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清水河,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腦,從原州區北端七營鎮盤河村出境,主河道在沈家河水庫以上比較順直,沈家河水庫以下蛇曲蜿轉,穿海原、同心、中寧三縣入黃河,屬黃河一級支流,全長320公里,總流域面積14481平方公里,原州區境內長135公里,流域面積4920平方公里。
清水河較大支流有3條,分別為:冬至河、中河、莧麻河。清水河西側支流洪水多、洪量大,主要來自冬至河、中河、莧麻河等支流。東部屬黃土丘陵區,支流多而洪量小,主要有毛家溝、楊達子溝、大紅溝、石景河等。清水河原州區段總的暴雨特點是上游大,下游小,上游即沈家河水庫以上,地形平緩,地勢低洼,河床高,有5條支溝匯聚,且上游多發暴雨,洪災較重,城區段防洪標準低,水患嚴重。列入本次規劃的支流有冬至河、中河、楊達溝及石景河4條分支,而清水河主流不列入本次規劃範圍。
,流經同心縣境內約74公里,同心縣城傍河而建。
主要支流
左岸支流有東至河、中河、莧麻河、西河、金雞兒溝、長沙河6條;右岸有雙井子溝、折死溝2條。
冬至河,發源於硝口溝上游中河鄉大路溝,向北至頭營鎮馬家窪處入清水河,屬清水河一級支流,幹流全長45.1公里,支流比較大的共有5條,分別為:大營河、中水河、曹河、沙河子、上店子河,流域面積500多平方公里,建有冬至河、上店子、海子峽、潘家莊、曹河、蔣口等中小型水庫6座,已有2座中小型水庫實施了除險加固改造,近年來,累計投資達3000多萬元,對疊疊溝林場植被進行恢復,對上、中游進行坡改梯田、退耕還林(草)建設,極大減少了水土流失,但河岸兩邊村莊、集鎮、農田多,遇超標準洪水時,過流不暢,出現岸坡坍塌等現象,蠶食耕地,威脅兩岸民眾。
中河,又稱寺口子河,發源於西吉縣偏城鄉柳溝,海原縣李俊鄉境內,由西向東出寺口子溝從黑城鄧家河匯入清水河,全長85公里,流域面積1190平方公里,原州區境內長22.5公里,流域面積130平方公里,2002年對寺口子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庫容為10515萬立方米,調蓄量大,但寺口子水庫下遊河堤破壞嚴重,亂開亂采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河床、河堤已毀,治理投入小,只能依賴於寺口子水庫調洪。
楊達子溝,位於頭營鎮,是清水河一級支流,發源於頭營鎮楊河村鹼灘上游,東南走向,匯入二營水庫入清水河,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溝道長26.3公里,流域內植被稀少,屬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2007年3月開始對楊達溝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本次加高6.4m,最大壩高48.4m,共投資587.2萬元,楊達子溝上下游危及村莊及耕地。
石景河,流域面積963平方公里,主溝發源於寨科鄉中川村,沿途流經呂套、高台、南坪、石景、雙井子溝在七營鎮盤河村附近與清水河匯流,是清水河一級支流。1987年在上游高台村修建峁頭溝水庫,1992年沖跨,2005年在南坪村修建張槽水庫,2007-2008年在寨科鄉教場、小教等處修建了水保壩系,流域內植被稀少,屬黃土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
莧麻河,位於海原縣東南部,流域面積688.00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9.97%,主要支流有撒台溝和鄭旗河交匯莧麻河水庫後入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該流域是全縣水土資源條件相對較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較早的地區之一, 也是海原縣的糧油產區。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後建成了一批庫井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對解決部分乾旱山區民眾溫飽問題起了決定性作用。有鄭旗、蓋牌、吳灣、鹼溝、南川、 莧麻河共6座水庫。
折死溝,屬清水河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甘肅省環縣毛井鄉劉家廟村,流入同心縣馬高莊鄉境內,在陰窪村與田老莊鄉的黑風溝匯合後,流經預旺鎮、張家塬鄉和王團鎮,最後在王團鎮馮川里村匯入清水河。河流全長102.10km2,流域總面積1 860km2,其中:在同心縣境內流域面積是1 417km2。
金雞兒溝,流經寧夏中衛沙坡頭區,甘肅靖遠縣,寧夏中寧縣、同心縣,河長115公里,流域面積1125平方公里。
水庫
莧麻河水庫,位於黑城鎮西北約5公里的蘭家萬嘴莧麻河下游,中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70萬立方米。水庫於1959年8月建成,1966年、1973年加高3.7米,總庫容5570萬立方米,死庫容400萬立方米,11998年已經淤積庫容45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70萬立方米,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配套乾渠為“五一”渠,全長20公里,原規劃灌溉固原、海原兩縣區川地萬畝,1990年以後每年只灌溉固原黑城鎮耕地0.2萬畝。
