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陽新一中

學校在縣城東北郊,波光旖旎、風景秀麗的竹林塘湖畔百年老校幾遷校址,歷經滄桑,數易其名。

基本信息

簡介

陽新一中——老區人民的驕傲

陽新縣是全國聞名的“烈士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就在這片蓄勢待發的紅土地上,在縣城東北郊,波光旖旎、風景秀麗的竹林塘湖畔,座落著一所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讓全縣百萬人民引以自豪的學校——陽新縣第一中學

陽新一中的前身可追溯到1910年創辦的興國州中學堂。有近百年的辦學歷史,百年老校幾遷校址,歷經滄桑,數易其名,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而又燦爛輝煌的辦學之路,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革命和建設人才,在陽新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跨入新世紀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該校艱苦創業,知難而進,跨越發展,不斷創新。高考質量、“軟硬體”建設、師資引進、學生管理、校園整治、辦學聲譽諸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是鄂東南基礎教育領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鮮明的辦學特色

2000年秋,陽新縣委、縣政府組成了陽新一中新的領導班子,被任命為校長、黨總支書記,程時海同志是一名在陽新教育戰線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個春秋的“老兵”,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湖北省優秀校長”、“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上任伊始就恢復了教代會,明確提出了“質量立校、科研強校、改革興校、嚴謹治校”的辦學思路;明確提出了“實施‘三立’工程,讓金鳳凰練就健美的翅膀,讓老區的孩子成群結隊地上重點大學”的辦學理念;制訂了學校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創“省級示範學校”的辦學目標。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陽新一中從此步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

作為辦學理念重要內容的“三立”工程是陽新一中構建有自身特色的教育體系的有益探索與實踐。這一工程包括兩大部分:一是面向全體教職工的“三立”工程部分,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三立”教育部分。“立德,立志,立法”是其核心概念,師生同步實踐,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立德”就學生而言,就是要求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大德和培養“誠信為本”的美德;就教師而言就是要樹立良好的師德風範,實現由“經師”向“人師”的轉換;“立志”就學生而言就是要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立志“成人成才”的遠大志向,要力爭對社會有較大的貢獻;就教師而言就是要立志成為“名師”,實現由“教學匠”向“教育家”的升華。“立法”就是要求學生樹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的“學習觀”,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就教師而言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觀”,探求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由“灌輸式”向“互動式”轉變。這一理念的特點,強調“師生同步”,“三立”結合,落腳到“打造名師,培育英才”,“讓更多老區子女上重點大學”,“讓金鳳凰練就健美的翅膀”。這一工程作為一項科研課題提出後得到了華中師範大學、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有關教授、專家的充分肯定。多年來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效果使陽新一中形成了教學相長,師生同步發展,教師爭當名師,學生爭上重點的良好氛圍,有效地促進師生個性形成和學校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辦學特色。

二、頑強拼搏的教師隊伍

“三立”工程的實施,使“立志”讓更多的老區學子走進高等學府,成為一中教師的自覺行動。在一中無論是白髮蒼蒼的教壇宿將,還是年富力強的中年骨幹,無論是初為人師的青年教師,還是富有幹勁的後起之秀,都深深懂得一中的發展與教師的頑強拼搏息息相關的道理。回首新世紀以來的四屆教學與備考,幾多磨礪,幾多艱辛,幾多汗水,幾多收穫,歷歷在目,至今在陽新老區人民的心中,在一中莘莘學子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年近花甲的程茂發老師在批改作文時突發腦溢血,幸虧搶救及時,才保住了生命,出院後他雖不能上課,但仍到教師里去輔導,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安心走進考場。中青年教師李相政老師患闌尾炎住院手術,未等刀口痊癒就上講台。物理老師張丹陽摔斷了兩根肋骨也不聲張,不請假、不休息,堅持上課。數學老師費曉華、李朝栗喉部動手術不能發聲,就通過書寫輔導學生,堅持下班。語文老師胡家朗肚子疼了三天都未休息,直到第四天疼得不能站立了,才去醫院動了兩次手術。同濟醫院的醫生問明了原因後感慨地說:“你們不是拼搏,而是拚命!”

