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陽八景初見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邑人張灝著《濯春堂集》兩卷。第一個為惠來寫了《葵陽八景》詩,至今傳誦,“葵陽八景”現於史冊。
葵陽八景(惠來古八景):百花領袖、龍江襟帶、髻山瀑黛、普陀山房、雙薦屏巒、虎頭嵯峨、海市蜃樓、銘湖石洞。
一、百花領袖
奇花怪岩(百花岩)、千年古寺(莊嚴禪寺)、美麗傳說(百花公主和楊文廣的愛情故事)。
百花岩在百花山腰,位於縣城東15公里,施家輋村北。舊縣誌載:“百花山在縣東30里,高約15丈,四時多產奇花,有同株而紅紫異色者”。百花山周圍約5公里,四季如春,群峰挺拔,而百花山又高冠群峰,故稱“百花尖”,又稱“百花領袖”。相傳百花公主和楊文廣的愛情故事是以這裡為背景的。明清以來,為惠來八景之一。
據傳宋代時百花山頂堆石為庵,祀七聖娘,明代時移至山腰。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山腰平地三級,依山築舍。一級為寺前坪地,二級為前廳,三級為正殿,一列3座相連。由前坪登13級台階人大門,即前廳,門左壁上嵌有《開山因由碑》一道。天井短促,再上13級台階至后座大殿,大殿3座相連,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竣工,稱百花岩寺,殿內祀佛。共有殿堂48間,是一座由五廳組成的四合院建築物。寺東有“玉石水門”,石洞深幽,寺西有“百花靈泉”,泉水清甘。
該寺占地面積10.13萬平方米(計152畝),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常住僧眾20多人。正殿供奉三寶佛,左右殿供奉伽藍聖眾。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佛”聖旦,鄰近潮陽、普寧、惠來、汕頭等地民眾紛紛前往拜佛、觀光,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
1952年百花岩寺住持寬鑒和尚更寺名為“莊嚴禪寺”。 1983年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全面維修。
百花山還有一美麗動人的傳說。
北宋年間,廣西儂智高自立為王,勢力發展至閩南粵東一帶,把各地據點稱之為“洞”,在潮州地區,便有十八洞,普寧洪山洞,惠來百花洞,都是其據點,鎮守百花洞者為在百花公主,年輕美貌,且有些法術。當時,北宋仁宗皇帝命狄青為平南大元帥,楊文廣為副帥先行官,狄青一路主攻廣西要塞崑崙關,直指儂智高的老巢,楊文廣攻至百花山時,恰遇百花公主,雙方勢均力敵,楊文廣無法進軍。後因百花公主羨慕楊文廣才貌,在戰陣中產生了情愫,再經楊文廣的勸說,終於歸順了宋朝,幫助楊文廣平定了其它洞府。
這固然是民間一種傳說,但卻能增加百花山的美麗色彩,把山上的七聖娘移花接木,變為百花公主,更吸引人們前來尋蹤,憑弔,給百花山提高了知名度。
二、龍江襟帶
主要景點包括"龍溪十八彎"、“芙蓉城”、“鎮江寺”、“西來古寺”、“賀龍亭”等。
“龍江襟帶”是“惠來古八景”之一,其優美的自然風光,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前來游賞觀光,吟詩作賦,為龍江河增添無限的光彩。
