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種簡介
湖州琴書,俗稱“胡琴書”,簡稱“琴書”。由於它是湖州灘簧的重要分支,所以也有人把湖州琴書稱做為“湖灘”。琴書的形成與湖州灘簧的另一個分支——湖劇密不可分。兩者在劇(曲)目、音樂上互為相通,藝人亦常常“搭班做小戲,分檔唱琴書”,而又各具特色。1924年,“湖灘”的行會組織“明裕社”成立,標識著湖州灘簧的一個繁盛時期。琴書的藝人亦按地域形成“幫別”,有“湖州幫”、“德清幫”“長興幫”“震澤幫”等。流行在湖州、嘉興各縣及江蘇吳江一帶。茶館書場,稻場廳堂,都可以成為琴書的演唱場所。著名的的藝人有田髮根、楊筱天等。琴書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用湖州方言音韻。一些藝人為適應觀眾的需求,吸收了蘇灘的念白因素,又使他們的演唱更趨文雅。演唱形式有單檔、雙檔和三個檔三種。曲目有開篇和正書兩類。1949年前後,是湖州琴書又一個高潮時期。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後,琴書出現了一批現代中、長篇新書,有《野火春風斗古城》、《江姐》等等。1958年,楊筱天、楊筱樓夫婦演唱的新書《陸巧生》參加浙江省曲藝會演並獲演出獎。湧現出周芝琴等一批藝術精湛的演員。湖州琴書是湖州地方的代表性曲藝品種,在湖州文化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秀項目。文革中,湖州琴書與其他藝術品種一樣受到衝擊。文革後,湖州琴書藝人嚴重散失,或年事已高,後繼無人。湖州琴書已處於高度瀕危狀態。在湖州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湖州琴書已被列入保護計畫。2006年,湖州琴書被收入“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先後將《庵堂相會》中《過橋》《帶路》兩折攝為錄像。2006年6月10日,還參加了在杭州吳山廣場舉行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演出活動。許多歷史照片、史料已歸檔保存。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廳公示湖州琴書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有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有各界人士的齊心努力,湖州琴書一定能夠煥發出它的藝術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