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稱釋意:
01.“傳統”的意思是保留原始文化內涵,沒有簡化。
02.“楊式”表示創始人姓楊,在當時以家族姓氏為文化傳播主線。
03.“太極”兩字分開解釋,“太”是大、是至高無上的意思,“極”是極限、沒有盡頭的意思。“太極”兩字蘊含著東方哲學韻味,“太極”兩字連在一起的意思首先是:因為沒有極限所以無窮大,同時又因為是組成萬物的元素而涵蓋所有無窮小;引申為格局大而細節清楚、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意思。
04.“拳”是方法和工具的意思,表示健身或者搏擊的方法,不是單指拳頭。
2、太極拳套路的分類:
第一類是為自己而鍛鍊的,包括:養生套路與武術套路。
練拳的人分為養生家和武術家兩種,所以太極拳分為養生套路與武術套路兩種,同樣的招式,外形動作相似,練法和要求卻截然不同。
01.養生套路要求松、柔、勻、順,以整體勁(柔韌性和整體協調性)的鍛鍊為主。養生套路任何人都可以練,門檻低,對人的體質沒有什麼要求。打套路的時候對全身關節的大原則:腰是總樞紐,引領全身走。手動腰不動,腰動手不動都是不全面的。打套路的時候,全身206塊骨頭都在動,都有秩序地跟著尾閭動。
02.武術套路要求彈抖、爆發,以明勁(彈簧勁)的鍛鍊為主。就像蛇的攻擊一樣,蓄勢以待、一觸即發,能夠練武術套路的人需要很強的身體素質做後盾,養生套路是武術套路的基礎,就像要上二樓必須得從一樓的樓梯過一樣,沒有捷徑,只有攀登。
03.現在大部分人都以混淆的眼光去看太極拳,有些人以為太極拳就是摸摸拳,或者說練發勁的就不是太極拳,那都是比較片面的。
第二類是為別人而鍛鍊的,包括:表演套路與競賽套路。
01.表演套路是以身體的弧線運動為準則,舒展、柔和、連貫、輕盈,並配上柔順美觀的服裝等道具,綜合各方面的條件形成一種視覺上的運動美感,類似舞蹈。
02.競賽套路是遵循一個標準動作規範和節奏等要求,符合標準就得高分,不符合標準就得低分,類似體操競賽。
03.以上四種套路鍛鍊的出發點不一樣,目的地也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養生套路追求如嬰兒般的生命力之美;武術套路追求如獵豹般的戰鬥力之美;表演套路追求如仙鶴般的舞姿之美;競賽套路追求如奔馬般的準繩之美。因此在鍛鍊之前每個人要先明白自己的目的,再選擇相應的套路鍛鍊。
3、傳統楊式太極拳特點:
01.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基本功主要包括:九大關節的柔韌性和整體協調性訓練,關節的功力催化,呼吸與內息的訓練,丹田的功力催化,鍛鍊以後的收功和日常保養方法等。以深厚基本功為基礎的招式,才是實用的招式。就算以養生為目的的鍛鍊,如果不練基本功,那么養生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02.以脊柱運動為主。人體力量最大的關節是:尾閭和腰椎,所以尾閭和腰椎力量的開發程度直接決定一個的人功力深淺。脊柱上通大腦,下領神經,中間掛著五臟六腑,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連。脊柱強則身體強,精神旺盛;脊柱弱則身體弱,百病叢生。所以脊柱運動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手和腳的運動。傳統楊式太極拳要求:把脊柱練得像蛇一樣節節涌動摺疊,打套路的時候要求盆骨、脊柱、腳和手的整體配合運動,特別是脊柱的運動占主要地位。
03.腰是總樞紐,引領全身走。初期關節運動模式中,腰是指尾閭、盆骨和腰椎以及其周圍軟組織組成的大關節組合。打套路的時候,無論哪個動作都要求大腦控制尾閭運動,尾閭引領全身其他所有關節運動,拳經里說“刻刻留心在腰間”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人體所有的關節都能夠受到大腦的控制而靈活運動,只是很多關節不經常運動,大腦已經忘記怎么控制它們運動了,我們現在就是要把這個控制能力給找回來,通過鍛鍊達到控制尾閭運動就像控制手指運動一樣靈活,那么整體協調性就練到達標了。
