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附中的辦學歷史,比較複雜,主要涉及襄陽師專的歷史沿革變遷。1902年襄陽府中學堂創建,1912年更名為湖北省立第七區鹿門中學,1924年湖北省立第七區鹿門中學更名為湖北省立第十中學,1926年湖北省立第十中學停辦。1905年襄陽府師範學堂創建,1913年更名為湖北省第二師範學校;1926年湖北省第二師範學校停辦,1928年湖北省第二師範學校、湖北省立第十中學復校併合並組建湖北省立第五中學,湖北省立第五中學(師範部)改建為襄陽師範學校,1948年襄陽師範學校、湖北省立第五高級中學合併組建襄陽聯合中學,襄陽聯合中學(師範部)改建為襄陽師範學校,1958年襄陽師範學校升格為襄陽師範專科學校,1962年襄陽師範專科學校改建為襄陽師範學校。1978年襄陽師範學校(高師班)、武漢大學(襄陽分校)合併組建襄陽師範專科學校。
今天的附中,最早是始建於1958年的襄陽師範專科學校附屬中學,1962年,襄陽師範專科學校撤銷,附中更名為襄樊市第七中學,即今天的襄陽市第七中學。1975年襄陽師範學校(高師班)在古驛創建(合署),也附設有附中,1978年新組建襄陽師範專科學校,同時在隆中組建“襄陽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學校”,從國小發展,逐步到高中。因地理位子所限,高中生源不足,1986年秋,高中停辦,只保留國小和國中繼續在隆中辦學。
1998年合併組建襄樊學院後,“襄陽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學校”自然更名為“襄樊學院附屬學校”,依然在隆中辦義務教育。2002年,襄樊學院和襄樊職業技術學院、襄樊電視大學等,積極回響政府號召,新辦“民辦高中”,襄樊學院後勤集團積極籌建起了相對獨立的“襄樊學院附屬高中”,在建華路辦學,運行幾個月,開始出現諸多問題,學院決定將鬧市區新辦的“襄樊學院附屬高中”移交給位於隆中山溝里的“襄樊學院附屬學校”管理。
從此,“襄樊學院附屬學校”、“襄樊學院附屬高中”兩塊牌子並存,兩個校印共同使用,兩種檔案頭並列。但主體鮮明,“襄樊學院附屬學校”為主,“襄樊學院附屬高中”為輔,因為“高中”在其誕生之前就被人為地定性為“民辦”,非主流,於是,全部老師均為臨時聘用,政府也不撥付一分經費。所以,有編制的幹部教師都習慣於用“附校”這個“正統”稱呼,直到今天,還有些“老”同志,至今還會不時的隨口說出“附校”的稱謂,而聘用教師和高中學生及家長,則習慣於用“附高”或“附屬高中”這個“高貴”稱呼。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種身份的陰影存在,也許還有一種自以為是、自我感覺高貴的自尊存在。
這樣的混亂,持續較長,直到2005年,在附中的積極努力下,提出申請,襄樊學院領導在沒有徵求政府部門意見的情況下,才將兩個校名合併成為一個,即“襄樊學院附屬中學”。校名變了,但人們心目中的習慣不會一瞬間改變,真正接納還需一段很長的時間。就是到了今天,由於受這兩個校名的影響,學校在財政局的賬目還是兩塊,校內的財務報表也還是兩種,這種情況,預計還會堅持到2015年才會終結,這足以說明“稟性難移”的道理。
2012年4月1日,“襄樊學院”正式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報經襄陽市教育局同意,市政府更名辦公室及市編委會批准,2012年7月1日,學校正式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
雖然學校已與學院沒有隸屬關係,但根據移交協定,附中可以“永遠無償繼續使用學院更名後的校名”。因此,校名依然繼續沿用“附中”之稱謂。其優勢很明顯,大學的附中應該很響亮,也有底氣;但是麻煩也很會很多。附中的附屬性質,永遠成不了主流,臃腫的校名容易先賓奪主,人們記得永遠是前面幾個字的修飾語,而常常忽視後面的“中心語”,這一點,在我們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大型活動,特別是參加市外的各種活動時表現尤為突出,很讓人傷感。
恢復
2003年3月17日,附中正式接管高中,恢復辦起了高中,這是學校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一環節。
說實話,2002年,後勤集團準備辦高中時,從校長到普通老師都想不通,都用狹隘的心裡在揣測學院及領導,內心的酸楚很大,認為這是學院不重視“附校”的典型體現。在那種大環境下,學院的許多做法,確實讓“附校”人傷心;但在這個問題上,可以非常肯定的講,學院主要領導支持“附校”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因為當時主要領導親口和我講,“現在的附校既沒有人,也沒有錢,更沒有跑路的汽車,你怎么辦?高中早晚還是‘附校’的”。
高中不是自己辦起來的,但畢竟還是交給了附中,這是事實。前期讓有能力的人辦,我們坐享其成,這是真正的關心。
接手的高中,雖然只有四個班156名學生,但辦學的基本規模是具備了,有了一個好的開始,這是最難得的。正是有了這種想法,所以才會頂著巨大的壓力去承受。
