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營堡

清水營堡

清水營堡,據《嘉靖寧夏新志》載:舊城一里,“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之,為周二里。先是靈州備御西安左衛等官軍一百二名員,輪流哨備。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撫、都御史翟鵬奏遷旗軍五百一十名,置操守官一員、管隊官五員、守堡官一員。十一年,總制尚書王瓊又奏,改靈州參將並兵馬駐紮於此”。今城在清水營村西二華里處,已廢棄無人住。城堡磚石部分早被拆為民用,現僅存夯土城牆。

(圖)清水營堡清水營堡

清水營堡,據《嘉靖寧夏新志》載:舊城一里,“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之,為周二里。先是靈州備御西安左衛等官軍一百二名員,輪流哨備。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撫、都御史翟鵬奏遷旗軍五百一十名,置操守官一員、管隊官五員、守堡官一員。十一年,總制尚書王瓊又奏,改靈州參將並兵馬駐紮於此”。今城在清水營村西二華里處,已廢棄無人住。城堡磚石部分早被拆為民用,現僅存夯土城牆

簡介

(圖)明憲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負責陝北邊防的延綏巡撫都御史餘子俊在很短時期內,發動軍民修建了東起清水營(今陝西省神木縣東北),西到花馬池(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長約一千七百多里的長城和十一個城堡,以及上百個烽火台的偉大工程。並且在城南側,順著長城的走向開山填谷,修建了東起山西省偏關,西至甘肅省固原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夾道。清水營堡走勢

清水營堡是萬里長城二百關之一,這萬里長城二百關中,有2個清水營堡,都修建於明代。位於陝西省府谷縣的清水營堡,和靈武清水營堡一樣,都是黃土夯築,但是府谷縣的清水營堡多保存較好,而靈武清水營古城,僅存夯土城牆了。 清水營古城位於靈武市區東北方約38公里處的寧東鎮清水營村,城堡北側臨靠明長城,東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長城內側沿線的軍事防禦設施之一,在長城沿線眾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營城是一座較大的屯兵城堡。

明憲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負責陝北邊防的延綏巡撫都御史餘子俊在很短時期內,發動軍民修建了東起清水營(今陝西省神木縣東北),西到花馬池(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長約一千七百多里的長城和十一個城堡,以及上百個烽火台的偉大工程。並且在城南側,順著長城的走向開山填谷,修建了東起山西省偏關,西至甘肅省固原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夾道。

史志記載

(圖)這段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這段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

《嘉靖寧夏新志》記載:“清水營西逾河至寧夏七十里,南至靈州七十里,東至興武營六十里,北臨沙漠。城一里許。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之為二里,駐官軍一百二十名。”,這段記載清楚地記述了清水營古城的方位和城堡規模的大小。嘉靖八年〈1529年〉,巡撫、都御史翟鵬奏請朝廷增官軍五百一十名,置操守官一員、官隊官員五員,守堡官一員。嘉靖十一年〈1532年〉,總制尚書王瓊奏駐靈州參將,增設官員。後又設兵部議事處,總制三邊(延綏甘肅、寧夏)官員在此議事。至此清水營城成為當時河東長城邊事指揮中心。由於它特殊的重要地位,

建制特點

(圖)清水營堡清水營堡

清水營城的建制和修建規模相對較大。原城牆內外兩側均“瓮以磚石”,因而顯得氣勢雄偉壯觀,輝煌一時。直至二十世紀60年代以前清水營城原貌仍保存較為完整,後因人為因素,現磚石皆被拆除,原磚砌城牆已裸露為土築牆體,保存完好,城為方形,邊長300米,城牆底寬14米,頂寬6米,高9米,四角有方形角台,角台實體凸出城牆牆體,比較牆體寬而厚實,角台之上城樓已不復存在,但城樓基礎殘蹤尚存。東城牆有大門,面東而開,城門外套以瓮城,瓮城牆體高大、縱深,其南牆下有門洞面南外開,以古色青磚拱砌。瓮城牆體上尚有城樓建築痕跡,長22米,寬7米。清水營城內已一片廢墟,地面遍布磚瓦、瓷片。但是,四百八十年前的清水營古城,一度曾是明代總制三邊的重要軍事據點。轄領烽堠達十四座:有雙溝墩苦水墩柔遠墩鎮北墩寧靖墩古寺墩靖邊墩斬賊墩木井墩、清字墩、定遠墩、舊定遠墩、廟兒墩、塔兒墩。轄域地界跨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區。至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朝廷對清水營城又加以重修,至城高三丈,厚二丈五尺,頂寬一丈五尺,駐把總