龍江,歷史上稱“龍溪”,是潮汕四大河流之一,惠來縣120多萬人民的母親河。龍江河下游環抱東岸隆江古鎮,狀似襟帶,故稱“龍江襟帶”。龍江河河流彎曲,葵潭至隆江有淺灘18處,昔有“龍溪十八彎”之說。更有“鍾潭”、“鯉魚堆”、“合竹溪”等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
舊時,龍江河兩岸無堤,廣植芙蓉,故隆江鎮有“芙蓉城”之雅稱。隆江鎮屬惠來縣五大城鎮之一,位於縣城西南部,駐地原為龍江河下游東岸河邊集市,昔稱“龍江埠”、“襟江鎮”。明嘉靖三年(1524)前屬惠州府海豐縣龍溪都轄管,惠來縣建治後隸屬本縣龍溪都龍溪堡。歷史悠久,商賈雲集。古鎮民風淳樸,民俗文化繁榮昌盛。地理條件優越,資源豐富,商貿發達,交通方便。相傳有三百六十個村莊的百姓匯集至此交易,素有“三百六十鄉墟集”之美譽,邑人稱“市在隆江”。明萬曆六年(1578)建隆江城,設城堡,置衙門,築城圍,建城樓。開三座城門曰:南門、北門與西門,東城牆封閉。清乾隆七年(1742年)修建,1982年拆除。
龍江河兩岸有創寺於正德十六年(1521)隆江“鎮江寺”;有明朝嘉靖四年(1525)創寺紀念唐朝高僧大顛祖師的溪西“西來古寺”;有仙石山賀龍紀念亭等名勝古蹟。
三、髻山瀑黛
髻山,即金剛髻山,又名金公髻。位於惠來縣城東部偏北35公里處,周圍有30餘里。東起亭牌嶺,西至石路嶺,東南沿學地水庫,北鄰潮陽界。山峰高峻,為“層巒疊現雞冠樣”,故謂“金公髻(雞冠)”之稱。另一說,此峰與北面山頭對峙,恰似“金剛童子髮髻”,故名。主峰海拔436米,尖峰秀拔,“矗起南溟半壁天”,聳立在關門東方之北,為靖海所城之龍脈,系沿海漁舟捕撈歸帆的天然航標。每逢雨季,山上瀑布如“銀河水瀉”、“山水芳妍”,故有“髻山瀑黛”之讚譽。
四、普陀山房
主要景點有“虎頭岩”、“普陀聖泉”、“黃農遺民”、“普陀庵”、“異果香”等
“惠來古八景”之一的普陀山房,位於惠來縣惠城北10公里處的虎頭岩水庫之東北,背靠“五朝山”,群山環繞,層巒疊嶂,巨石嵯峨,狀似虎頭,俗稱“虎頭岩”。
歷史上惠來城民間曾有說:未建惠城見普陀,普陀高異神奇多。普陀岩附近萬物崢嶸,常年林木蔥蘢,綠草野葩,瑞花芳香。周圍滿山遍野種植著荔枝、龍眼、楊桃、鳳梨、橄欖等嶺南佳果,四時不斷,生機盎然,如置身於天然的生態園裡。入岩的路口有石刻詩曰:“岩寺無窮趣,空虛一洞天。隔塵清寶筏,離垢格金仙。淨缽山洞裡,燈光法炬前。神鐘敲偈韻,聖石悟經篇”。岩前坡下有巨石聳立,上刻“黃農遺民”四個大字,其西南約50米處有橫臥巨石刻著“隔塵”二字,筆力蒼勁。
據史料記載:唐貞元年間,高僧大顛至此修持,始創“普陀岩庵”。南宋祥興元年有方氏攜家避元兵躲藏於普陀岩,開荒闢田,植林耕地,後重建此庵並創建“普陀山房”。普陀山房有禪房、佛廳、鐘鼓房等數十間。《普陀山碑記》乃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惠來縣知事林正康所撰。東西牆有碑記二道,分別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銘,碑上記載著普陀山房,歷代多次重修的經過。
普陀山房建築有禪房、佛廳、鐘鼓房等,皆傍山倚石,環山築建。岩中奇石嶙峋,石洞廣布,素有“十八石寨”之美譽。有一線天等自然景觀,周圍古木參天,枝繁葉茂。有西湖山景、淋頭瀑布。據《惠來縣誌》載:明萬曆十年惠邑舉人,後任廣西北流知縣詹一惠《游普陀岩》詩云:“尋真郭外陟層巔,古洞仙岩別有天。風度松音隨去鳥,澗通人跡濺鳴泉。登臨聊發開樽興,習靜偏宜枕石眠。更喜山靈飛雨澤,黍苗應候綠芊芊”。