壓力首先來自於領導班子。在當時的情況下,我還是一名未被正式任命的校長,在班子裡,書記還是最高長官,其基本態度還是反對的。身為女領導的書記,在學校處於最困難時期,多一份擔心,是極其正常不過的。然而對於我這個新手來說,工作難度就更大了。班子裡的其他人,也是心中無底,但對“高中”的恐懼確實很明確的,都覺得問題多,難度大。經過反覆討論,耐心說服,再加上領導命令,我們這些“小蘿蔔頭”,還能說什麼,只有堅決執行。於是大家在具體工作中,所有同志都是堅決支持,行動還是很給力的。
壓力來自於幹部。後勤集團退出高中管理,那是徹底乾淨,一個幹部不留,只剩兩位一般工作人員做具體移交。“附校”卻本來幹部緊缺,沒有人手。萬般無奈之中,我一個人單槍匹馬去接管,一切從頭來,一切都從最小的事情做起。幾天之後,因全國突發的“非典”疫情,將工作完全打亂,我實在無法,只好將辦公室主任邱海調往高中,負責高中具體事務,這樣堅持了三個月,從秋季開始,才分別派出儲勤志副校長、劉道軍等前往管理高中,同時將已經外調但還未辦理手續的劉桂芝召回,這樣才算將就組建好高中的基本工作專班。
壓力來自於老師。從高中講,沒有一為正式教師,全是臨時從外招聘的教師,隊伍不齊,問題成堆。幾個從公辦學校請來的老師,成為了高中主要骨幹,在很多問題上,已把原校長架空,所有工作都以自己意志為轉移,不計教學效果和質量,隨意所欲,而且一味強調待遇。一部分新畢業大學生,一竅不通,教學不懂,也無人指教,更無法理解學校要求和工作規範。還有幾位專職教輔人員,更是被幾個骨幹脅迫,沒有工作章法。及時新聘關鍵學科把關教師,充實力量,這個問題,一時還真還難以解決,最後只有將余海林調往高中,負責起獨立的美術班教學及管理,希望先從美術上尋求質量和管理的大突破。
壓力來自於學生。說實話,在我到任前,學校招來的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基本上已轉走,剩下的就是有各種問題的學生。穩定大局是最為關鍵的,首要一條就是將原來的四個班,合併重組,調整為三個班,獨立出一個純粹的美術班,以保證學生相對融合;二是積極穩定成績較好者,不能再繼續流失;三是傾盡全力抓問題學生轉化,嚴厲打擊違規違紀學生,確保校風轉變;四是加強班主任及宿舍管理員管理,狠抓落實。幾招下來,學校的被動局面才得以扭轉,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
壓力來自於招生。新辦的學校,一無教師,二無成績,三還問題成堆,這種情況下,招生辦難度可想而知。好在附中幹部教師顧大局識大體,一聲令下,人人行動,個個努力。從國小教師,到國中教師,從幹部到工人,從教師到家屬,從在崗的到退休的,從懷孕哺乳的到身體有病的,大家全力以赴,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天不亮出發,夜深人靜回家,硬是招來了六個班的規模,而且有一批優秀的學生,其中河口秦集王智珠,更是達到四中五中分數線而選擇了附中,三年後學校也沒讓她失望,將其送入蘭州大學本碩連讀。
壓力來自於“非典”。接管高中之時,正是全國“非典”肆虐之際,而且,高中學生大多又都來自於襄樊“非典”重災區竹條、牛首等地,這地方距離學校很近,學生每周必須回家,防控壓力很大;外加學校橫跨襄城和樊城兩地辦學,相距20餘公里,學校幹部、教師嚴重不足,力量薄弱。
幾年下來,高中穩步前進,但搬遷後,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學院主要領導多次口頭要求附中關閉高中教育,退回到義務教育階段辦學,移交教育局後,也有領導在多個場合以多種方式指出,附中的高中應該放棄,也有兄弟學校校長朋友勸解,附中高中沒有實力,還是主動放棄好。
後來的高中,如何生存?這是必須回答的。對此,我們的選擇是走特色之路,選擇別人不願做而我們還有一定優勢的項目去做,這也就是在激烈的高中競爭中,同時代一起辦的高中逐步走向死亡而附中一直堅守至今的重要條件,在大魚吃小魚的的自然法則面前,附中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還吃掉了五所學校。
恢復辦高中,確實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但也收穫了更多。僅從附中發展來講,如果沒有當年的接管高中,也許今天的附中早已不復存在了;如果當年不主動尋求特色發展,今天的附中也許也和其他學校一樣關門了;如果當年不堅持繼續辦高中,也像其他學校一樣主動放棄高中,只保留義務教育,今天的附中也將會與其他市直學校一樣,正處於被放棄的痛苦之中。
因為高中,學校才能搬遷;因為高中,學校級別才能提升;因為高中,學校才會繼續保留市直學校之序列;因為高中,學校才會有特色;因為高中,學校才會有即將更美好的未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謀全局,難謀一隅;不能登高望遠,就只能固守坐進觀天。沒有如果,只有堅
勝利搬遷
因為有了一定地位的高中,附中的搬遷才會更加順理成章。
附中似乎與生俱來就不會安寧和穩定,總是曲曲折折發展,來來回回折騰,反反覆覆倒騰,學校的校名不斷地變換,辦學地址多次變更,領導體制幾易其主。
