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真南大寺占地面積4452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進行擴建,禮拜殿加大到30餘間。嘉慶六年(1801年)第二次擴建,據禮拜殿前廈懸掛《本原共溯》匾跋文記載“封翁石義廣以寺狹且朽宜修,首先捐助,眾鄉老有餘者捐資,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錢力並出者,莫不鼓舞從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後,又進行多次續建工程。鹹豐二年(1852年),建石制群廊護台和300餘平方米沐浴室。同治四年(1865年)建兩個亭式樓閣和北南二道門樓、光緒三十一年(1905)於大門對面修建了高大照壁。宣統元年(1909年)在禮拜殿前院內兩側各建一座石碑。解放以後,於196O年曾進行過一次較大修繕。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清真南大寺被迫關閉。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南大寺的主要建築物倒塌,這座伊斯蘭教的瑰寶明珠,幾乎被毀殆盡。1979年,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開放清真大寺,再次明確清真大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40餘萬元,將該寺修葺一新,使這座古建築重放異彩,並列其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重新整修後的天津清真大寺對外開放。建築布局
清真大寺古建築群,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蓋對廳,北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大門兩旁有兩道院牆、兩道門樓,門樓皆為磨磚對縫,過木上方鑲嵌著精緻的磚雕藝術。大門外有鐵柵欄圈圍,對面有大照壁。禮拜殿後殿並排矗立著五個享式樓閣。整個建築群布局緊湊,結構完整,錯落有致。禮拜殿建築面積89O平方米,前廈11O平方米,總計1000平方米,能容納千人作禮拜。大殿建築採用“勾連搭”式,由四組單體建築連結成一個整體。前臉是卷棚式前廈,接著是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後殿屋頂上有五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餘四個樓閣皆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所懸匾額為“望月”,北邊樓閣所懸匾額為“喧峙”。五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個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著磚雕花飾。殿內樑柱上懸掛著18塊阿文匾額、4副阿文楹聯,莊嚴肅穆。
相關文物
清真大寺大殿前廈的橫壁繪有花卉圖案,樑柱上懸掛著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副,古色古香,相映成趣。所掛匾額和楹聯如下:
康熙年間匾額1塊,“清真無二”;
楹聯1副:“上賜真經,明先覺後,今世後世通解。聖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並行。”
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
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
嘉慶年間匾額8塊:“性安執復”、“本原共溯”、“獨契真詮”、“恪守清真”、“無聲無臭”、“恩同覆載”、“真宰一原”、“教典常昭”。
楹聯兩副:“帝鑒匪遙矢冰兢於曰明曰旦;聖言可畏昭誠信於勿二勿三。”“帝德清淨無為,遵王道之蕩蕩平平,億萬人胥歸化育。聖教真誠不二,闡經義之原原委委,千百世共沐裁成”。
道光年間匾額2塊:“崇恩庇佑”、“無始原有”。楹聯一副:“道本盡人合天,願時時索解無窮,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功在承先啟後,俾代代維持不敝,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鹹豐年間匾額1塊:“無能名焉”。
同治年間匾額7塊:“卻妄歸真”、“守先待後”、“為主的能知”、“潔淨精微”、“古今共由”、“靜參化育”、“巍巍蕩蕩”。楹聯4副:“探執掌造化之源妙無極而成太極雖天地不過一物。論策勵躬行之事撫今世以待後世合人神共此三緣。”“先真衍脈接新傳奧旨微言發蒙有本;後世來身承第訓正心誠意受益天方”、“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嚮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聖教須知正道修遵從。”
光緒年間匾額1O塊:“其尊無對”、“真實無妄”、“懷清履潔”、“普今獨後”、“在明明德”、“顯仁藏用”、“君恩萬古”、“萬有根原”、“精一執中”、“成堤明命”。楹聯一副:“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
除以上木匾外,還有一塊清代漢白玉石匾“化肇無極”。兩塊清代磚匾“進德揚輝9和“追蹤修業”。辛亥革命以後,又添了一塊木匾“古教可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