山岩有“普陀聖泉”,潺潺流水,泉水清涼甘醇,被民間稱為濟世龍喉聖水。普陀山房美妙傳說甚多,如:出米洞,出油洞,螺鯽復活的故事,山房東側有一巨石捅出窿洞傳說:唐大顛禪師住持普陀山房時,因僧徒眾多食用困難,禪師便用手指石,隨後湧出白米食油。後來,每餐門徒都來出米洞,出油洞取去食用,但每次只能讓他們足夠。有一次禪師外出,門徒貪心擅拓出口,結果粒米滴油不出。又一次禪師外出回來,見門徒正在食著煮熟的鯽魚和打掉尾的石螺,門徒怕師怪罪,遂把這些鯽魚和石螺拋進山澗,誰料螺、鯽復活回生。還有飛來鍾、飛來爐、石眠床、石馬槽等皆深含寓意。
有一巨石似鍾,相傳從浙江普陀山飛來,被古榕檔住 ,“絲線掛金鐘”。還有“雲崖瀉珠”、“石潭煙霞”、“龍船舟”、“八抬橋”等景點,美不勝收。
五、雙薦屏巒
雙薦屏巒,指惠來縣惠城境內雙乳峰兩峰爭妍。雙乳峰,俗稱“雙髻妮”,海拔605米,位於惠城西北30里,從縣城北望,兩峰高峙其間,氣勢雄偉,中斷互為參差。峰尖霧氣騰湧,怪石變幻,好似一座玲瓏剔透的玉山,山光透色。雙乳山,兩峰爭妍,一峰幽靜,一峰豪邁。兩山峰上,奇花異草,盤石裂谷,具有獨特風格。屹立峰頭,北望珍珠簾峰,西對祿湖山,群山起伏,山間湖水如鏡,水渠似帶;南眺葵陽城,高樓街道如畫;瞭望寬廣原野,山南山北,風光迥異。每當朝陽初升,或夕陽斜照之時,人在峰顛上,伸手攀彩雲,霧從足下過。山腰古剎隱現於綠色的樹林之中。雙薦屏巒的葵陽風光,美不勝收。
六、虎頭嵯峨
虎頭山,距縣城東8里,位於華湖鎮西北的坪田村後雷嶺河邊。虎頭山拔地而起,山勢高峻,雷嶺河從南邊繞山而過。東西與虎母湖山遙峙,兩山狀如雌雄兩虎交頸相吻。山上凹窩處,民間稱為“風吹爐”,相傳古時在這裡燃燭,大風而不熄。山下有座石橋,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用三條石板並成而建。虎頭山上,昔年林木蒼鬱,群山朝拱,倒映江底,青山綠水,引人入勝。
七、海市蜃樓
瀛海樓市,亦稱海市蜃樓,指惠來縣神泉蜃景,俗稱“金獅圍城”。出現於神泉港西南方約30里的奎湖堆海區上空的幻影。出現時間多於春夏相交,天將大雨前夕,當天氣隱定,海上風平浪靜,早晨薄霧瀰漫,稍後緩慢消散,則可能於中午前後浮現一幕幕的神奇幻景。據《潮州志》載:“惠來之神泉,每當春夏之間,將大風雨,海氣作霧,或見朦朧之中有台榭、有對樹木欄桿,有人馬奔走狀,及一切往來貿易,事物若近若遠,似真似幻。
惠來是全國沿海常出現海市蜃樓奇景的3個地方之一,與山東省蓬萊閣、浙江省普陀山齊名。惠來蜃景的出現,多發生於春末濕氣瀰漫的晴天下午,或一年一次,或數年一次,出現的物景皆不同,其幻景規模宏大、變化莫測。據記載,以神泉出現蜃景最為頻繁,持續時間也較長,建國以來曾出現過20多次。有記錄時間最長一次出現於1957年3月19日下午1時至傍晚6時45分,最近一次記錄是2005年3月9日2時35分,時間也持續了幾個小時。
八、銘湖石洞
惠來銘湖岩創建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歷代有修建,是惠來八景之一,1989年1月19日被縣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以岩洞奇特而古今聞名。
銘湖石洞,又稱“銘湖岩”,位於縣城東南30里的前詹鎮銘湖村北3里的山窩。此處岩洞奇特,聞名於宋代。門樓上有明洪武年間進士林遜題刻的五言詩,曰:“岩穴神仙宅,山門向頂開。白雲閒不鎖,留與鶴歸來。”岩洞門前有狀如獅象、龜蛇的巨石。進門西邊有邑人書法家吳佐熙的書法,有方朝泰摩崖刻石“香風洞”三個大字,香風洞右邊有廟宇、佛殿,後殿巨石覆蓋。民間俗稱這裡有:“獅象守水口,龜蛇攔水溝,石牛、石馬,石門樓,大肚佛,香風洞,掃葉泉,出米臼”等小八景。