搬遷一直伴隨著附中的發展,從古驛的橋窪,搬遷到隆中山下,穩定了學校基本辦學形式;在建華路接管高中,實現了辦學層次的提升;搬遷到盛豐路辦學,實現了辦學模式的整合。一次搬遷,提升一次發展機會和發展能級,似乎每一次搬遷都在映證著“樹挪死人挪活”的千古道理。
這次的搬遷,為附中拓展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現代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久居隆中繼續過隱居式的校園生活,似乎早已不符合現實和未來之要求。雖然我們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但一直孤芳自賞、曲高和寡依然也是行不通的,更何況我們還沒有多少“芳”可以自“賞”,也沒有什麼高“曲”讓人來“和”,“酒”也不是那么“香”,因此,隆中的“巷子”就顯得太過於深遠了。現代社會講究的是包裝,需要的是發展的舞台和平台,很顯然,這些是隆中所無法具備的。從另一方面來講,古人不更是極力推崇“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這才是大智慧,即使要“隱”,也應該在鬧市中。
搬遷為附中拓寬了廣闊的發展視野。山高人為峰,高瞻才能遠矚。隆中雖然環境優雅,孕育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培養出新時代的“諸葛亮”,是我們理想的追求,可遇不可求,但培養出更多的“臭皮匠”則是我們的責任所在,要想讓更多的“臭皮匠”能真正成為一個個的“匠”和“將”,必須跳出隆中這片天。在熱火朝天的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鷹擊長空。
搬遷為附中找到了堅固的發展營地。從此,可以說結束了附中長時間“遊牧發展”歷史,有了一塊鐵打的“營盤”。隆中的山很美,但留給附中的發展空間狹小,隆中的天很藍,能讓附中享用的極其有限。羊祜山雖小,留給附中支配的近五十畝土地足夠寬闊,盛豐路很窄,留給附中通向未來的路足夠寬廣。
搬遷為附中開闢了實現憧憬的希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由的天空充滿著新希望。若果說,過去的附中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鳳凰”,那么,搬遷後的附中必須在自由的海洋中“鳳凰涅槃”。占盡地利與人和的有利條件,及時彌補天時的先天差距,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秉承敢打愛拼的光榮傳統,跨越發展的附中夢,一定會實現。
而今,全市市直學校再一次面臨去留的抉擇,而附中卻正在做著擴展疆域、規劃未來大宏圖,這就是有了高中的結果,就是搬遷創造的發展機遇,更是附中上下一起打拚苦戰換來的成績。
搬遷是勝利的,搬遷是正確的,搬遷更是英明的。
升級
在中國官本位思想影響下,一切事務,論資排輩,唯官唯上,都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法理。
《圍城》開篇之語講“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對學校而言,級別是否重要,就看你如何對待。但客觀來講,級別問題對附中來說是利大於弊,尤其重要。
在“襄陽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學校”時代,附中僅僅是個科級單位,但就是這個“小蘿蔔”官,也比一般學校高出好多,雖然學校名聲不大,但“官”階可以多少給點自我安慰。到了“襄樊學院附屬學校”時代,由於學院升格,附中自然水漲船高,湖北省教育委員會檔案明確批覆附中為“襄樊學院內設機構”,級別定位“副處級”,雖然比學院其它部門矮半格,但已成為“處級”單位了。此時的附中,依然只有國小和國中,成為“正處級”單位,沒有資格,其實這也只是學院領導的一種說辭,表面是這樣解釋,背後原因則是附中實力不足,地位不高的體現,深層次原因則是領導不認可、不願意、不想提升附中官階,因為此時的學院主要領導已與附中沒有歷史的情感,內心早有丟棄附中的想法,所以才會有後來的不讓附中教職工參與分房的奇怪決定,才會招來一場附中與學院的“鬧劇”,因為當時的學院主要負責人明確的告訴附中教師,“附中不屬於學院單位”。不過,這已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事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學院領導進行了重大調整。2003年,附中接管了高中之後,學院有部門領導明確要求附中在工作基本理順之後,立即向學院打報告,申請單位級別提升。在這時,附中要求升格級別,已經具備了資本和提要求的條件,有了高中,這是先決條件;在困難時接管高中,為學院分擔了憂愁,掙回了面子;一段工作情況良好,領導及學院上下認可等等。對此,學院相關部門是想真心幫助附中,然而,分管胡院長明確指示“此事附中不必操心”,言外之意,領導自然會安排好的。轉眼到了2004年春天,在學院的幹部調整之中,幾年的校長突然被打入“試用期一年”的新幹部了,因為附中校長也被列入“正處級”幹部序列,單位級別自然升格。