04.仿生學原理。動物在經歷了千百萬年的進化而形成的生存與搏殺技能是最科學、最實用的,沒用的技能早就被大自然淘汰掉了;所以搏殺中的動物神形是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攻擊力的;因此以模仿動物神形而形成的中國內家拳體系是最科學的、最具生命力和攻擊力的。
05.左右平衡。大部分人練拳都是以右手式見長,左手式普遍略遜,甚至沒有練左手式,這樣會導致左手和右手一邊倒的現象,慣用右手不用左手還有可能造成脊柱側彎,長此以往對功力和健康都會有影響。傳統楊式太極拳要求左手和右手兩個方向都得到鍛鍊,糾正形體的對稱性,從而達到鍛鍊的目的。
06.注重鍛鍊過程。任何沒有過程的結果都是空中樓閣,空中樓閣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無論從養生還是武術角度去看鍛鍊過程,都是一步一個台階向上攀登的,水平是慢慢提高的。從一個側面看,一個好的老師他的使命就是把從基礎通往高處的台階給大家鋪好,讓更多的人能夠順著這個鋪好的台階向上攀登;而不是一昧證明自己有多厲害、爬得有多高。
07.注重過渡環節。每個人的先天稟賦不同,一個動作,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夠做到位,一個人也不可能把所有動作都做到位;比如扎虛步,無論是誰都是從高一點開始的,隨著功力的加深越來越低,最後才達到髖關節與膝關節等高這個標準。扎虛步的要領就是自己能夠很輕鬆地能扎多低就多低,不要為了證明自己功夫深而硬往下扎,如果剛開始就硬要一下子扎到標準,那么膝關節肯定會受損,這樣的話鍛鍊不僅沒有增強體質,反而使自己變成一個膝蓋帶傷的人。
08.層次分明。鍛鍊太極拳套路要經過整體勁(柔韌性與協調性)、明勁(全身彈簧力)、暗勁(丹田吞吐與開合)、化勁(皮膚毛孔呼吸,內外通透)這四個過程。猶如大廈的一樓、二樓、三樓、四樓。每一個初學者必定要在明師的指引下,從入門到登上第一個台階開始,通過一級又一級的台階,不斷攀登,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達到一個高度。從古到今所有練拳的人無一例外。放眼天下,古今中外成大事之人的成長曆程,無一不是歷盡磨礪,從血淚奮鬥中譜寫的史詩,沒有人能夠一步登天,而有些拳友一開始就在化勁上琢磨,未免有好高騖遠之嫌。
09.求質不求量。有很多拳友把鍛鍊的重心放在招式的多少上,今天學24式、明天學49式、後天學85式,總感覺自己會了很多套拳,其實並不然。包括武術鍛鍊的任何事情都遵循一個大原則,就是:質在量先,太極拳的招式不在於模仿了多少數量,而在於理解的程度,每一式的要領及運動原理、實際運用原理等才是最需要理解的地方。就像吃的東西再多,如果沒有消化吸收,那么等於沒有吃,還額外增加胃腸的負擔。
10.伸筋拔骨。在打套路的過程中,每一式極其分解動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求做到全身各關節伸筋拔骨。伸筋拔骨是指:找到每個關節的運動極限角度(位置),並且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鍛鍊,達到慢慢擴大全身各關節運動極限角度(位置)這個目的。也就是每天拉開一點點,時間長了自然就把筋骨舒展開了。
11.練養結合。傳統楊式太極拳要求練養結合,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從古到今有很多武術老師武術造詣很高,但是身體卻出現病態而且壽命不長,就是在保養這個環節出現誤解和偏差。練武術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身體好,沒有必要保養;或者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不屑去保養,其實越好的身體就越需要保養,越注重保養身體才會越來越好,就像越好的汽車就越需要花大本錢保養一樣。
12.先立大原則(主線框架)、再求小標準(分支細節)。普通的老師教拳就像製作模型,把每個學生做地像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一樣,有老師在,學生還有一些進步。哪天老師不在了,學生的發展能力也就差不多到頂了。好的老師教拳就像植樹,幫助每個學生把根扎到泥土深處,栽培、栽培!紮根培土。使新生命的根與大自然接通,最後能夠自己去吸收陽光水分而自然生長。這樣教出來的學生自身的發展能力比較強。前浪後浪,承上啟下。長此以往,整體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上述所有特點都屬於大原則範疇,而小標準指的是局部的形體位置準則,比如:手腕提起與肩同高,兩腳分開與肩同寬等。