經濟

(圖)清水河景區清水河景區

明代清水營古城,不但是總置三邊官員軍事議事中心,而且逐漸形成一處較大的牲畜交易市場。暗門內外每逢交易日馬嘶驢叫,牛羊成群,此去彼來,這就是有名的清水營馬市場景。清代官府在清水營設立驛道,設快馬十八匹,驛夫十名,以至後來,由於疆域擴大,邊界穩定,清水營城防務作用日減,其輝煌的歷史也逐日衰落。關於明代清水營“馬市”,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各民族的交易所需。明代,周邊各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均有提高,其馬牛駝羊、皮毛等土特產品是明政府和內地人民所必需的,而內地的茶、糧食、紡織品、鐵器等也為各少數民族所必需,雙方都希望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建立密切的商業往來關係。二是明廷實行商屯政策的結果。明政府利用食鹽專賣權,規定商人把糧食運到邊境,交納上倉,就可以換取“鹽引(販鹽許可證)”,是為“開中制度”。開中商人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僱人在邊地屯墾,收穫的糧食就近納倉,換取“鹽引”。永樂時期,邊糧二斗五至一斗五可支鹽一引,“商之利甚厚”,商人皆“戮力墾田,充實邊塞”,商屯開闢出的荒田很多,大大提高了靈州地區的土地利用程度。

明廷順應社會經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為了在政治上籠絡和控制各族人民,所以逐步建立起以茶、馬為主的貿易體系。因清水營是明長城中的一所重要城堡,設有南北通道和暗門(一種供出入的拱券小門),在駐軍控制下關啟。又因其腳下是清水河,河水清徹見底,其水面至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還約寬二十米,河床平坦,水不過膝,是畜群飲水的良好處所。再加上它處於寧鹽(今銀川至陝西定邊)大道的中段,東邊和陝北有駐兵防守的“平安大道”相接,緱墩設定齊全,是明時寧夏境內東西來往的必經之處。所以,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在清水營開設“馬市”。官府和來此商屯的商人及本地居民著意綠化,綠蔭交織,商貿來往頻繁,不少鹽商也持就近納糧入倉換取的鹽引,前來參與交易。清水營也就成為明代中期西北地區最北面十分重要的商貿場所。

清水營開設馬市後,明政府對茶市、馬市的交易控制逐步放鬆了,允許一定數量的犁、缽、鍋等鐵器入市交貿;開市時間也由原來每月一次改為每月數次或連續開市十多天。萬曆元年(1573年)後,還允許民間每月開設一次“月市”,每年開一次“牛羊小市”,清水營更成了寧夏、陝西、甘肅和長城以外蒙古族的商品集散地。朝廷有時也專門撥出銀兩給寧夏,以購買馬匹,其中有許多就是在清水營馬市成交的。隨著茶、馬市向著民族間的自由貿易市場轉變,各民族參與交易的人越來越多,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清水營及靈州地區多種經營的發展。

清水營馬市一直持續至明末。到了清初,由於橫城處於寧鹽大道和黃河水路的交匯處,又有水運之便,所以逐步取代了清水營馬市的商貿活動。

 

位置

清水營堡,明長城榆林鎮關堡。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清水河下游。

歷史

《榆林府志》載:清水營堡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兵備尚書王復奏從府谷堡移出芭州舊城。三年,巡撫盧祥言芭州水泉枯涸,別有地名清水川,正當衝要,頗有水泉,可立城堡。”《延安府志》載:清水營“城在山坡,周三里有八步,高一丈八尺,東、南門二,樓鋪十九座。萬曆三十五年(1607)巡撫塗宗浚增修關城,砌以磚。”清水營附近長城黃土夯築,多保存較好,一般高在2-4米,保存好的地方,尚存5米餘。

清水營至張家窯村間的城牆較好,夯土牆牆體存高多約在六米左右,每隔約一百五十米有一夯土墩台,墩台風蝕較為嚴重。張家窯村至橫山堡,夯土城牆沙化圮坍較重。橫山堡,舊名紅山堡,據《嘉靖寧夏新志》載,此堡為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總制尚書秦竑奏,委都指揮史鏞築,周回一里許,置旗軍二百五十一名,操守官一員,守堡官一員”。7今橫山堡磚石早被拆為民用,夯土城牆尚殘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