客觀講,附中在學院的地位得到重視,就是從接管高中開始的。表面上看,是因為有了高中,得到提升,說話有了分量,實質上是此時的學院主要領導英明,是領導真心在做事。學院黨委於諾英書記,那是出了名的好領導,非常關心部下,對附中的關心很細緻,考慮很周到,就是在離休之後,還定時過問附中情況,直到今天。院長向顯智,教育家辦學,又有分管附中的經驗,比較深的理解附中工作的不易,所以,在很多時候是有意向著附中的,後勤集團起初辦高中時,就明確告訴我“高中早晚是附校的”,接管高中,院長作用自不待言,學校搬遷更是鼎力支持,學校提級全力贊同,向院長對學校基建支持力度是歷任院長任上最大的,國小建教學樓、中學修排洪溝、建女生宿舍等,前後投入近300萬元,而且不讓附中操心。分管領導胡正友院長,更是為了附中不遺餘力,運用老領導的智慧優勢,哪怕是與相關領導拍桌子吵架,也不退讓,在很大程度上講,沒有胡院長分管附中,接高中困難,搬遷沒希望,提級別奢想,一切都有不可能。隨後的兩任分管領導,由於學院主要領導易人,雖然也想為附中做事,但大勢已去,無法逆轉。
自2007年開始,學院新來黨委書記提出,將附中移交市教育局管理,學校級別又成為眾多問題中的一個,影響著工作的推進。學院向市政府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保留移交後的“正處級”單位不變,市教育局也極力推動,但市領導及相關部門則持反對意見。按照正常情況和國家新的大政方針等講,取消級別是大勢所趨。
從校長角度講,無論是否保留級別,校長及其所有幹部個人已取得的級別,不可能隨移交而取消,但隨後的幹部就不會有級別了;另一方面看,在自己任上將單位級別取消了,這是自己的失職,會愧對後人。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使出了渾身解數,利用了一切資源,竭盡了全力,窮盡了一切辦法。歷經磨難,最終得以保留單位級別。
今天看來,保留學校級別,至少為學校帶來了以下利益。與高中的辦學層次相匹配;與市教育局直屬管理相一致,所以在眾多市直學校都在為未來下放區屬管理操心之時,附中則基本高枕無憂;為全體教師的職稱、福利、評優等諸多具體問題上,提供了較高平台和發展前景;學校也將在市級這個平台上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移交
基本開始走向正規之時的附中,又一次被人折騰。
2006年,學院新任黨委書記上任,帶來了學院的震動,附中也被無端牽涉其中,動搖了領導對附中認識,在個別人的鼓譟下,領導開始了對附中管理體制的重新思考。
兩件個例促使領導加快調整步伐。2006年秋,附中退休教師,以反映待遇低集體向院領導訴求,陳述附中的困難,希望加大對附中的投入,不曾想,事情向著反方向發展,惹得領導很是不高興。2007年初,附中個別人出於一己私利考慮,毫無道理的胡鬧,領導倍感厭惡,加劇了新任領導對附中的不好影響。外加2006年,在對學校班子考核時,不少教師由於對考核標準的誤讀,習慣於“基本合格”思維,對學校幹部及班子評價過低,讓不明實情的領導更是好感全失,厭惡大增。
於是,2007年3月14日,學校黨委會將“附中移交市教育局管理”的列入正式議題,會議的前一天下午,分管院長朱新義突然將我叫到辦公室,詢問我對移交有什麼想法,我一頭霧水,因為之前沒有任何人透露過,沒有任何準備,且明天就開黨委會。於是,我只能明確表態:此事之前不清楚,沒有人徵求過意見,沒有想法,只能聽黨委決定。結果,會議沒有形成意見,未能通過。於是,我緊急與班子商討對策,形成附中未來三種管理和發展模式的基本看法,即與政府簽訂協定,按照市屬學校對待,管理主體不變;自我關閉附中,不再辦學;移交市教育局管理。並迅速親自起草報告,詳細分析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從利益大小,依次遞減。而這一切還是從學院的角度來思考的,未加多少附中利益權衡。
從此,附中開始了馬拉松式的移交談判,準確來講是學院一廂情願的主動求人。前後長達五年,直到2010年6月才算有了今天的結果。
移交的第一個難題是,市政府不願意,所以學院送出的所有報告幾乎全都石沉大海,沒有回音,政府沒有回覆報告就是不同意的表達。
第二困難是資產問題。學院不想交出國小部土地和房屋,也不想交出盛豐路家屬院,為此問題,爭論很久,最終還是滿足了學院要求。
第三個問題是女生宿舍樓債務問題。新建女生宿舍樓,是學院領導同意的,當初院領導簽字批准,採取三個一點辦法籌措經費,讓附中籌一點,學院補一點,政府支持一點,結果,附中支付了三分之一款後,學院不行動了,導致了320萬元債務久拖不結。為此建築老闆多次上門催要、到市政府上訪、堵校門等,學院一毛不拿。最終還是在移交協定中,讓教育局買了單。
第四個問題是學校編制和遺留的人事問題。因組建襄樊學院而導致附中在市編委會的編制戶頭被自然核銷,從而導致學校常年無法引進教師,補充力量,嚴重影響學校正常工作開展。重新恢復,困難重重,而為了解決這個致命問題,從2001年就開始四處奔走呼喊,到2008年初步解決,但未根本解決。另外,學院過去管理中遺留的許多人事問題,特別是學院已同意和安排的兩名教師調入工作,因部門及相關負責人辦事呆板,遲遲解決不了人事關係和編制關係,長達5年,移交時,為此討論折騰無數次,最終依然是政府讓步。
第五個問題是單位級別問題,前文已經贅述。
