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湖南衡陽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雨水充沛,光熱豐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是菸草生長最適宜的地區之一。據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的《景岳全書》記載:“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1573-1620)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間有種植矣。”現存的清代史料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清代文學家厲鶚在他的《樊榭山房集》中記述:“菸草由菲律賓傳到閩廣,再由閩廣傳至江浙、兩湖,而後傳到西南各地”。由此可見,湖南菸草系由廣東、福建傳入湘南,再傳至各地。
菸草傳入湖南之初,多為自給性種植,隨著吸菸之風日漸盛行,加之“種煙之利,倍於百蔬,五倍於五穀”,所以菸草的種植髮展異常迅速。清乾隆後,煙禁鬆弛,省內菸葉生產發展更加如火如荼,這時候還出現了有僱傭人員參與的專業作坊;菸草購銷也由縣內短途販運發展到跨縣跨省的長途貿易。“衡煙”就是當時眾多菸草中的優秀代表,在省內外享有盛譽,購銷十分活躍。據清乾隆《衡陽縣誌》載:“山陝煙商麋集衡陽,有九堂十三號之稱,年購銷額達數百萬兩”。成書於同時代的《湖南通志》也有同樣的記載:“衡陽金華山之菸葉,在海內目為上品,山陝煙商麋集,有九堂十三號之稱”。可見明清時期,“衡煙”在當時菸草業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菸葉生產的日益發展,菸草運銷商也愈益活躍。 清代中後期,“衡煙”銷往外地主要有旱路和水路兩種途徑。旱路主要經樂昌、韶關一帶販運至廣州,最後銷往海外;水路主要由湘江載運至長沙、岳陽,再轉運至漢口、武昌,銷往西北一帶。清朝末年,衡陽已成為湖南重要的菸草主銷區和集散地,“商賈雲集,貨物輻輳”,湘南、湘東部所產菸葉均在此中轉運銷。
清光緒末年,帝國主義憑藉其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大量向湖南傾銷菸草,省內土產菸葉受到沉重打擊,加之天災和戰亂頻仍,菸葉生產萎縮,菸葉購銷每況愈下,“衡煙”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但敢為人先的湖南人,以其“經世致用”的思想,頂住了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衡煙”在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輸出的總菸葉為2200噸,在當時堪稱一大奇蹟。“衡煙”在湖南菸草業中扮演了一個及其重要的角色。
我們不能忘記“衡煙”在中國菸草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隨著時代的進步,但我們更應該將這種輝煌傳承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