沈家河水庫,於1959年10月建成,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庫,壩址位於固原城市以北10km的頭營鎮瀋河村。水庫上游流域面積313km2,流域屬半乾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0mm,水庫以上平均徑流深67mm,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100萬m3,75%年徑流量1176萬m3,由於水庫運行多年,淤積嚴重,被列為除險加固改造工程之列,2005年沈家河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工程全面建成並投入運行,壩高30m,壩頂長1550m,壩頂寬6m,總庫容4640萬m3(其中現狀年淤積庫容2255萬m3),設計淤積庫容823萬m3,興利庫容740萬m3,防洪庫容931萬m3,最大蓄水庫容1562萬m3。
長山頭水庫,位於中寧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長山頭峽谷入口處,是清水河流域七座中型水庫中的最後一座,1959年開工,1960年8月1日竣工,故又稱其為“八一水庫”。長山頭水庫主壩溢流段高23米,長62.5米,寬2.05米。主壩頂面高程1261米,非溢流段頂面高程1265.5米,河底海拔1238米,並建高12米,長585米,寬34.5米的副壩和高1.6米,長25米,寬1米的輸水洞。底面海拔1256米,建9.45米高、10米寬的取水塔和2.5米高、2米寬的泄洪洞。總庫容5700萬立方米,加大庫容1000萬立方米,最大洪水位1264.2米,輸、泄洪量20.4立方米/秒,總投資183.74萬元。主壩建成後,由於水質含鹽量高,不適宜灌溉,水庫改為攔泥庫。長山頭水庫建成以後,泥沙淤積嚴重,1965年,溢流壩加高1.5米。1972年又加高2.7米,同時培厚背水面1.6米。1980年,為配合固海揚黃過壩渡槽工程,加高了0.9米。至1985年,溢流壩已加高到31.6米,滯洪總庫容達到305億立方米。
灌溉
沈家河水庫灌區分布在固原城北部頭營鎮境內,清水河兩岸的河谷平原地帶,地理位置為東徑106°15′~106°17′,北緯36°04′~36°08′。該灌區地勢較平坦,土地資源豐富,土層深厚且肥力強,適宜發展灌溉農業,是原州區主要的糧油生產及蔬菜供應基地。沈家河水庫灌區始建於1960年,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由於灌區配套不完善,歷年最大灌溉面積約3.3萬畝。灌區涉及頭營鎮7個行政村44自然村的農田灌溉,受益人口1.73萬人。沈家河水庫是清水河上游的一座中型水庫,壩址位於固原城市以北10km的頭營鎮瀋河村,2005年沈家河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工程建成後,水庫總庫容4640萬m3,根據水庫近年來水文系列(屬於偏枯年)實際年來水量,測算水庫75%保證率年來水量665.62萬m3,除去蒸發滲漏損失後用於灌溉的水量532.5萬m3。現狀灌區有總乾渠、東西兩條幹渠,長分別為0.226km,14.274km和9.68km,1條西高支渠長4 km,81條斗渠及3條農渠,總長77.90km,乾渠全部襯砌,襯砌支斗渠共31條,長27.06km,斗渠間距大,200-800m,整個灌區渠道襯砌長50.56km,渠道總長106.08km,防滲襯砌率為47.66%,渠系建築物完好率約30%,渠系水利用率約53%,灌溉水利用率約45%。灌區現有灌溉機井83眼,除二營設施農業配套3眼機井外,其餘機井幾乎全部為土渠輸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現狀灌區基本井渠結合灌溉,目前實灌面積約1.5萬畝,還有約1.8萬畝可灌溉面積無法灌溉,灌區效益低下,極大制約著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灌區工程現狀:沈家河水庫灌區由東西兩條幹渠控制灌溉,在西乾渠設有西高支渠1條,共有斗渠83條,農渠3條。灌區總乾渠(接水庫輸水洞)渠道比降1/1200,長 <br/> 0.226km,水庫除險加固前由於兼顧泄洪任務,設計最大泄洪流量40m3/s。總乾渠泄洪節制閘後接東乾渠,梯形斷面,東乾渠總長14.5km,渠道比降1/800,原設計流量3m3/s,由於屬傍山渠道,按最大洪水入渠流量設計斷面,東乾渠全部襯砌,除2004年配套的最末端1.32km渠道完好,其餘13.18km中80%渠道老化,部分坍塌損壞,造成渠道淤積,雜草叢生。東乾渠共設有斗渠46條,總長44.89km,其中已襯砌19.21km,嚴重損壞長度2.8km,其餘均為土渠,渠道比降1/400~1/500,流量0.3m3/s,襯砌斗渠橫斷面大部分為梯形;西乾渠從河道所建攔河壩取水(灌溉期從總乾渠泄水閘分水灌溉),長9.68km,梯形斷面,渠道比降1/800,原設計流量1.5m3/s,全部襯砌,除2005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配套的馬園設施農業區北部0.68km乾渠相對較好,其餘的渠道老化損害嚴重,西乾渠設斗渠32條,渠道比降1/400~1/800,流量0.3m3/s,西乾渠設西高支渠1條,渠道比降1/800,流量0.5m3/s,長4km,其中襯砌1km,襯砌渠道老化損害嚴重,基本報廢,其餘均為土渠,土渠中一部分淤積嚴重,雜草叢生,一部分被沖為深溝,坡面坍塌不整。西高支渠設斗渠6條,其中2條被馬園設施農業占用。西乾渠共設斗渠38條(包括西高支渠6條),總長32.57km,其中已襯砌6.85km,嚴重損壞長度3.38km。整個渠系現狀建築物894座,建築物完好率30%左右。