這期間,跑了多少路,說了多少話,寫了多少報告,對學校造成了多少損失,無人知曉,也無人心痛,其中的辛酸和淚水,無法陳述和表達。
發展
附中辦學歷史不短,因為其“附屬性質”,其發展是受到比較多的限制的,有兩個階段是非常明顯的。在計畫經濟時代,附中主要是服務於自己的主體上級單位,職責功能單一,活動範圍狹小,不需有太多的問題考慮;在市場經濟時代,外部條件完全改變,自己服務的主體內部也開始受外部市場變化影響逐步發生變化,其地位和作用被逐步弱化和邊緣化,這是歷史潮流所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從這個意義上講,按照教育規律分析,附中在2010年以前,所走的辦學之路,可以說是不太合乎正規的,只有在2010年之後,學校正式移交市教育局管理之時,附中才算真正開始步入教育的正常軌道。
2010年6月22日,原襄樊學院與襄樊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署《關於將襄樊學院附屬中學移交襄樊市管理的協定書》,自此開始,附中正式移交市教育局直接管理,標誌著附中開始步入正軌,融入基礎教育的大家庭,歷經磨難的附中好像第一次找到了組織、找到了家的感覺,不再依附於他人,徹底丟掉了附屬的“膏藥”性質,真正成為獨立的“人”,儘管校名還依然使用著學院的招牌,但性質則完全發生了本質改變。
2013年,“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法人證書”得以批覆,附中才從法律上得以確認而合法。這是學校的戶口,幾十年來,附中終於有了自己的獨立戶口,長達幾十年只有單位代碼證卻沒有法人證的歷史被終結。這一事件的實際意義,也許大家不清楚,不理解,但其直接關係到學校每一項事務的辦理。按照學校開辦章程規定,沒有法人證的學校是非法的,是不允許存在的,更別說發展了。
合法了,才能保障老師們的政治和工作待遇。2012年9月,靳文梅老師能被襄陽市人民政府授予“模範教師”,得到政府表彰,其深層次原因就在於附中成了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的學校,且有合法的政治地位。所以靳老師才會成為附中歷史上第一個受市政府表彰老師,而在在此之前,附中是沒有機會的,最多只能受到教育局這一級別表彰。這就是正規軍的好處,這也是合法化的權利體現。
合法了,學生地位待遇更有保障。所以,每年學校都有市級表彰名額,學生資助面積越來越大,能直接享受政府資助的學生越來越多
合法了,幹部教師更有出路了。附中是出人才的地方,在歷史上走出過很多優秀人才,北京、上海、廣洲、深圳、武漢等地,都有附中走出的人才。但這些人才的脫引而出,準確來講,學校的力度很弱,主要是靠自己拼打。步入正軌之後,學校可以有效運用組織力量,推薦輸送人才。推薦邱海參加幹部招考,將其輸送更高平台發展;有效向上級機關推介幹部教師,如推薦何艷娜借調市政府創衛辦工作,推薦卜長斌到市紀委工作;積極發展學校民主黨派,推薦卜長斌順利加入民盟;有效開展黨外知識分子培養,如推薦劉志強參加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黨外知識分子培養,參加全市黨外知識分子代表大會等。
事實證明,組織是最有保障的,最可靠的。
改善
大辦學條件在市直學校比,還是比較差的,這確實有很大的歷史原因所致,短時間改變,很不現實。但是,在十年里,學校靠內挖潛,還是做了很大努力的,成效也是很明顯的。
2008年秋季,完全獨立興建起了女生宿舍樓。六層建築,4300平方米,投資430萬元,從項目申請、立項,到規劃設計、招標、組織施工、監理、驗收等環節,所有工作,都是由附中完全獨立操作,這也是附中第一次完全獨立承擔這樣按照正規規範程式開展的建設工作。徹底改變了學校教學及辦公用房和學生宿舍緊張局面,為學校後續發展鋪墊了良好基礎。
在此之前,2005年,附中自籌資金60萬元,建起了兩層近800平米的藝術教學樓,但該樓沒有辦理任何審批和驗收手續,只是在學院內部審核批准,一切從簡。
2006年,在學院大力支持下,徹底改建了校園內承接上游排泄的整個山溝洪水的排洪溝。該工程長約130米,設計為3米見方50厘米厚全框架箱涵結構,總投資約100萬元,完全由學院投資和施工、驗收,徹底解決附中校園長期深受洪水侵害的問題,結束了洪水肆虐校園的歷史。與此配套,學校先後在改建的排洪溝上新建兩層簡易樓房14間,前後又自籌資金近50萬元,並將學校食堂一樓打通,與此相連,擴建成學生用餐面積,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就餐擁擠問題。
分批改善國小部形象。2005年,為了解決國小部教學用房緊張問題,也為了學院順利拆除六0九學校完成學院圖書館建設問題,學院在國小部興建一棟兩層教學樓,投資約80餘萬元。拆除了國小部最為古老的破教學平房,不再使用另一棟平房建築,改變了國小部破敗形象。2013年暑期,教育局投資40萬元,從內外牆粉刷、線路改造、門窗更換等,全面整修國小部原有兩層教學樓。當年,還是教育局投資,為國小全部教室安裝現代化的電子白板,投入近20萬元,附中隨機配套完成全部辦公室、教室網路工程,實現網路全覆蓋,也讓處於山溝的國小,有了點現代氣息。