4、如何把握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標準:
01.標準是前人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一些規範要求和鍛鍊心得。標準只是指明方向的路標,卻不是路本身,更不是每個人走路的過程。標準是用來作參考的,因此在鍛鍊過程中我們要合理運用標準,但是不要被標準所束縛。
02.套路架子的大小標準。以弓步為例,兩腳底心距離大致在一個肩寬到兩個肩寬之間;兩腳底心距離越短,則架子小而高,這樣的架子下人的力量較小而靈活度較強;兩腳底心距離越長,則架子大而低,這樣的架子下人的力量較大而靈活度較弱;在兩腳底心距離的把握上,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鍛鍊時期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套路架子大小標準就是:找到一個點,使兩腳底心距離、架子的大小高低剛好符合自身力量與靈活度的完美組合。這個點只能靠自己去找的,老師只能告訴你上述的方法和一些心得,旁敲側擊引導你,而不是幫你去找。這就是活的標準,而不是死板的、捆住學生髮展思路的繩索。
03.同理太極拳中所有標準基本上都遵循第二條所述之要求。比如:剛柔、鬆緊、快慢、練養等。
04.標準是一個長遠目標,是通過長期身體力行才能夠接近的,不是一天就能夠達到的。練套路要有個過程,初次學先把九大關節的框架搭起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慢慢調整細節。各個關節由里到外分別是一級:腰、胸、頸,二級:髖、肩,三級:膝、肘,四級:踝、腕。如果不能同時做到標準,那么要優先滿足級別高的關節,最高是一級,最低是四級。這個要求的底線是:無論如何一定腰把一級腰、胸、頸三個關節的要領做到位。
05.標準只是一個里程碑,而不是終點;理論上太極拳的標準是沒有終點的,只有永不停息的攀登歷程,不斷突破自身的極限,達到一個又一個的新高度。
06.太極拳的所有標準都是哲學準則,不僅在鍛鍊中可以參照,而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可以參照。
5、人們對太極拳常見的一些誤解:
01.四兩撥千斤。這一句完整的原話是“四兩撥千斤,千斤作後盾”。前一句每個人都聽得多了,也很嚮往達到這個水平,後一句知道的人少了,做不到的也就避開不談了。具體解釋是:手上四兩,腰上有千斤,這樣才能夠撥千斤;手上四兩,腰上也只有四兩,這樣只夠撥四兩。好比打仗,自己有1000個兵,但是為了儘可能減少傷亡,和節約人力物力財力,能夠派最少的兵力順利完成任務,就不多派1個兵。“小力勝大力”這句話應該理解成“巧力制大力”才更貼切。“四兩撥千斤”是古文的誇張描述,現實中能夠做到“四兩撥一斤”就很了不起了。
02.高手。一個通過系列的、刻苦的、長時間的身體力行,在武術水平上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達到一個高境界的人,我們稱之為“高手”。“高手”是很厲害的人,厲害的人很多,但是厲害到離譜的人是不存在的,違背人體極限和科學常理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03.功夫服與教材。穿上功夫服打太極拳套路在美觀上是好看很多,可是作為教材使用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為教材的存在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全身各部位的運動細節,功夫服在美觀的外表下掩蓋了腰、胸、肩、肘、髖、膝等大關節的運動細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倡穿寬鬆便裝。
