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說來不可思議,魚糕在荊州一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長期以來從來沒有跨出過荊州區域,就說緊挨著荊州的一西一東的宜昌和武漢來說,除非是來自荊州的,很少有人知道魚糕了。可能與荊州的獨特的地理和文化有關,荊州地區大部分是江漢平原地區,魚米文化相對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美稱。為什麼有魚糕呢,不過是魚米富足,這裡的祖輩們覺得,普通的魚的做法和吃法實在吃不出多少新意了,就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吃沒有刺的魚肉,這還不夠,還要味道鮮。什麼叫“鮮”?“魚”、“羊”鮮也!荊州偏南方,和中原北方地區不一樣,肉類不以羊肉為主,而是以豬肉為主。所以,就讓魚肉和豬肉混在一起蒸成糕,想必肯定“鮮”了。魚糕之所以在荊州源源流傳,其實正好集中體現了當地的飲食風格和飲食文化——追求精細化。荊州人特別喜歡在細緻中品位菜餚的美味,只要留心一下,就連很多菜的刀工都很精細,比如辣椒切得細絲般的,炒藕片也一定會是象紙一樣薄......等等,不一而足。回過頭來再說魚糕,最好吃的魚糕也要求好的刀工。魚肉得一刀一刀地刮下來,不留刺,然後在和上肥膘、姜蔥末,用雙刀剁上數小時,成為均勻細膩的肉茸。然後再摻入適量澱粉、蛋青、精鹽和味素,攪拌上勁後,入蒸籠上旺火蒸。蒸熟後,就可以吃了嗎?當然可以了,但是,荊州覺得還不夠,為了增加魚糕的喜慶色彩,還把蛋黃抹在魚糕表面,入籠再蒸上十來分鐘,再出籠,然後點綴上食用紅色素,這就是荊州人所謂的“花糕”了。在傳統的宴席上,出籠的花糕還要用刀切成條狀備用。然後將條狀魚糕在切成長方片狀,裝盤蒸熱備用。通常分成四堆,每堆四片,在宴席上,人均兩片,約定俗成。就這樣裝盤吃,荊州人覺得未免單調,於是,還要用豬肚,腰花,瘦肉,紅青椒絲,蒜苗片,黃花菜等爆炒,加澱粉打芡,作成花糕的茆料,填入花糕的中央。這才作為宴席上的“頭子菜”入席,當地有民諺謂之“無糕不成席”!原著:百合鮮魚糕坊連鎖部落格(未經本人許可,任何人不得轉載或以贏利為目進行連結、撰改或作為他用)13697156479 王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