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建海軍軍服

清末重建海軍軍服,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軍在威海劉公島全軍覆沒,中國近代發展西式海軍的努力遭到了空前打擊,一度跌入深淵。甲午戰爭後,當時中國北方沿海的威海、旅順等重要軍港都被日本侵占,事實上不再具備在北方布置海防的條件,而且中日馬關條約勒索的2億多兩白銀賠款,使得清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無從撥出大筆資金來重建海軍。直到俄、德、法三國出面干涉還遼,清政府以增加向日本賠款3000萬兩白銀作為代價贖回遼東半島,隨著鎖鑰渤海灣的重要軍港旅順的收回,中國在北洋重新布置海防才具有了可能性。

事件

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軍在威海劉公島全軍覆沒,中國近代發展西式海軍的努力遭到了空前打擊,一度跌入深淵。甲午戰爭後,當時中國北方沿海的威海、旅順等重要軍港都被日本侵占,事實上不再具備在北方布置海防的條件,而且中日馬關條約勒索的2億多兩白銀賠款,使得清政府的財政瀕臨破產,無從撥出大筆資金來重建海軍。直到俄、德、法三國出面干涉還遼,清政府以增加向日本賠款3000萬兩白銀作為代價贖回遼東半島,隨著鎖鑰渤海灣的重要軍港旅順的收回,中國在北洋重新布置海防才具有了可能性。
甲午以後相繼出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等職的王文韶、袁世凱作為北洋海防建設的具體執行者,以新建北洋水師的名義,一方面啟用大批甲午後被革職罷黜的前北洋海軍官兵作為重建海軍的骨幹,其中任命原“靖遠”艦管帶葉祖珪為新建北洋水師的統領,原“康濟”艦管帶薩鎮冰為幫統。另一方面,甲午期間中國緊急外購的“飛霆”、“飛鷹”2艘驅逐艦在戰爭結束後相繼回國,加入了新建北洋水師,同時南洋水師的部分軍艦被調北上布防,中國海軍的龍旗重新在北洋沿海飄揚,中國的近代化海防建設逐漸又有了幾分振作的氣象。

經過

在這一階段時間裡,作為當時中國海上力量代表的新建北洋水師的軍服大致仍保留了原北洋海軍的傳統,只是在某些細微的地方開始有了變化
海軍的軍官著裝規範與原北洋海軍的基本一致,仍然是頭戴便帽,身著海軍藍顏色的軍服,袖口依然有金光燦燦的龍紋標識,但是這一階段袖口的軍銜標識系統已經進一步向西式方向過渡,袖口的龍紋實際成了一種裝飾,更主要的軍銜識別符號是龍紋下面的金線袖飾,經過對流傳的照片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判斷出這種軍銜符號的一些規則:如統領為一寬道金線,管帶為四中道等,低階的軍官則是窄道。軍服的裁剪和一些服裝附屬檔案上也出現了明顯西化的特徵,軍服的裁剪式樣更加西洋化,穿著後顯得合體精神,軍服上原先採用的傳統中式一字盤扣被改成了西式的銅製紐扣。另外在夏季的著裝上,新建北洋水師的軍官夏季制服不再使用海軍藍色,而改作了與西方海軍更為接近的全白制服,上衣與軍褲均採用白色,足穿白色的西式皮鞋,頭戴海軍草帽,但是和西方略有區別的是,夏季全白制服上採用了金線袖飾作為軍銜識別符號。新建北洋水師的水兵著裝規範變化相對較少,除了和軍官制服一樣將軍服上的一字盤扣改成了西式銅紐扣外,其他諸如軍服樣式、軍銜符號等依舊保留著原先北洋海軍時期的樣式。19世紀與20世紀交替的幾年,對中國而言充滿了變化,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無一不對近代中國的命運起著重要影響,在這種大局勢背景下,由甲午之後重新創設的中國近代海軍也經歷著一系列變化。由英德兩國定購的“海天”、“海圻”等5艘海字號巡洋艦陸續回國,使得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在甲午之後又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而庚子事變中新北洋水師面對強敵選擇的保存實力的避讓態度,又使得海軍引起了舉國非議。1905年曾經是李鴻章部下的兩江總督周馥與直隸總督袁世凱會商,南北洋水師合而為一,建立起了統一的國家海軍。由甲午戰爭之後出現的這種新的海軍著裝方法,也由此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的著裝規範,直到清末預備立憲開始後,隨著全新的海軍著裝制度的出現才被取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