兩次分別改造中學兩棟教學樓。2004年搬遷來時,對其全面改造,讓兩間的小教室改為三件的標準教室,工程量大,難度大,時間緊,特別是國中教學樓,我在《勝利大搬遷的“花絮”》中也有贅述。2008年,隨著女生樓使用,必須將高中教學樓中的辦公室改造為教室,並同時改造其中廁所和水電,方能緩解壓力,為此,學校有投入近30萬元。2014年暑期,教育局將再次投入40萬元,改造高中教學樓,粉刷內外牆壁,內走廊牆裙貼瓷磚等。2010年,教育局未接手就安排了60萬元經費改造國中教學樓,主要是更換老舊的門窗,四層樓房,每一層單面牆全為窗戶,同時粉刷內外牆壁。
2011年暑期,教育局投資60萬元改造國中男生宿舍樓,電線、壁櫃、粉牆、鋪地磚、改造廁所等。
2012年到2013年,教育局分批撥付360萬元,用於新徵用土地11畝,擴大校園規模,並解決高中男生樓長達幾十年非法占用兩畝多土地問題,這又是一次大手筆,為學校後續發展鋪墊了良好基礎。2014年,教育局將投入400萬元,興建塑膠運動場及其配套工程,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附中落後面貌,提升檔次。
為了適應高考標準化考場建設,2012年,教育局投入80餘萬元,建起了完整的廣播系統、監控系統;2013年又投入近50萬元,配備了16個教室的電子白板,在此之前,還為學校建起了一個計算機教室、一個音樂教室、一個美術教室,配齊了相關器材,同時還配備了國中課桌椅。學校還積極有序的改造了校園綠化、硬化等,為絕大多數教師配備了教學用筆記本電腦等。
學校正在高端設計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以適應和承接教育局賦予附中的新的更大的任務,將會對現有學校布局和功能定位,乃至於學校職能作出重大調整,其所花費用,可能不再是以上所講的那些“小錢”了,僅這項工作的圖紙設計費用,就會達10餘萬元。
特色
早在“兩個中心”“四個襄陽”之前,我們就提出了附中發展的“一個中心”“四個特色”(辦學質量為中心,音樂、美術、體育、龍舟教育四個主要特色)的發展思路,並持之以恆的苦苦堅守和努力。
英國劍橋大學校長艾麗森·理察教授認為教育的精華,就是讓不同階層的學生都能接受教育,讓他們在社會中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因此,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應該保持與其他學校間的區別,即自身的多元性,才能保持各自的特點,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為社會提供多元化人才。按照這一思路理解,學校的辦學質量不僅僅體現為升學率高低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上。因此,附中也講“升學率”,但升學率的體現方式卻是多元的、多層的、全方位的。
特色音樂教育放飛學生人生夢想。廣納社會精英強師資,不僅擁全市最優秀的專業教師10餘名,更為重要的是大膽引進襄陽市音樂教育學會駐校辦公,廣泛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到校上課講學,助力學校開辦聲樂、器樂、表演、舞蹈、播音主持等特色教育。依託湖北文理學院大學支撐,高端輔助音樂特色教育發展。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教育活動,特別是承擔承辦高端大型活動,每年至少有兩次以上,讓學生參與其中接受薰陶教育,強化鍛鍊,如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到校講課,不同類型演奏家到校開辦小型音樂會等。鼓勵學有專長學生大膽冒尖,演電影,參加選秀,高規格比賽,如范曉萌的全國“八藝節”形象大使選拔,王立鵬的全國專業吉他比賽冠軍,肖楚玄因出色的鋼琴才華高二時就被法國大學公費錄取本碩連讀等。高考夢圓大學,連續多年音樂高考98%學生考取大學,為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音樂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地質大學等輸送大批優秀學生。
特色美術教育繪就學生人生華章。大膽與湖北文理學院知名專業教授合作辦學,讓教授領銜學校美術教學,利用其團隊有效開展教育教學。主動籌劃成立襄陽市美術教育學會並駐校辦公,將學校有影響力的教師推薦為學會負責人,主動邀請社會美術教育高端人才加入,廣泛吸收全市中國小美術教師參加,整合社會資源為我所用,彌補自己的不足;定期開展相應活動,拓展學生見識,促進學校美術教育向更高層次邁進。高水平培訓專業教師,每年安排美術教師分別到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頂尖大學學習升造,進修培訓,提升能力,改進教學,提高質量。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別具特色的美術系列活動,校內活動增興趣,校外活動比賽強自信,增自豪,如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後,及時組織師生開展書畫義賣募捐活動,現場募集現金近兩萬元。高端引進大師與學生零距離接觸,感受藝術氛圍,接受高人指點,如請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塗廷多、美術家協會主席邊廣蘭等著名書畫家校園獻藝。美術高考成績優異,連續三年奪得美術聯考全市最高分,連續5年美術生專業過線率達100%,本科錄取率達85%,合格率達到100%。學生參加全國大賽頻頻獲獎。
