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童戲

1、搭人兒溫州話的“人兒”是畫片的泛指。 5、打彈子“彈子”其實是皂莢樹的種子,桂圓核似的,一般是黑色的,金褐色很罕見,稱作“黃金”。 10、甩泥炮把泥和上水,捏成碗狀,噴一口唾沫,大喝一聲“嗨”,使勁摜向地面,“嘭”的一聲,開了花。

 溫州民間的童戲,因其濃郁的地域性和豐富性而獨具特色,趣味盎然。“品溫州”系列明信片之《經典童戲》冊選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15種,由青年漫畫作者紀賓精心創作而成。

1、搭人兒

溫州話的“人兒”是畫片的泛指。小孩子們玩的“人兒”是一寸見方的古典故事人物小畫片。大家各自把小畫片擺在地上,你搭一下,我搭一下——這需要相當的技巧,手法也很多。誰最後一手把畫片都搭成清一色背面就可以得意洋洋地把“人兒”全收走了。

2、摸珠兒

“珠兒”是用橡皮膏粘在一起的兩枚軍旗子兒,沙包則是用媽媽補衣的下角料兜一把米縫成。拋沙包,抓珠、擺珠,接沙包,花樣疊出,指法柔美敏捷。沒玩過摸珠兒的女孩兒肯定不會心靈手巧!

3、拉炮

五花八門的煙花炮仗中,印象最深的還是小小的拉炮聲音響,不會傷人,還可以搞突然襲擊,最能滿足膽小男孩子的虛榮心了。把拉炮系在門把上,一推門,“嘭”一聲,嚇你一跳。嘻,好得意!

4、打魔拳

兩個人手緊握,腳相抵,打拳似地拉來扯去,用力迫使對方腳先移動或身手觸地,就算贏了。自認為有點力氣的男孩子們常常找個空地就“開打”。魔拳的關鍵在一個“魔”字,要講技巧,要四兩撥千斤,力氣大不一定就能贏。

5、打彈子

“彈子”其實是皂莢樹的種子,桂圓核似的,一般是黑色的,金褐色很罕見,稱作“黃金”。打彈子時須蹶著屁股趴在地上,用食指彈出自己的“彈子”設法擊中對方的,擊中了便收歸自己。每人兜里備著一兩顆“黃金”,輸急了便掏出翻本。

6、打銅鈿丁

打銅鈿丁又叫“打鉛”,一般是鋁皮、鋁絲之類的扎壓在一起,或者是銅塊,越重越好。規則很簡單,誰最後把對手的“鉛”打出界線就可以贏得“戰利品”了。打空說“塌皮”,重打說“請上”,這遊戲還有一套專業術語噢!

7、划船兒

面對面,手拉手,屁股坐在夥伴腳面上,“一二”、“一二”往前蹭,“船頭”手要拉緊,“船尾”腰要上挺,動作要協調一致。“船頭”、“船尾”一高一低,還真的像在浪里飄搖呢!

8、捺水牛背

捺水牛背就是體育課里的跳山羊,體操比賽中的跳馬項目——只不過“水牛”代替了器械,得讓別人捺著脊背從頭頂跳過去。小孩童雖不明了什麼是“胯下之辱”,但輪到當“水牛”時總是不太甘心。

9、拿蟛蜞

蟛蜞不同於沙蟹,一般長在泥里,望江碼頭有,東門浦尤多,江潮一退就可以拿蟛蜞了。當夥伴們弓起的背鑲上一圈金黃時,大口瓶內的蟛蜞也堆得幾乎要爬出來。一身泥水回家,興奮之餘,也怕媽媽的責怪。

10、甩泥炮

把泥和上水,捏成碗狀,噴一口唾沫,大喝一聲“嗨”,使勁摜向地面,“嘭”的一聲,開了花。最後的勝利者將擁有一大坨泥巴。那年頭,這座城市還沒被水泥封嚴實,各家房前屋後還能挖到甩泥炮的上好原料“青紫泥”(膠泥)。

11、跳橡皮筋

跳橡皮筋是女孩子們的最愛。邊跳邊唱,歌謠脆生生地甜,小身影在橡皮筋相扣連成的“長繩”上跳躍,敏捷靈動。遊戲充滿趣味,少則三人,多則五、六人,可以玩簡單的“升級”,也可以帶隊闖關,挑戰高難度,贏得團隊勝利。跳橡皮筋是最具代表性的童戲之一。

12、扎刀兒

扎刀兒是“耍酷”的男孩子喜歡玩的。用削鉛筆刀在泥地上畫兩個堡壘,先扎到對方的堡壘為勝。刀必須是甩在泥地里而不是捅進去的,而且每一刀的落點跟上一刀落點的距離也有講究——必須在一“”之內,溫州話中的“”是指撐開手掌的大拇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

13、跳飛機

用粉筆在地面畫11個格子,看起來像飛機模樣。拿一隻沙包,按順序從“1”格摜起,直到“11”格。沙包落到格子裡,要踮著一隻腳躥到臨近的格子,手不沾地撿起沙包後,一腳腳躥回來,再站在“機頭”外摜下個格子。這還是鍛鍊身體的好方法哩!

14、坐小包車

幾塊木板作“車廂”,四個軸承作車輪,就湊成了一輛小包車。在街道上“開”起來,響聲隆隆,吸引很多路人的目光,嘿,別提有多風光了!

15、聽故事

六月天的黃昏邊,在院子裡灑點水,消消暑氣,就可以搬出竹床板乘涼。穿著短衫褲頭兒往竹床板上一躺,這個冰涼呵……小孩子們愛聽搖扇的大爺講故事,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醒來時似乎自己已經長大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