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陀志奇

游普陀志奇

《游普陀志奇》,又名《孫文日記》,作者孫中山。文章記錄了孫中山於民國五年,與諸同志游浙江普陀,在佛頂山見到的奇異景象,問同游諸人,大家都說沒有看見。回來後他寫了一篇《游普陀志奇》,以記其事。

原文

游普陀志奇 游普陀志奇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順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去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喚,將出行。一路靈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絡繹迎送於道者。紆迴升降者久之,已登臨佛頂山天燈台。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己而旋赴慧濟寺。才一遙矚,奇觀現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瞭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盤旋極速,莫識其成以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間,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既入慧濟寺,亟詢之同游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台時,俛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與乎?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余、道階精宣佛理,與之談,令人悠然意遠矣。

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孫文 志

(《普陀縣誌·普陀山朱家尖編普陀山文物詩文》)

譯文

游普陀志奇 游普陀志奇

我因為考察象山、舟山軍港的緣故,順道前往普陀山遊覽。此次與我同行的有胡漢民同志、周佩箴同志、朱卓義同志和浙江省民政廳秘書陳去病同志,還有所乘健康艦的艦長任光宇同志。當我們一同抵達普陀山時,酷烈的驕陽已漸自西斜,大家相率登岸。

在朝山的路上,偶遇到北京法源寺的道階法師,法師熱情的接引我們一行至普濟寺小住休憩,爾後由該寺住持了余法師為我們作導遊引路出行。

一路上,靈岩怪石,疏林平沙,象是駱驛不絕的迎客者羅列於道路兩旁,上山的小道迂迴升降、連綿起伏。幾經跋涉,我們便登臨至佛頂山最高處--天燈台。高台上,極目放覽,景致令人心曠神怡,眾人匆匆而過,我則獨自地徘徊於天燈台上,浸潤在這海天勝境之中,久久不肯離去。而後在前往慧濟寺的途中,驀然遙望,奇麗的景觀現前了!當是時,恍惚見慧濟寺前矗立著一座及其偉麗的牌樓,莊嚴無比。其間寶幢錦簇,若眾葩敷, 幡蓋迎風飛舞,如仙子那般美盛。又有奇聖的僧侶數十人,看他們的樣子,似乎是在迎接什麼尊貴的客人。啊!這是多么莊嚴盛大的儀仗陣勢啊!其準備之殊勝猶如大捷的慶典。正當越走越近的時候,景象則盡瞭然於目,簇錦中見有一明淨大圓輪,急速盤旋,不知是何種力量、何種形質形成的,令人詫異,耐人尋味。就在這感想之間,眼前勝景忽然杳然無所蹤跡,而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剛才幻象顯現的地方。

到了慧濟寺,我把前面在途中所看到的奇異景象,向此次同游的同志和法師們詢問,他們都說沒有看見這樣的景象,而對我所說的都表示出十分的詫異,稱奇不已。在我的腦海中,從來沒有任何神異的思想和認識,這次遇到這樣的情形,竟不知是何種幻境。但回顧當時,登臨佛頂台上,絕頂之處環眺海內,俯仰間大有宇宙如在掌中的慷慨情懷。而眼前萬里濤碧,浩渺煙波,螺黛般的峰巒若隱若現,如夢如幻的勝境,慨然覺平生所經歷,都不如今天所看到這般清勝的景象,令人超然忘形。耳邊傳來陣陣潮音,無盡無期的,內心仿佛浸漬於佛境廣大無邊的海印三昧之中,身心境界澄然如影,形質與心念如化入無生之中,頓入空性的境界。啊!神明之所以如是,實由內而感通的啊!

隨後下佛頂山,經法雨寺,在悠揚的鐘鼓鏜中,匆匆向潮音洞而去。當我們一行回到慧濟寺時,已是暮色沉沉,萬籟都漸寂了。晚餐後,與了余、道階法師夜話,二位法師皆精通佛理,言語合乎妙道,與他們談話,真是令人悠然而意遠啊!

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孫文 志

作者

游普陀志奇 游普陀志奇

孫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