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渤公島又稱渤公島生態公園,位於環湖路大渲橋南側與黿頭渚公園接壤處,是結合退漁還湖工程在原犢山大壩東側圍築而成,西與管社山相望,南端與充山對峙,占地面積約37公頃,南北長約1700米,犢山路貫通南北,北由渤公橋與梁湖路相接,南由犢山橋連線黿頭渚。
渤公島生態公園,集水利工程、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融於一體,是蠡湖36公里環湖觀光帶繼蠡湖公園後又一免費開放的主題公園,為紀念治水先賢張渤而取名。
特色信息
渤工島綠化工程是無錫市最大的人工島嶼,綠化面積近30萬平方米,整個工程集水利工程和自然風光以及人文景觀於一體。一條延綿上千米的寬闊大道,加蓋上長長的棚架,貫穿於臨湖的渤公島間。這條由13種藤本植物“搭”建,被專家稱為——國內最長的藤本植物長廊。渤公島藤本植物觀賞長廊已顯雛形,最終這裡將形成一個全長1.2公里的綠色長廊。
植物特性
該工程在設計上,考慮到景區總體的觀賞效果,根據各種植物的生長習性和花期、花型等因素,對常綠藤本與落葉藤本間隔種植,合理分布,整條長廊種植了紫藤、木香、金銀花、凌霄、梅葉彌猴桃等13個品種、有3000多棵藤本植物。預計一到兩年後,整個棚架將呈現出一幅藤蔓相連、繁花似錦的迷人圖畫。木香、梅葉彌猴桃、絲瓜等藤本植物都將瀰漫色香。
旅遊景觀
在渤公島生態公園內,自然美景與人文景觀得到了很好的融合。香菱灣、荷花港、蘆葦盪、三友小築等處風光旖旎,“芙蓉亭”、“曲荷堂”、“清蓮橋”、“掬月軒”則是古樸雅致。園中亭、台、樓、堂、軒、榭等取名,均取材於東漢張渤治水的民間傳說,其中望天亭、觀水亭、流雲亭等生動演繹了當年張渤觀天象、察水情的治水情景。以張渤女兒取名的“曉風樓”、“浞雨樓”、“潤雪樓”,則透現著古老文化的氣息,與承露台上的張渤化身豬婆龍雕塑像、景牆等一起,組成一個個人文景觀,共同凸現以張渤治水為主題的豐厚的人文生態底蘊。 在公園北端,還建有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蠡湖史館,以傳承蠡湖文化,展現蠡湖的歷史沿革、社會變遷及經濟發展進程,將成為科普知識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旅遊看點
1、無錫市最大的人工島嶼,全長1.2公里的綠色長廊。
2、科普知識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景點補遺
張渤傳奇
宣城地區屬於古越族的支系部族。經過千百年來先民們與大自然拼搏奮鬥的結果,終於把江南這塊土地改造成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但艱苦拼搏奮鬥的過程,自始至終是與治水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據《歷代神仙通鑑》、《萬曆紹興志》和《能改齋漫錄》等多部典籍中記載,張渤當時是荊蠻地區遠古氏族部落的酋長、統帥,他帶領百姓在江南一帶,疏通江河,征服洪水,化害為利,發展農耕,為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祠山張渤的籍貫和出生年月,具有相當的傳奇性,古書上有多種不同的記載,其中有兩種說法,他是遠古時代夏禹時期的人。1、《萬曆紹興志》載:“祠山大帝佐禹治水有功,後禮斗橫山,其賽禱盛於廣德州”。2、《留青日札》及《祠山志》載,大禹治水的助手是張渤父子兩人,張渤之父名張秉,尊龍陽君,因張渤治水有功,“以水德王其地,後稱祠山神”。據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及《廣德州志》載:張渤是武陵龍陽人,生於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身長七尺,英氣勃發,先後與柳氏李氏為婚,生五子、一女、八孫,張渤精通道業,統領陰間兵馬協助鑿通河道。