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0年7月18日,北京大學率先向媒體發布了今年高考錄取的“喜訊”:“全國七成以上頂尖學子選擇了北名校對吹大,全國各省份文理第一名中,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入囊中。各省份理科前十名考生中,五成以上報考北大;文科前十名中超八成選擇北大。在招生規模相當的高校中,北大文科錄取線繼續在全國各省市保持絕對領先地位。”僅隔一天,2010年7月19日,清華招辦也向全國各大媒體發布了今年錄取的“捷報”:“各省份理科前30名考生中有七成左右被清華錄取。全國各省份文科前十名中,有70餘人被清華錄取,占全國總數的約四分之一……今年,據初步統計,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報了清華,這種情況已持續三年。清華在八成以上的省份理科錄取分數線和文科錄取分數線列全國高校第一。”
名校對吹 |
校方回應
只因統計方法和依據不同一邊是全國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填報了清華,一邊是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文理第一名被北大錄取。顯然,兩校錄取的狀元相加,比例已遠遠大於100%。清華北大 |
各方評價
媒體評論新華網:北大清華爭“狀元”不如爭學術事實上,公眾也不想知道誰是“錄取狀元數”的老大。在爭狀元上,北大第一還是清華第一,其實並清華北大不重要。這些年來,北大、清華早就成了國人心目中的最高學術殿堂,狀元紛紛報考這兩所學校,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筆者認為,倘若“狀元”們紛紛棄兩校而去,那才是北大、清華最應該撓頭的事情。
北大清華的面子,到底應該體現在何處?還原到本質上來,當然還是學術。當下,沒有人知道北大清華在爭狀元上誰是老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公眾更關心兩校在學術上誰是老大。
成都商報:搶狀元北大喜訊+清華捷報:今年招的狀元>全國總和
清華大學 |
網友熱評
中國的大學啊怎么看怎么像公司招人!中國的下一代啊!北大與清華招生競爭毒瘤已蔓延至各市縣中學,這個時候,各中學也拋出招生的優厚政策以吸引中考成績較好的學生,於是一些學生就成了大爺,真搞不明白,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教育……
可笑之極,度量一所大學的標準不是看錄了多少狀元;如果狀元全被你錄取了,結果四年以後出來成廢物,那么這所大學是好是壞呢?
說多了都嫌浪費口水!就是把全球的狀元都給了他們,我看也搗鼓不出來一個諾貝爾得主!
建議,清華大學併入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大學併入北京電影學院,反正如今都在娛樂大眾,索性全進娛樂圈。
通過爭奪看本質
有道是“同行多冤家”[3],牛津和劍橋可以比賽艇,北大和清華當然也能“拼狀元”,相比“賽艇”,“比狀元”倒是顯得更務正業。事實上,儘管北大、清華都已是國內大學中的翹楚,但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一哥”,競爭其實依舊激烈,尤其是在每年一度的“狀元爭奪戰”中,雙方更是志在必得。的確,“樹能否長好,苗子的質量才是關鍵”。對於一所大學而言,要想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生源質量當然至關重要,而在國人眼中,“狀元”當然意味著頂尖人才,對於狀元的崇拜更是有著相當的歷史淵源,既然最頂尖的人才就應該進最頂尖的大學,那么,狀元究竟花落誰家,哪所高校最受狀元垂青,當然要由“狀元爭奪戰”的勝負來見分曉。不過,這邊廂北大錄取了超過6成的狀元,那邊廂清華則稱超9成狀元把繡球拋給了他們。看來,假如不是狀元們“腳踩兩隻船”,就一定是北大、清華的數據有假。
北大 |
狀元的“新衣”
三成高考狀元都有加分記者調查發現,除西藏、山西外,其他29個省區市的65名文理科狀元中(部分省份有分數並列),共30人存在加分,所占比例為46.2%,這幾乎占據“狀元榜”半壁江山。此外,還有數名狀元獲得了北大、清華自主招生20到30分的加分成績。
這30名加分狀元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廣東、貴州、雲南、內蒙古等17個省區市。其中,北京、重慶、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福建、貴州、雲南、內蒙古等10個省區市文理科狀元均有加分。
30名加分狀元中,12人裸分即為該省最高分,加分或許是一種錦上添花;而對於剩下的18人,加分無疑是雪中送炭。依託加分他們得以越過全面分數高於自己者,並摘取“狀元”桂冠。這18人占所有統計的65位狀元中27.7%。
狀元加分類型之多讓人眼花繚亂,包括民族加分、全國奧賽加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三好學生加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優秀學生幹部加分等。此外,不少人還有北大、清華自主招生加分。
加分最少的是吉林省並列理科狀元徐勁松,他的裸分為697分,因為獲得全國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中一等獎加5分,總成績上升到702分,恰好和另一名裸分狀元程思佳分數一致,同登狀元榜。
天津裸分狀元
絕大多數加分狀元的加分值為10分或者20分。這對於競爭激烈的高分考生來說意味深遠:不少狀元如果不加分,在全省排在十名開外,有些甚至比名次靠後的學生裸分低10多分,而真正的狀元也因此湮沒在加分中。
比如,天津理科狀元黃會真裸分為675分,因獲得“市優秀學生幹部”稱號,得到20分加分,而裸分狀元、天津一中學生唐天琪考分為693分。單從裸分而論,唐天琪比加分狀元黃會真高出18分。
