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瓶壺

中國穆斯林沐浴器具。狀如中國傳統茶壺,一側有柄,便於手提,一側有壺嘴,彎曲高翹,平放時滴水不淌,傾身時水流如注。初為洗“阿卜代斯”(小淨)及“渥斯里”(大淨)的用具,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使用。

湯瓶壺概述

古代湯瓶壺多以木料製作,近代多用銅片鐵皮。自20世紀70年代起,以生鋁鑄造並飾有花紋的湯瓶壺,已遍及中國西北的甘肅寧夏青海新疆4個省(區)。據中國穆斯林民間傳說稱:唐代某皇帝夜夢宮梁斷裂,宮室將傾,突有一位頭纏白布的黑臉大漢,雙臂直伸,擎起斷梁,使帝妃得救。皇帝召占卜星相之臣解夢。有人說:“只有大食國崇信伊斯蘭教者,才有頭纏白布之習俗。”皇帝遂派使臣赴大食,徵召賢者來中國傳教,並輔佐他治理朝政。他賜給一把純金的“唐壺”。由於此壺身長、腹大,頸長如瓶,故又稱“唐瓶壺,”簡稱“唐瓶”。而“唐”與“湯”諧音,後人不知這一典故,文字記載時將“唐瓶”寫作“湯瓶”。由於這種浴具廣為中國穆斯林所使用,故逐漸成為“清真”的一種特有標誌。在城鎮集市供應清真食品者,懸牌牌、掛招子,多在其上繪製或刻制湯瓶壺圖案以招徠穆斯林顧客。
湯瓶,是每個回族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回族民眾燒開水用湯瓶壺,而不用鍋,因為用鍋燒水有腥味,既不衛生,也不方便;平時洗手洗臉用湯瓶,而不用臉盆。回民講究洗過的水只能往下流,而用臉盆洗臉,往往是把洗過的髒水捧起來再洗,所以他們不喜歡,也不習慣。回民開的小茶館、飯館以及清真寺里都備有湯瓶。因為湯瓶形似高腰水壺,有蓋、有把、有流水的小嘴,不潔之物不宜進去,造型精巧美觀,使用又方便衛生,回族民眾很喜歡它。現在比較講究的回族家裡備有好幾把瓶,有專供老年人禮拜用的,有小孩洗手洗臉用的。湯瓶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湯瓶、搪瓷湯瓶、輕鐵湯瓶、砂坩泥湯瓶,還有鋁湯瓶和錫鐵湯瓶等等。湯瓶用過後,一般都擦得鋥亮鋥亮,放在固定、乾淨的地方。

歷史傳說

回民為什麼這樣喜歡湯瓶呢?傳說,湯瓶原來叫洗壺。唐王李世民一天晚上夢見金殿的大梁倒塌,只見一個身穿綠袍,頭纏白布,肩搭一條白毛巾的深眼窩、高鼻樑長鬍須的大漢,左手提起一把湯瓶,右手向上一托,把大梁頂上去了。第二天,唐王召集文武大臣圓夢,徐茂公說:“這是西域回回,綠袍,頭纏的白布是他們禮拜的衣裳;毛巾、湯瓶是他們淨身用的東西,唐朝江山要靠西域回回來保。”後來唐王命徐茂公選了六十個漢族小伙子換來了六十個回回,由宛尕斯帶領來到了長安。唐王親自出宮迎接,以兄弟相稱。過了不久,回回想回家了,唐王就在當地給他們納了漢族妻子,並修建了清真寺。又命手下高級工匠特製了一把精美的金壺賜給宛尕斯,叫他淨身用。這把“金壺”叫“唐瓶”。從此,宛尕斯和西域回回再也不想回家了。後來,回回家家都打了一把“銅湯瓶”,久而久之,民間就把“唐瓶”稱為“湯瓶”了。所以,現在回民不僅喜歡用湯瓶而且還把它作為回回的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