葵陽八景詩詞選錄
清·康熙 邑人張灝
字晴川,惠來縣龍溪都人,清初吏部觀政進士張經之長子也。智慧聰敏,看書目現數行,年幼時為督學賞識。清康熙十一年(1672)登壬子科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授化州學正。康熙三十一年卒於官,年僅46歲。著有《濯春堂集》。他是第一個撰寫《葵陽八景》詩。
《百花領袖》
百花崗上百花孳,淺碧殷紅舊也奇。占斷羅浮分半袖,移來閬苑那成枝。
曾夸金谷傳來勝,重到元都好賦詩。何日河陽春再滿,官城濯錦看披離。
《龍江襟帶》
瀠瀠利涉拱南垣,眾壑朝宗赴海門。風送漁歌夜浦靜,人爭亥市日中宣。
三春巨浪看龍躍,八月洪濤記汐痕。鯨穴年年能戢影,午天簫鼓鬧前村。
《髻山瀑黛》
苔發雲根不記年,高標斗柱峙南天。金人巘頂霞為寰,玉女峰頭石作鈿。
十樣春山橫淺黛,千尋疋練瀉鳴泉。移文為向山靈道,莫把濃妝競俗妍。
《瀛海樓市》
非煙非霧望中收,神水光呈百尺樓。金馬衣冠來絕浦,蓬萊宮闕駕滄洲。
風迥釣石魚龍動,雲卷華峰羽蓋浮。笑指羨門應不遠,海天咫尺有丹丘。
《雙薦屏巒》
巨靈劈斧向雲中,削就雙巒望不窮。大小茅君齊伯仲,參差紫蓋判西東。
三山白鷺移峰去,五嶽洞天疊柱逢。莫笑海陬無拄笏,崢嶸聳出有剛風。
《虎頭嵯峨》
虎踞雄盤障雉城,東來紫氣薄雲清。覃州大小原空幻,葵地雌雄誰削成。
炳尉文章驚嶺表,巍峨山勢接天閎。興酣欲寫風雲意,峰頂淋漓有幾行。
《普陀山房》
登臨泛蠟陟層台,盤石嶙峋萬壑開。島嶼潮生知涌瀑,碣文班落半侵苔。
道人已乘白雲去,古剎空餘絳鶴來。尚有神功能噀雨,馬騣一滴作霖才。
《銘湖石洞》
突屼天門涌翠嵐,石林精舍徑三三。階前流水灑花雨,洞日浮雲護碧龕。
縹渺晴煙連海嶼,蒼茫紫氣接瞿曇。為訝居上休題鶴,和靖孤山仔細談。
清·雍正 縣令張玿美
字昆崖,陝西武陵人。雍正五年至十一年(1727—1733)任惠來知縣。為官廉正、威惠兼濟。任期捐俸建義學、聚賢修縣誌,續史傳後代。志書中藝文中收錄張玿美縣令的《葵陽八景》詩如下:
《髻山瀑黛》
輕妝淡抹竟忘年,高出東南海外天。疋練斜飛勻粉黛,層苔日後襯花鈿。
滄桑不改孤峰月,猿鶴爭鳴百道泉。最是雨余煙際渺,碧紗籠里看鮮妍。
《瀛海樓市》
一望無涯天際收,霞蒸海氣起層樓。日中盼影晴開市,畫裡爭奇遠趨洲。
鮫室何人勤織絍,秦橋有夢到羅浮。方壺曾說歸瀛島,可似蓬萊第幾洲。
《雙薦屏巒》
奇峰並峙碧天中,瑞靄蒼蒼目不窮。錦石列屏圍海北,丹崖對面夸溪東。
雲來橫側山疑動,月涌高低影更逢。雙薦山頭看鶚薦,年年好待起秋風。
《百花領袖》
爛熳山花日有孳,風前雨後各爭奇。常將淺色集深色,時看南枝對北枝。
月姐裁成天半錦,丹青寫出畫中詩。無名偏是名稱最,共蒂胭脂帶陸離。
《龍江襟帶》
炎天巨浸作長垣,江水沖開南海門。潮汐來時風浪吼,漁帆歸處市人喧。
蜿蜒勢走寒蛟影,吞吐光浮玉兔痕。鱷徒波澄原野闊,蒼茫一帶抱煙村。
《虎頭嵯峨》
巍峨峻勢抱孤城,雄視東南海宇清。石上斑文苔長就,山頭奇氣畫難成。
嘯來風雨離還合,臥向天門深以閎。日暮寒煙鳴鶴鸛,岩阿樵採畫中行。
《普陀山房》
普陀岩前百尺台,茅齋常閉不常開。樹陰覆綠穿幽徑,蘿蔓垂青護嫩苔。
茶灶煙浮僧蚤暮,石坪棋罷鶴飛來。紅塵不到真仙境,吟詠慚無作賦才。
《銘湖石洞》
古洞雲封繞翠嵐,湖邊幾歷海田三。霞天樹老松根月,石罅煙生雨後龕。
鶴去空傳留勝跡,花開曾得見優曇。攜樽著屐堪游處,輸與高人把麈談。
葵陽八景圖
葵陽八景圖長廊,位於惠來縣城葵陽公園內,建於1988年,貼嵌金石刻“葵陽八景”圖 ,極具鑑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