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

溶解

廣義上說,超過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一個分子狀態的均勻相的過程稱為溶解。而狹義的溶解指的是一種液體對於固體/液體/或氣體產生化學反應使其成為分子狀態的均勻相的過程稱為溶解。一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如食鹽或蔗糖溶解於水而成水溶液。溶液並不一定為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比如均勻的合金和空氣都可以稱為溶液。當兩種物質互溶時,一般把質量大的物質稱為溶劑(如有水在其中,一般習慣將水稱為溶劑)。

基本信息

簡述

物質溶解於水,通常經過 兩個過程: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的擴散過程,這種過程為物理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另一種是溶質分子(或離子)和溶劑(水)分子作用,形

成溶劑(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這種過程是化學過程,放出熱量。當放出的熱量大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升高,如濃硫酸、氫氧化鈉等;當放出的熱量小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就會降低,如硝酸銨等;當放出的熱量等於吸收的熱量時,溶液溫度不變,如氯化鈉、蔗糖等。

實驗:溶解熱的測定 實驗:溶解熱的測定

固體溶質進入溶液後,首先發生微粒(分子或離子)的擴散(吸熱)過程,接著是形成水合離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過程(放熱)。這裡有化學鍵的破壞和形成,嚴格說都是物理-化學過程。其實對於強電解質來說,溶解和電離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因為離子的擴散就是電離。不過對於弱電解質說來,首先是擴散成分子(吸熱),然後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學鍵被破壞而電離成為自由離子(水合的)(這裡總體表現是吸熱還是放熱要看破壞化學鍵需要的能量多,還是水合釋放能量多了)。

假如是非電解質,那么溶解就是擴散與形成水合分子兩個過程了。

一些溶質溶解後,會改變原有溶劑的性質,如氯化鈉溶解在水中,電離為自由移動的鈉離子與氯離子,故形成的溶液具有導電性(純水不導電);乙二醇溶解在水中,可降低水的凝固點。

物質溶解性

定義

溶解 溶解

達到 (化學)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納更多的溶質(當然,其他溶質仍能溶解),我們稱之為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在特殊條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質會比正常情況多,這時它便成為過飽和溶液。每份(通常是每份質量)溶劑(有時可能是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質的最大值就是“溶質在這種溶劑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劑,通常意味著溶劑為水,比如“氯化鈉的溶解度和“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認為是具有同樣的意思。溶解度並不是一個恆定的值。一種溶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由它們的 分子間作用力、溫度、溶解過程中所伴隨的熵的變化以及其他物質的存在及多少所決定的,有時還與氣壓或氣體溶質的分壓有關。因此,一種物質的溶解度最好能夠表述成:“在某溫度,某氣壓下,某物質在某物質中的溶解度為xxxx。(或在某溫度,某氣壓下,某物質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質xx克或其他單位)”,如無指明,則溫度及氣壓通常指的是標準狀況(STP)。

分類

溶劑通常分為兩大類:極性溶劑、非極性溶劑。溶劑種類與物質溶解性的關係可以被概括為:“溶其所似”。意思是說,極性溶劑能夠溶解離子化合物以及能離解的共價化合物,而非極性溶劑則只能夠溶解非極性的共價化合物。比如,食鹽,是一種離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卻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在有機化學中一般會用到的溶劑有丙酮、乙醇、水和苯。

水以及非極性溶劑是不能互溶的;如果你非要這么做,它們也不會形成均一的混合物,最終會分離為兩層,又或者是形成看起來像牛奶一樣的乳濁液。

套用

溶解性

①是指物質在 溶劑 溶解能力 的大小。

②溶解性是 物理性質 ,溶解是 物理變化

③溶解性是由20℃時某物質的 溶解度 決定的。( 固體

難溶(不溶):溶解度 10g。

④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套用

a、判斷氣體收集方法:可溶(易溶)於水的氣體不能用排水取氣法。

如:CO而H,O溶解性不好,可用排水取氣法。

b、判斷混合物分離方法:兩種物質在水中溶解性明顯不同時,可用過濾法分離。

如:KNO(易溶)與CaCO(難溶)可用過濾法分離。

而C與MnO二者均不溶NaCl、KNO均易溶,都不能用過濾法分離。

溶解度算法:溶質質量/溶劑質量(通常為水),單位:g/100g水。

溶解度

定義

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物質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解的最高量。  一般以 100克溶劑中能溶解物質的克數來表示。一種物質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主要決定於溶劑和溶質的性質。例如,水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溶劑,甲醇和乙醇可以任何比例與水互溶。大多數鹼金屬鹽類都可以溶於水;苯幾乎不溶於水。溶解度明顯受溫度的影響,大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氣體物質的溶解度則與此相反,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與溫度的依賴關係可以用溶解度曲線來表示。氯化鈉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緩慢增大,硝酸鉀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而硫酸鈉NaSO4的溶解度卻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固體和液體的溶解度基本不受壓力的影響,而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與氣體的分壓成正比。 物質的溶解度對於化學和化學工業都很重要,在固體物質的重結晶和分級結晶、化學物質的製備和分離、混合氣體的分離等工藝中都要利用物質溶解度的差別。

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或稱溶解平衡)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和壓強下,物質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解的最大量,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溶解度和溶解性是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的溶解能力,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難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來表示。溶解度是衡量物質在溶劑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常用符號S表示。溶解度的單位用g/100gH2O表示。例如20℃,在100g水裡最多溶解36gNaCl,則氯化鈉在20℃的溶解度是36g/100gH2O,可表示為S(NaCl)=36g/100gH2O。實際上溶解度是沒有單位的相對比值,按法定計量單位,可用質量分數表示。例如在20℃,S(NaCl)=0.36。溶解度也可以用飽和溶液的濃度表示。例如,氯化鉀在20℃的溶解度是4.627mol/1000gH2O(此濃度為質量摩爾濃度),即表示20℃在1000g水中最多可溶解4.627mol的氯化鉀。難溶物質的溶解度也可以用物質的量濃度(摩爾濃度)表示。例如在25℃,氫氧化鐵的物質的量濃度是0.45μmol/L,即表示1L氫氧化鐵飽和溶液里含0.45μmol氫氧化鐵。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上升而增大,如氯化銨、硝酸鉀。少數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很小,如氯化鈉。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鈉(Na2SO4·10H2O)的溶解度開始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當達到一定溫度(32.4℃)時,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時Na2SO4·10H2O脫水成Na2SO4)。含有結晶水的氫氧化鈣[Ca(OH)2·2H2O]和醋酸鈣[Ca(CH3COO)2·2H2O]等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隨壓強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

1、固體物質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用字母s表示,其單位是“g/100g水”。在未註明的情況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質在水裡的溶解度。

2.氣體的 溶解度 通常指的是該氣體(其 壓強 為1標準 大氣壓 )在一定 溫度 時溶解在1 體積 水裡的體積數。也常用“g/100g水”作單位(自然也可用體積)。

3. 溶解度 是指在一定的 溫度 下,某物質在100克 溶劑通常是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

4.特別注意: 溶解度 的單位是克(或者是克/100克水)而不是沒有單位。

常見沉澱

白色: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

淺黃色:AgBr。

藍色:Cu(OH)2。

紅褐色:Fe(OH)3。

化學溶解

通常把沉澱與腐蝕性物質作用,從而生成幾種新的易溶性的物質的過程也稱為溶解。

如碳酸鈣溶於稀鹽酸:CaCO3+2HCl=CaCl2+H2O+CO2↑

氫氧化銅溶於硫酸:Cu(OH)2+H2SO4= CuSO4+2H2O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