加入青檸片

4、加入適量冰塊

品嘗:輕聞,進入散發著白茶幽幽蜜香和檸檬曼妙芬芳的恬然夢境。入口酸爽回甘,清鮮怡人,所有的疲倦都隨之消散,留下的一口芬芳與一身回味。夏天的午後,慢享生活,如此愜意,如此美好。

6、易碎(熱飲)

配方:口袋茶館-易武春曉0.5g、玫瑰糖(醬)、堅果碎、熱水適量

步驟:

1、投茶膏,加入200ml熱水溶解

2、加入1勺玫瑰糖(醬),攪拌均勻

3、堅果磨碎,加入杯中

品嘗:易武春曉,香揚水柔,甘醇順滑。它包容玫瑰的熱烈香氣,帶來一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甜蜜。雖然花易枯萎,心易碎,但甜蜜卻在易武春曉的陳釅中永恆。

7、玉醇(熱飲)

茶膏[茶膏] 茶膏[茶膏]

配方:口袋茶館-玉龍勝學0.5g、純牛奶、蜂蜜、熱水適量

步驟:

1、投茶膏,加入200ml熱水充分溶解

2、加入100ml牛奶,攪拌均勻

3、加入2勺蜂蜜

品嘗:玉龍勝雪,久經淬鍊,厚重順滑。茶乳交融的瞬間,一陣溫暖蔓延開來。入口香甜、暖潤,醇香沁人,綿綿不休。冰冷的都市,瞬間斑斕起來,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只是一杯簡簡單單的奶茶,卻與童年不期而遇。


茶膏存放

茶膏 茶膏

存放:

1、請放置陰涼處存放,避免陽光直射;

2、存放茶膏地方應保持一定濕度,以濕度55--65度為最佳;

3、整塊的茶膏最好採取平放,長期直立容易使茶膏變形。

品飲要求

1、一克普洱茶膏可溶水500--800毫升,根據品飲者飲茶濃淡習慣而投入具體數量;

2、請用山泉水或弱鹼水沖泡,否則會因為水質PH值超標導致沖泡過程中出現塊狀沉澱物;

3、請用95度以上的沸開水沖泡,無須“洗茶”。

原形態

茶 常綠灌木,高1-3m;嫩枝、嫩葉具細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3-7mm;葉片薄革質,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2cm,寬1.8-4.5cm,先端短尖或鈍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下面無毛或微有毛,側脈約8對,明顯。花兩性,白色,芳香,通常單生或2朵生於葉腋;花梗長6-10mm,向下彎曲;萼片5-6,圓形,被微毛,邊緣膜質,具睫毛,宿存;花瓣5-8,寬倒卵形;雄蕊多數,外輪花絲合生成短管;子房上位,被絨毛,3室,花柱1,頂端3裂。蒴果近球形或扁形,果皮革質,較薄。種通常1顆或2-3顆,近球形或微有棱色。花期10-11月,果期次年10-11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