去年浙江高考狀元榜的統計更為精確:當時的浙江省文科第一名和第二名學生的高考成績都被加了20分;而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也是一名加20分的考生。依據裸考成績排名,去年浙江省文科狀元的裸分排在浙江省文科考生的第28名之後,文科第二名的裸分在全省40名以外。
中國青年報的調查發現,2008年北大文科在重慶招生中,“裸分狀元”只超北大當地投檔線1分。
在此起彼伏的狀元爭奪賽中,山西省的做法無疑是一抹獨特的風景。
與去年一樣,山西省今年繼續不公布高考文理科狀元名單和身份。直到現在,山西省2009年的高考狀元是誰也一直沒人知道。這受到了社會的好評。
山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任月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樣做是為了讓高中教育回歸理性、回歸規律,回歸到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來。
他表達了一個樸實的思想:不炒作高考狀元就是為了讓高中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學校只要把每一個學生教育好了就可以了。學校更多的關注點應該放在3年教育中去。
如何看待狀元
加分與分數衡量考生的水平有違公平對於這場被熱炒得沸沸揚揚的狀元門,剛剛走出清華園的趙洋(化名)則選擇了冷眼旁觀。他說,無論是裸分狀元還是加分狀元,平時在學校里都很少會談論,也沒有聽說過有誰因為是狀元就找到一份好工作。
一位與趙洋很熟悉的中部某省狀元,至今在被問起自己的狀元身份時,還會不好意思地臉紅。“其實能進清華,大家水平都不差,是不是狀元也許可能就是高考時,你的對手恰好得了一場感冒而影響了狀態。”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重慶去年的狀元何川洋的班主任周斌老師回憶,何川洋雖然一直是年級前十名,但從來沒拿過年級第一名。當年考出659分的最高分是爆了冷門。由於民族加分造假,他被取消入大學資格。復讀一年以後,他再次參加高考,儘管成績還不錯,但是已經離今年的狀元有了不小的分數差距。
大學4年,趙洋見證過不少狀元在大學裡成績起起落落。而在學校里真正讓他佩服的同學都是那種學習很不錯、社會工作又幹得很牛的人,“因為歷屆師兄師姐的發展證明這一切”。
大學評價諮詢專家蔡言厚提出了一個“傑出校友”指數:通過對1977年至2008年的高考狀元逐一進行篩選,結果發現,這其中沒有一位是在學術、政治或商業領域的頂尖人才。比如我國有48位45歲以下的兩院院士,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曾經當過所謂的高考狀元。
一則訊息讓人警醒:今年在國內高校狀元爭奪正酣時,北京理科狀元被美國11所名校拒錄。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別敦榮教授不贊成將加分後的排名冠之以高考“狀元”、“榜眼”等稱謂。在別敦榮教授看來,維護社會公平與和諧的加分政策是一種特殊的政治性措施,而其他加分政策往往是為了使學校能夠招收到更有特點、更有水平的考生,“衡量同類事物的最基本原則是對等性,當這種政策通過加分,同時又用分數來衡量這些考生的水平和素質時,它就違背了公平”。
只盯著狀元的大學是沒有希望的
北京一位資深教育記者見證過多年來高考狀元爭奪賽中的悲喜故事。狀元的偶然性極大,和第二名的差別就是一分,但當榜單出爐的那一刻,所有聚光燈都照在了狀元頭頂,政府獎勵、上電視台,廣告代言蜂擁而至,第二名即使在一旁哭泣也無人問津。
“因為一個狀元不僅是家庭的面子,還是學校的面子,當地政府的面子,也是清華、北大的面子。”他說。
別敦榮教授表示,狀元錄取人數之爭除了能夠吸引一些人的眼球之外,對這些大學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北大和清華並不會因為多招或少招了幾位狀元,就能發達或走下坡路。有關大學應當從簡單的“唯分數論”的狀元之爭中超脫出來,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和教育要求,使招生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更好地服務於大學的辦學目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只盯著狀元,還可能導致大學間的不正常競爭,進而也推動了中學間的不正常競爭。很多中學的網頁上,赫然標明本校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人數,只以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人數論英雄。而在歐美等國家,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定位,每所大學都是不可替代的,老百姓的眼睛不是只盯著牛津、哈佛。優秀的學生在選擇高等教育的時候,應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而不是學校的層級。哈佛不可缺少,社區學院也是不可缺少的。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顧海兵教授的答案是:培養具有創新性的人。他說,衡量一個學生的優秀程度,大體可以觀察三個方面的能力:考試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所有有標準答案的考試,考生始終不能超越出題者的能力,也不能偏離少數出題者的偏好。所以,高考狀元僅僅是所謂的考試能力突出而已。“而社會的發展決定於競爭力,競爭力的大小則決定於創新力的大小”。
在他看來,中國大學教育的成熟,應該從不再盯著考分高低做起。他在一篇部落格文章里寫下這樣的標題:“只盯著狀元的大學是沒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