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興武營古城位於鹽池縣城西北48公里的高沙窩鎮二步坑村,
坐落在明代兩道長城交會處的低洼地上。據記載原是個廢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築此城,就其舊基,設都指揮守備。城周回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西、南二門及四角皆有樓。據實地考察古城略為矩形,東牆長610米,西牆長580米,南牆寬470米,北牆寬480米。為黃土夯築,基寬12米,殘高9米左右,頂部殘寬3—5米,夯層厚20厘米左右。曾甃有磚石,早年已被拆除。四隅有角台,原有樓,今已毀。牆體築有腰墩,東牆5個,西牆4個,南牆4個,北牆5個。開西、南二門帶瓮城,瓮城40米見方,西瓮門面東,南瓮門面西。瓮城均以疊澀磚拱券門。瓮門頂部原有二層樓建築,南門是關帝廟,西門是財神廟。南門樓和鐵鑄造像毀於1958年。城中間原置鼓樓,現僅存夯築的土台,台基正方形,邊長14米,殘高7米,有磚拱四通門洞,殘高4米左右。南瓮門外百米處有一口古井,俗城龍踏井。興武營是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障,有“靈夏重地,平慶要藩”之稱。
歷史
興武營是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障,有“靈夏重地,平慶要藩”之稱
。由寧夏抵榆林界凡四百里,無高山疊澗可倚,則依花馬池、興武營控制。興武營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屬鐵柱泉古城。鐵柱泉古城位於鹽池縣城西南36公里,今屬馮記溝鄉暴記春村,東至哈巴湖林場8公里,西到王沖莊6公里,北抵錢記灘5公里,距鐵柱泉村西500米,青山馮記溝公路經過此處。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待郎(後為兵部尚書)劉天和奉命治理三邊軍務。他與中丞張文魁“同謀修鐵柱泉城,周回四里許,高四尋有餘,厚亦如之,城以衛泉,隍以衛城,工圖永堅。設操守官領之,置兵一千五百多,馬八十六匹,兼募土人守之”。城建成後,結束了170年來韃靼部落和花馬池民眾為水草爭戰的歷史。今考證城內已不見水泉,當為風沙壓埋,城東有泉,為後人所為。當年“水涌如柱,泉水甘洌,日飲數萬騎弗涸”的局面今已不見,但泉水仍使百畝良田受益,居民飲水也依賴於此。北京大學著名地理學教授侯仁之先生曾到鐵柱泉專程考察。
記載
據《嘉靖寧夏新志》卷三記載:“舊有城,不詳其何代何名,惟
遺廢址一面,俗呼為半個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築此城,就其舊基,設都指揮守備。據考察,古城略為矩形,東牆長610米,西牆長580米,南牆寬470米,北牆寬480米。牆體築有腰墩,東牆5個,西牆4個,南牆4個,北牆5個。南瓮門外百米處有一口古井,俗謂龍踏井。相傳有一騎士經此前去靈州,時遇日將落山,遂向一牧民詢問:“天黑前能否到靈州?”對日:“靈州距此還有百餘里,你除非是神人神馬,不可能到達。”此時馬渴不得飲,於是一聲長嘶,用蹄挖地,頓出一口水井,清泉自溢。牧民抬頭已不見騎士。後來在瓮城門上修建了關帝廟,鑄造關公形象,並取名龍踏井。時遇雨水較多的年份,井水自溢。當地居民每逢年初一大早來此觀井,據說井水溢向何方,何方便會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