富有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精神是一中教師的一個突出特點,功底紮實,教學精湛是這支一流教師隊伍又一個特徵。一中現有教師二百餘人,其中高級教師86人,特級教師6人,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7人,省、市學術帶頭人7人。2003年湖北省優質課競賽代表黃石地區參賽的英語、語文學科唯一的一名選手均出自陽新一中,並雙雙取得優異成績。2004年該校語文教師陳緒義在全國語文優質課競賽中榮獲一等獎。為陽新老區,為黃石,為湖北爭得了榮譽。

三、 “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

陽新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陽新一中的學生不少來自經濟困難的家庭。但近年來,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他們不僅完成了學業,而且絕大多數考入了重點大學。新千年以來,考入北大、清華的陳兆華、陳歡、明李靂、蔡兆強、何民富、徐海峰柯江華、劉志強、熊青、蘇文天、李儒煌、汪涵煒、李相勤、柯曦宇等同學絕大多數出自貧困家庭。這是該校堅持“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管理模式帶來的豐碩成果。儘管學校一直是負債運行且建設任務十分繁重,但從2000年秋開始,該校校長程時海同志就提出由學校自籌資金設立“陽新一中振華獎助學金”,每年拿出26萬元,獎助品學兼優,家庭特困學生。這在黃石市是唯一的。迄今共發放獎助學金100多萬元,惠及近千名學子,為特困生解除了後顧之憂,激發了老區學子奮發向上的動力,贏得了老區人民的廣泛讚譽,樹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

不僅如此,陽新一中還在“環境育人”上下功夫,努力為老區孩子創造一個優美清潔、奮發向上,既有老區特色又有時代氣息的校園環境。一是加大對校園硬化、綠化、美化力度,自力更生,因地制宜,修建了亭台樓閣、主題雕塑,種上了草坪,植以竹木,配上石桌石凳石椅,最佳化育人環境;二是加大投入,啟動並加快擴建工程步伐,新建了1.1萬平米有66個教室、12個辦公室電教室的教學大樓和可容納6000名師生同時進餐的現代化食堂;同時,陽新一中還勒緊褲帶,自籌資金新建了高標準理化生實驗室,完善了教學生活設施,讓老區人民的子女擁有優質高中資源;三是營造奮發向上的德育氛圍。在校園內適當的位置書寫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公民道德建設20字綱要”、辦學思路、校訓和素質格言,在教學大樓走廊掛起了名人畫像、格言警句。在適當的時期,如新生入學之初,具有傳統教育意義的節日由校長參加或主持開展“愛我陽新,愛我家鄉”主題演講比賽,“九•一八”勿忘國恥講座,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老區的愛國教育資源優勢,拓寬了學生的教育渠道,營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一位家長感慨的說:“這幾年一中變新了,變大了,變美了,變得讓人放心和自豪了!”

四、驕人的高考成績

新世紀以來,陽新一中在縣委、縣政府和教育局的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實力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質量立校”明確了辦學理念,把讓老區人民的子女成群結隊上大學作為踐行“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全校師生團結拼搏,高考成績年年跨上新台階。2001年高考上省線913人,比2000年增加300人,600分以上人數翻一番,3人被北大、清華錄取。2002年,陽新一中高考創下了上省線、上重點和上清華、北大“三超歷史”的驕人成績,上省線1363人,上北大、清華4人,其中柯江華奪得黃石市理科應屆生狀元桂冠。2003年高考再創輝煌,上省線1848人,上本科1048人,上重點354人,上北大、清華3人,中國科技大學3人。2004年高考續寫新篇章,上本科1548人,上重點364人,上北大1人,保持了年年有人上北大的紀錄。

五、催人奮進的發展態勢

新世紀以來的四年是陽新一中走出低谷,迅猛發展的四年,是艱苦創業,不斷創新的四年。一中人憑著驕人的成績贏得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贏得了陽新人民的信任,贏得了學生家長的讚譽,還贏得了競爭對手的尊重。

堅持“科研強校”,2001年陽新一中被評為“湖北省教改實驗學校”,2002年被評為“湖北省教改名校”。

堅持“改革興校”:一是師資建設走出了新路子。一手抓科研,抓教師的業務水平,鼓勵教學創新,一手抓師德師風建設,弘揚奉獻精神。同時,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支持,改變原來從鄉鎮學校調人的做法,提高教師起點,花大力氣到大學畢業生供需會上招聘優秀本科畢業生。四年來,從高校擇優錄取了近70名優秀本科生,為一中的師資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二是推行競爭機制。中層幹部競爭上崗,班主任競爭上崗,在用人制度上進行了創新。

堅持“嚴謹治校”,強化崗位管理,規範教師行為,注重教師自我教育和崗位訓練。依據《黃石市教師行為規範十不準》規範教師自己的行為。同時加強監督,開展自評、互評、學生評、年級評、處室評的師德評估,評選出優秀班主任、先進工作者,園丁新秀並加以表彰,使陽新一中湧現出了一批讓老區人民信任的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師德高尚的骨幹教師。

陽新一中——老區人民引為驕傲的重點高中,正沿著健康發展的軌道奮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