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

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

此冊共十二頁,分畫《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畫面人物纖細嬌弱,娟秀清麗,刻畫細緻工整,具典型的費氏風格。環境則以逸筆寫出,淡彩暈染,墨筆勾皴,空靈秀潤,以襯托出中心人物。

基本信息

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 

 【名稱】清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
【類別】中國古畫

..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冊頁,絹本,設色,每開縱:20.3cm,橫:27.7cm。
此冊共十二頁,分畫《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畫面人物纖細嬌弱,娟秀清麗,刻畫細緻工整,具典型的費氏風格。環境則以逸筆寫出,淡彩暈染,墨筆勾皴,空靈秀潤,以襯托出中心人物。
款署:“辛丑春日為蘭汀大兄大人屬,曉樓弟費丹旭。”鈐“子苕”、“丹旭”等印。鑑藏印鈐“蒼尗過眼”、“笙魚秘玩”、“寶琅之華”等。後幅有清袁松等人跋2段。辛丑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此圖冊取材於清曹雪芹名著《紅樓夢》。作者根據小說對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賈迎春賈惜春李紈巧姐等12位女性的描述生動地刻畫出她們栩栩如生的形象,故取圖名為《十二金釵圖》冊。
《紅樓夢》作為深具思想性、藝術性的經典小說,一經問世,備受社會各界的矚目並迅速成為各種藝術表現的題材。人物畫家們紛紛為小說繪製插圖、畫冊、畫頁等,著名的有王希廉本、聚珍堂本、翰苑樓本、點石齋石印本、雲聲雨樓石印本以及改琦創作的《紅樓夢圖詠》、《紅樓夢圖》、《紅樓夢臨本》等,一時推動了插圖藝術的發展。
費丹旭作為以擅繪仕女畫著稱的畫家,深受《紅樓夢》配圖之風的感染和啟發,他於25歲時便應人之邀繪有具民間風格的《紅樓夢人物圖》冊一本。40歲時,他又受蘭汀先生之請繪成此12開圖冊,每開繪1人,行游于山石、樹木、房舍間。作者依據小說的描寫和自身對作品的理解描繪出不同人物的年齡、身份、行為特徵及其精神氣質,圖中人物雖未標識姓名,但可以通過畫面得以確認。如樹下持鋤葬花的女子,頗具“風露清愁”的氣質,她便是“孤標傲世”的林黛玉;醉臥芍藥花叢中的是史湘雲;衣著華飾、行於宮苑台階之上的是賈元春;臨窗而坐、展紙吮毫的是賈惜春;燈下托頤沉思的是秦可卿;執扇撲蝶的是為人謹慎的薛寶釵;端坐書几旁、體態虛弱的是妙玉;手扶柴門四下張顧的是巧姐等。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言費丹旭“補景仕女,香艷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圖中以沒骨法繪製的點景山石、樹木,於簡潔明了中構築出特定的人物活動環境,有助於揭示人物內在的精神情感,同時令畫面飽滿並富有情趣。所繪人物為典型的晚清仕女畫形象,符合當時仕女畫的審美時尚,鴨蛋臉,柳葉眉,鼻若懸膽,口似櫻桃,並以朱紅點唇。這種美人畫式樣不僅為改琦、費丹旭等文人畫家積極表現,在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蘇州桃花塢的民間年畫裡亦屢見不鮮。圖中部分人物的面容、衣裙有斑駁的黑污色,這是因為作者所使用的白粉內含有金屬成份,在氧化作用下出現返鉛的結果。

人物簡介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偶翁、環渚生、三碑鄉人,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擅畫人物、花卉,尤精仕女。其山水畫,清靈雅淡。所作肖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傳世作品有《東軒吟社圖》、《紈扇倚秋圖》、《仕女圖》、《姚燮懺綺圖》、《月下吹簫圖》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