特色龍舟教育劃出了學生人生航向。 2009年4月,附中龍舟隊正式組建,但就是這支組建不到一月的學生龍舟代表隊,參加襄陽市首屆龍舟大賽,省市奪冠,半年後就能參加全國龍舟賽,一年後參加“長江國際龍舟拉力賽”勇奪200米直道競速第六名,2012年6月有一唯一的中學生對參加第三屆世界大學生龍舟錦標賽。2014年囊括襄陽比賽全部冠軍。更為重要的是所有龍舟隊員,都是文化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通過這一項目,他們都實現了大學夢,而且還是一類大學夢。2014年高考前,已先後有5名學生提前被北華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院校錄取。
這些成績的取得,既為附中特色教育增添了兩點,又為附中特色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為此《教育》雜誌特意長篇刊發通訊文章,全面介紹項目開展情況,襄陽地方媒體更是時常宣傳報導,學生代表隊在全國各大賽場,都是當地媒體聚焦的中心。2012年,學校因此榮獲“首屆中國當代百強特色學校”和“首屆中國當代百強特色學校十佳創新學校”。 訓練場地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護城河的使用,是體育教育部門幫助協調的結果,減少了學校麻煩;訓練用的龍舟等器械是體育局無償提供的,極大地減少了學校的開銷;參加全省全國比賽,是國家和省市體育一路綠燈;訓練技術和成績的提升是附中人與全國相關同行交流學習的結晶,特別是在全國有影響力教練無償指導的結果。
附中選擇龍舟特色教育項目,獨享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優勢。從大環境分析,附中開展龍舟特色教育正待時;從現實條件分析,附中開展龍舟特色教育得天獨厚;從人和資源分析,附中開展龍舟特色教育優勢多多。諸多原因,讓附中在襄陽市開展龍舟特色教育首開先河,一路領跑全市,在全省成為唯一,在全國處於領先。
體育特色教育劍走偏鋒出新樣。重視體育是附中的傳統特色,歷史上曾經保持多年國小校體育打敗大學校的絕對優勢,田徑、籃球、足球等傳統體育項目成績斐然,在今天,附中的體育特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歷史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有新的開拓創新。
田徑是附中的強項,今天還有優勢。學生王超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全是附中一手培養,多次代表襄陽市參加比賽,成績優異,2009年參加高考術科考試,勇奪全省第一名,成眾多高校爭搶對象。宜城農村貧困家庭走出來的馬文明,多次跑步幾十公里回家,被媒體戲稱“馬達哥”,每天10公里 一月“跑”一趟武漢,從襄陽跑向了全國,跑向了國際馬拉松比賽,跑進了理想的一類大學。成為眾多媒體聚焦的對象,成了名人。這只是附中傳統體育的一個縮影。
籃球是附中後起之秀,勢頭強勁。“肯德基杯”三人籃球賽,一直是附中的強項,從襄陽打到武漢,盡顯實力不俗;已處於全市前列。從國小一路走來的賈奇,國中畢業,1米97的他已經無數次代表學校、襄陽市、湖北省參加籃球、排球比賽,早已成為有名的小球星,湖北省體工大隊多次誠邀其加入省隊,學生和家長卻有更高的奮鬥目標,正在奮力拚搏。
健美操成為學生的新寵。2007年首次參加全省健美操賽,就一舉奪得一等獎,隨後,項目逐步發展,正擴步向高考進發。2014年有代表襄陽市參加全省中學生運動會勇奪第五名,隨後又參加全國大賽,再取好成績,榮獲一二等獎。
體育舞蹈項目優勢明顯。2006年湖北第十二屆運動會上,學校體育舞蹈隊獲取團體冠軍,六名學生獲取金獎,開啟了學校體育舞蹈教育的大幕,如今,每年都有幾十名學生以體育舞蹈特長報名參加高考,80%的學生都能如願以償進入理想的本科院校,實現了比賽和高考雙豐收。
實施溫暖工程普惠所有學困生。2012年7月學校被湖北省委統戰部和中華職教社授予國家“溫暖工程助學就業計畫定點學校”,又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和高考落榜生,找到了一條免費讀大學的升學之路,為諸多貧寒學子提供了新的人生希望;特別是為所有高考落榜生鋪就了一條“邊工作,邊就學,免學費,還掙錢”的幸福成長大道,實現了學校為每一位孩子負責的承諾,實實在在的踐行著素質教育。
科研
客觀講,附中的教育科研,僅限於少數幾個教師零星的幾篇教學小論文和區級論文、講課、教案評比等,教師發表本專業教育教學文章,每年人數和篇數屈指可數,僅有一項課題研究,在全市影響很大,但卻自始至終沒有得到任何部門審批立項和驗收,完全是自娛自樂。
