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虞沅芍藥八哥圖

清虞沅芍藥八哥圖

《清虞沅芍藥八哥圖》,屬中國古畫,現藏揚州市博物館。從畫風體格上看,虞沅的這幅《芍藥八哥圖》顯然是偏於工筆的小寫意,雖刻劃工整細膩,但卻不象純工筆那樣板滯,而是工整中不失靈動,細膩中有所渾成,可以稱得上是一幅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既重物象客體再現,又重畫家主體表現的佳作。

基本信息

簡介

該圖尺幅較大,縱:155厘米,橫:92厘米。

畫面上兩隻八哥棲於假山之首,向遠方張望,似在嗚喚同伴,形象生動。八哥古人亦稱鸜鵒,羽毛烏黑,僅翅膀及尾尖處有小塊白點,是傳統花鳥畫中常見的表現對象。宋人寫生花鳥中便有一幅著名的《秋樹鸜鵒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虞沅筆下的八哥,顯然受到宋人的影響,用墨色渲染八哥的羽毛,通過墨的微妙變化體現出豐富的層次,同時又運用點、染、絲毛等技法將八哥的翅、腹、尾及頭部的不同質感表現得恰到好處。兩隻八哥形態各異,極具精神,栩栩如生。在整體的章法處理上,該圖也很有特點,碩大的假山占據著大部分畫面,山體微微向左傾斜,而左下方卻有兩塊較小的山石起到了支撐作用,給人以一種造險後復又破險的穩定感。山石勾勒作捲雲狀,雖稍嫌呆板然不失流暢。假山上遍布盛開的芍藥,花朵碩大,設色妍雅,左下方的小湖石上又安排了幾朵怒放的虞美人,其嬌艷鮮紅的顏色分處醒目,與芍藥的粉紅爭妍鬥彩,交相映襯,使得整個畫面春意盎然,美不勝收。一般說來,花鳥畫,尤其是工筆花鳥或小寫意花鳥都非常注意設色,因此,該圖的設色也頗為講究:八哥的黑、芍藥花的粉、芍藥葉的綠、虞美人的紅和假山石及底色的絳,搭配和諧,渾然一體,既鮮麗悅目,又不染艷俗之氣,亦屬難能而可貴。

從畫風體格上看,虞沅的這幅《芍藥八哥圖》顯然是偏於工筆的小寫意,雖刻劃工整細膩,但卻不象純工筆那樣板滯,而是工整中不失靈動,細膩中有所渾成,可以稱得上是一幅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既重物象客體再現,又重畫家主體表現的佳作。

《芍藥八哥圖》現藏揚州市博物館。作者虞沅(生卒年不詳),字畹之,江都(今揚州)人,居常熟。善畫,山水著筆不多,有渾淪勁挺之致,尤善花卉、翎毛,頗得古人逸法。楊峴《遲鴻軒所見書畫錄》卷一稱:“揚州派蓋自其始,惜後人多不善宗之也。”

作為一種繪畫題材,花鳥畫發軔得最早,然而卻成熟得最遲,直到五代宋初,有關繪畫史傳中才開始出現其獨立成科的記載,這便是人們所熟知的“黃徐體異”。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諺云: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不惟各言其志,蓋亦耳目所習,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也。”郭若虛認為“二者猶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范”,並無軒輊之別。

“富貴”與“野逸”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藝術趣味,同時也體現為兩種不同的畫風體格,其前者往往發展為主要側重於“再現性”的工筆,其後者往往演化為主要致力於“表現性”的寫意,而更多的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立足於以形寫神,追求形神兼備的小寫意。晚明以降,以“青藤白陽”為代表的水墨大寫意之風盛行一時,著名的“揚州八怪”便大多以寫意花鳥稱雄於世,在這種背景下,刻劃細謹的工筆花鳥和以形寫神的小寫意花鳥則相形見絀,較為沉寂,因此其出色者在這一時期也益發顯得彌足珍貴,虞沅的這幅《芍藥八哥圖》便屬於這種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