灌區運行近50年,期間經過3次維修配套,1989年配套東乾渠17條斗渠,長16.85km,2004年二營村節水改造工程維修二營村內乾渠1.32km,維修東乾渠末端3條斗渠1.7km,2005年頭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配套西乾渠末端乾渠0.68km,配套斗渠5條,長5.2km,其中2條斗渠和1條分斗渠被二營設施農業區占用報廢,其餘2條渠道完好,2008年庫區移民項目馬園村配套斗渠8條(東乾1-7斗渠及1條分斗渠),共9.74km,配套大小建築物391座。由於資金有限,維修只限於部分嚴重損壞渠道及局部小範圍修繕,現狀乾渠除近幾年維修的1.32km東乾渠及 <br/> 0.68km西乾渠共2km渠道完好,其餘渠道幾乎全部老化,部分坍塌損壞,1條西高支渠總長4km,大部分為土渠,襯砌渠道損壞嚴重,基本報廢。現狀灌區有東西兩條幹渠,長分別為14.5km和9.68km,1條西高支渠長4km,81條斗渠(東乾渠46條、西乾渠30條,不包括2條被二營設施農業占用報廢斗渠,西高支渠斗渠5條)及3條農渠(屬西乾十九斗渠)總長82.99km,乾渠全部襯砌,襯砌支斗渠共31條,27.06km,整個灌區渠道襯砌長50.56km,渠道總長107.17km,防滲襯砌率為47.66%,渠系建築物完好率約30%,渠系水利用率約53%,灌溉水利用率約45%。現狀庫灌區整體防滲襯砌率低,不到50%,灌溉水利用率不到45%。 <br/> 灌區現有機井80眼,單井出水量大部分為50m3/h,有4眼機井出水量為30m3/h,4眼機井出水量為80m3/h,其餘72眼機井出水量均為50m3/h。現狀機井全部為土渠輸水,自流灌溉,灌溉水利用率低,不到60%。 <br/> 現狀灌區基本井渠結合灌溉,灌區原設計灌溉面積4萬畝,歷年最大灌溉面積3.3萬畝,目前實灌面積約1.5萬畝,還有約1.8萬畝可灌溉面積無法灌溉,灌區效益低下。
流域概況
清水河下游的中寧縣,漢為眴卷縣。東漢始為羌、匈奴、羯、氐等族統治。西魏後,曾設鳴沙、豐安、奉安、安樂州、東皋蘭羈縻州、威州等州縣。鳴沙之稱或為縣,或為州一直存在到清初。中間有西夏、元統治。明封朱旃為慶王,鳴沙歸王府衛隊中護衛屯守。建文元年(1399)設寧夏中衛。清置渠寧巡檢司,民國析中衛縣東部劃出勝金關、山河橋以東地區置中寧縣,駐安寧堡,取中衛、安寧兩地之首字命名。 是世界枸杞的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著名的中國枸杞之鄉和中國枸杞文化之鄉。常住人口34.85萬人(其中回族占26.34%)。201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2.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7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0元。
地理位置
黃河上游支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開城鄉境內的黑刺溝腦,向北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等縣,在中衛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03公里。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在固原地區境內流程180公里(直線), 流域面積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65億立方米。近些年來,由於污染和乾旱等原因,清水河已經開始變成一條臭水河,受整個氣候的影響,流量不斷減小。表現出乾旱半乾旱河流的特點。
引申
歷史上,清水河兩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匯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絲綢之路固原境內的一部分,也是蕭關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古城遺址,是歷代戰爭留在清水河兩岸的縮影。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里將清水河的走向、匯入的小支流、流經的地方等寫得非常清楚。
相傳,西周時期,褒姒出生時被遺棄於清水河,被人救起。後成為周幽王寵妃,直至王后,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