04.鍛鍊與比賽。鍛鍊的目的是使自己不斷地進步,比賽的目的是博個輸贏,不要混淆這兩個概念。鍛鍊的時候要不斷發現自己的弱點,先把最弱的地方練強。比賽的時候要避免被對方抓住自己的弱點,同時要尋找發現對方的弱點,抓住機會並集中自身的優勢去攻擊對方的弱點。
6、湯鴻鑫老師師承:
01.浙江國術館的建立。
國術既中國武術,也稱中國功夫。1926年,蘇景由先生在南京舉辦中央武術館,尊武術為“國術”。次年回浙江籌建“浙江國術館”,並擔任常務館長。同年11月,舉辦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實為全國武術擂台賽),開全國發展武術運動的先河。
02.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歷程。
蘇景由先生之子蘇瑞波,在此特定環境中長大,得天獨厚,從小受各大名師指點,是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先生,以及形意拳泰斗高振東先生的入室弟子。在得到他們真傳的基礎上,憑籍60年的純功,與其弟子何鐵寅先生一起,將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精要彙編成稿,並且成立了“台州中華易拳社”,使傳統楊式太極拳在台州落地生根、蓬勃發展。何鐵寅先生風華絕代,拳藝精絕,故從其學藝的學生較多,然得其真傳者,僅寥寥數人,其中最專注的當屬侯正賢先生。
侯正賢先生,自幼愛好武術,然未遇明師,難得真傳。1985年,正值盛年的侯先生不幸患上雷諾綜合症,經多方醫治無效,山窮水盡之際卻有幸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何鐵寅先生。從此跟隨何先生左右,得其悉心指導,苦練20餘年,不僅壓制了絕症,創造了生命的奇蹟;而且機緣巧合,得到傳統楊式太極拳的真諦。
近二十年來,侯正賢先生一直致力於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推廣工作,為全民健康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侯先生希望這流傳千古的中華民族寶貴遺產能夠世代傳承,福澤後人。
湯鴻鑫老師6歲開始習武,自幼便跟隨侯正賢先生學習傳統楊式太極拳,恩雖師徒、情如父子。在前幾代師長耗費畢生心血的理論基礎上,磨礪20餘年,反覆琢磨實踐,加上10餘年的電腦技術研究,熔傳統武術精華與現代科技於一體,開發製作了3D武術教材系列,開創了武術教學的數字時代。
7、溫州湯鴻鑫3D武術教材創作室簡介:
由於受科技條件限制,傳統教材和語言都無法確切表達尾閭盆骨和脊柱、肩胛骨等內在骨骼的運動要領;因此在推廣過程中,大部分太極拳精要內容不能被多數人理解吸收,萬般無奈之下,前輩明師不得不簡化了這部分內容,才逐漸形成了今天社會上流傳的類似廣播體操式的太極拳形式,出現這樣的情況甚是可惜。
萬幸的是,前輩明師在畢生的教學過程中,也總能發現極少數天資特別聰慧、對肢體語言理解能力特彆強的學生,並長期悉心教導,學生也在老師的點撥中反覆琢磨、消化吸收,一直到明白道理;這樣才使得內家拳的精華部分不致失傳,一直流傳至今。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特別是3D技術的廣泛套用,使得今天的武術老師能夠藉助3D技術還原前人留下來的精要,以湯鴻鑫老師為代表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開發了3D武術教材;通過3D教材能夠把最複雜的意思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用最直觀的動畫模式來展示前人對鍛鍊的真實感覺與深刻體會,把前人通過實踐消化以後的內容通過動畫形式展現出來,讓初學者能夠看懂;使學習太極拳精要的門檻降低到普通理解能力的拳友都能夠明白,為原汁原味太極拳的推廣普及奠定文化傳播載體基礎。
本創作室開發製作的3D武術教材是由歷代內家拳明家費盡畢生精力,通過實踐整理、彙編而奠定內容基礎,再由湯鴻鑫老師為代表的當代精通電腦的武術老師,結合現代先進的3D動畫技術開發製作而成。形象、直觀地用3D動畫來表達語言無法表達的骨骼與內息運動,就像上山的台階,由山腳起步,引導初學者進入武術殿堂。進而希望廣大武術愛好者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