學校搬遷以來,教育科研有了突飛猛進的跨越,成績巨大,創造了多個歷史第一。
論文發表一路領跑。每年都有多篇高水平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年年有核心期刊登載;另一方面,教育部《基礎教育參考》及《教育》、《新教育》等報刊,常年堅持約稿,不定期就有關問題“命題作文”;其他營利性期刊,更是不斷邀稿。
教研成果評比全面開花。從論文到說課,從教案到案例,從國小到中學,從語數外大科到音樂美術體育等小科,每年都有近百篇獲獎,獎勵層次從市級直至國家級,節節攀升,而且獲獎等次也是逐年提升。
教師講課成績有了質的飛躍。市級獲獎已成常態,參與全省評比也有收穫,一般性講課比賽,常有成績突出表現,含金量較高的政府性、綜合性講課,成績不俗,“青年教學能手”,不斷湧現。
課題研究第一次走向正軌。10年間,已有13項市級以上課題結題,徹底實現了零的突破。
校內教師教育科研成果集,堅持出版。自2010年開始,學校每年堅持把當年全校成果匯集成冊,編輯出版校內《講台上的教育家》文集,留存歷史記憶,這也是學校歷史上從沒有過的。
結集出版個人專著。出版個人專著兩本,學校編輯專著一部,這是學校過去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出任副主編編輯著作5部,作為編委成員參與專著編輯近10部。
社會學術兼職眾多。擔任學會理事會職務有大飛躍,已有10餘家學會或協會中,有附中教師擔任理事、副理事長、副會長和顧問等職務;直接掛靠附中辦公的學會兩家;派出中考命題專家3人次,入庫專家10餘人;享受市級政府專家津貼1人;入選市人才庫專家8人;擔任市級考官專家評審10餘人;擔任省市職評審專家10餘人;擔任教師資格考官評審10餘人。
公關
深居隆中的附中,社交天地極其有限,談不上社會公關,搬遷之後,附中一切從頭開始,一夜之間必須學會長大,獨立應對一切。
首當其衝的就是學會應對危機公關。接管高中時的一切工作,都是從零起步,就是最常見的危機公關,一切都挺過來了;搬遷又一次的危機公關,也是順利實現了;還有洪災考驗及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學生意外傷害處理、教師的意外病故處理等等,一系列的突發事件,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有效處理,考驗的不僅僅是工作能力,更是意志品質和工作智慧。
其次是協調學校與相關部門的關係。管理體制不順,導致學校許多正常工作也無法開展,怎么辦?只有自己解決,上串下跳,東奔西跑,左右化緣,前後突擊,上下聯動,磕頭作揖,陳情說理,軟磨硬泡,死皮賴臉,等等,一切能想到的辦法,全部用盡。蒼天不負有心人,最終都能很好的解決。事實再次證明德國大眾公司創始人名言的英明和正確:“企業最大的關係是與政府搞好關係”。
其三是融洽好屬地關係。對此,前文已有分析。說實在話,看著學院與隆中等友鄰單位的緊張關係,我們從內心深處感激我們所在轄區的居委會和友鄰單位,是他們無私的幫助我們這個外來“移民單位”,我們才會有效的應對各種困難,“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我們應該永遠懷著感恩的心,善待這些好朋友好鄰居。
其四是處理好媒體關係。在此之前,我們幾乎完全不與媒體打交道,搬遷後,我們不得不認真面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過深刻的教訓,至今難忘,但我們有更多的驕傲和欣慰。至今為此,襄陽的所有媒體,從平面到網路,從媒體人到媒體組織,從領導到普通編輯記者,在很多問題上,對附中應該是厚愛有加,幫助遠遠大於挑刺。不僅僅是宣傳報導,還有工作上的疏通與誘導,乃至於在很多具體問題上的指導,幫助和支持是全面的、有效的、實際的。
十年的辛酸,十年的築夢實踐,十年的甘甜。
過去的十年,磨難中沒有放棄夢想,在艱難中破繭蝶變;十年後,困難阻擋不了夢想的馳騁,正是因為有著這個“夢”,我們才會勇往直前。
夢想是美麗的,是我們心底最美的期盼;夢想是陽光的,可以驅趕心中的陰霾。夢想是有力的,可以激發一個人生命中所有的潛能。每個人都擁有夢想,人生沒有夢想就如同飛機失去了航標,船隻失去了燈塔。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的夢想,是花就要盡情綻放,是雄鷹就要展翅飛翔。為了夢想,藐視一切困難;為了夢想,凝聚所有力量,用堅強迎接挑戰,用信心迎接未來。附中生活給予我們的,除了緊張與勞累,更多的是充實和向上,是一種拼搏、堅韌、頑強、榮光。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懷揣著夢想,便堅信百鍊成鋼。擁有夢想只是一種智力,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同志們,讓我們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勇氣,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培育你我的夢,匯聚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