他要從浙江長興開挖一條運河,貫通安徽廣德,經東亭,通“無量溪”到桐汭河,經郎川,溝通南漪湖,直達長江。張渤因驅使陰兵開河,不讓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與李氏密議,送飯時以鼓響三聲為約,必至。厥後,因遺食於鼓,鳥啄鼓響,王至鼓壇,乃知鳥為所誤。逡巡,夫人至,鳴其鼓,王以為前所誤而不至,夫人遂至興工之所,見王為大豬,驅役陰兵,開鑿河瀆。王見夫人,變形未及,從此恥之,遂不與夫人相見。聖瀆之功遂息。張渤從此隱居廣德橫山之巔,潛心修煉,夫人李氏亦至縣東二里而化。聖瀆之水雖涸為民田,廣德的老百姓還是感激張渤治水之功,於是就在橫山建造了祠山廟,塑像供奉,又在城關東門修建了“昭妃廟”(俗稱娘娘殿,現東關國小處),世代祭祀。
又據《無錫志》載,張渤是位疏浚蠡湖的治水英雄。由於蠡湖位置適當,成為無錫泄洪蓄水的天然水庫。但因容積有限,連線太湖的出水方向又堵著牛犢山,所以影響了它的調控能力,遇到多雨的年份,就鬧水災。張渤治蠡湖水災的決心,感動了上蒼,上蒼就讓他變成一頭“豬婆龍”。他一口吞掉了在蠡湖興風作浪、形狀似狗的水怪,渾身上下頓時有了神力,便用嘴巴拱開了“犢山門”,疏通了“浦嶺門”,使蠡湖和太湖流水暢通。從此梁溪之畔的無錫,成為鳶飛魚躍、五穀豐登的江南魚米之鄉。於是上蒼把他封為“掌管獄瀆”的水神。
《祠山志》載,張渤一生與水結緣,先後曾在吳興、溫州以及蘇、閔、浙、贛一帶,帶領百姓治理大江大河,引水入海。據傳我縣東亭湖拖鍬沖等多處為張渤晚年,開鑿“聖瀆河”留下的遺蹟。
張渤治水的最後水利工程在廣德,死於廣德,葬於橫山。公元748年即唐朝天寶七年,當時的京城長安一帶和全國廣大地區,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唐玄宗李隆基立壇祭雨而應,玄宗驚服神威,特敕封張渤為“水部員外郎”。鑒於張渤開拓江南,終生治理水患,發展農耕,經綸濟世,功蓋天下,似山高水長,建殿造廟供奉褒揚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敕封一座山為祠,封橫山為祠山,世代祭祀。自此祠山就成了張渤的代名詞,後來百姓們又在祠山後面加上了菩薩、大帝的尊稱。從此張渤就正式走上了神壇,成為祠山菩薩、祠山大帝了。橫山、祠山即為一山,被稱為神地、聖地而顯名江東。後來由於歷代皇帝的加冕,對張渤的封號祭祀規模,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自唐至清先後就有18位帝王對張渤進行了封禪,五代十國後晉南漢皇帝劉晨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由於歷代帝王的加封,最後競赫然封張渤為“正佑聖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佑普濟真君”18字王,同時對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五子、五媳、一女、九弟、九弟媳、八孫、四侍從統有封號,以示尊崇。對張渤敕封朝代之久,封號之多,在所有神仙中,實為罕見。
渤公島原始
原來是一條長1700米的堤壩(犢山大壩),扼蠡湖西部匯入太湖的出口,南端過犢山橋就是深入兩湖之間的無錫最著名的風景區——黿頭渚公園,在渤公島各處都可清晰地望見鹿頂山;北端過渤公橋接梁湖路,過大渲橋可達無錫另一處著名景區——梅園。堤上建有包括四座節制閘的梅梁湖泵站,是太湖、蠡湖和梁溪河的多向調水工程。堤內自1950年代後陸續開闢了3000多畝魚塘。
2004年,無錫市結合退漁還湖工程,在原犢山大壩東側開始圍築總面積37公頃的這座生態公園,到2006年5月1日建成開放。
擴展閱讀: 1.江南大禹——廣德王張渤 2.張渤治水 3.渤公島建設章程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36路; 53路; 72路空調; 87路; 106路空調; 環蠡湖觀光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