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類別:宮廷科技儀器
製作:清宮造辦處
高度:高5cm
長度:邊長25cm
厚度:厚7cm
原屬:清宮舊藏
現藏:故宮博物院
介紹
合璧儀由6件不同的儀器組成,分別嵌在銀鍍金方盤上,再由合頁將方盤依次連線,合為方盒式。最上面的為“三辰公晷儀”,將其打開後,立面為“時刻度分盤”,平面為“羅盤儀”;將“羅盤儀”掀起,又見兩儀器,立面為“地平儀”,平面為“星盤”;“星盤”的下面為“象限儀”。上述六件不同功能的儀器,經巧妙設計融為一體。“三辰公晷儀”是通過測日月星而求得時刻的儀器。儀器分兩重盤:底重盤為固定不動的銀盤,上刻十二時辰,分初、正。上重盤為銀鍍金盤,可旋轉。沿盤最外邊周圈鐫刻二十四節氣。內圈刻十二時辰,分初、正。次內圈鐫刻三十日。次內圈豎向鐫刻恆星名稱,如壁宿第一、參宿第七等。再次內盤刻星等符號。盤中心設游標。
“時刻度分盤”為已換算好的時刻度數表,盤面分兩重盤:下重盤為固定不動的銀盤,鐫刻時刻、度數。上重盤可旋轉,在時刻、度數的位置上鐫刻“日出入地平”、“表影余日”、“黃昏時刻”、“日行宮讀”、“日距度”等字,緊鄰字下為銀鍍金盤出鏤空長方格,可看底盤的各種數字。“羅盤儀”是用於測定方向的儀器。儀面圓盤的外周圈刻四象限,內圈刻方位名稱,中心玻璃盤內為指南針,玻璃框邊緣附可旋轉的指針。
“地平儀”用於測方位角。圓形儀面上刻四象限,方形儀面上各直邊從中心0°起,分別刻“一十”、“二十”、“三十”度。儀面中心設窺器,沿窺器兩邊刻“一十”、“二十”、“三十”等數字。“星盤”用於求時刻、求某時某星上中天、日出日落時刻等。下重盤為固定不動的銀盤,即北恆星盤,上鐫經緯線,中心為北極,沿盤邊周圈鐫刻十二時辰。上重盤為可旋轉的銀鍍金鏤空盤,小圓圈為黃道,其上鐫刻十二宮。此星盤的黃道十二宮名稱是用中國十二時名稱對應西方黃道十二宮而鐫刻的。鏤空盤上刻星宿名及度分,中心安游標。“象限儀”沿正方形盤面刻四象限,其中兩條直邊斜線刻畫度分,在弧形的儀面上鐫刻象限90°,游標上也刻90°。各種儀器的空白部位飾蔓草紋,時刻度分盤上蔓草紋方框內鐫“此儀器宜北極出地高四十度”,簡平儀底盤上鐫“此簡平儀依北極出地高四十度”。合璧儀內附算籌、測度線、鉛筆、黑板、象牙紙、星宿度說明冊等物。時刻度分盤上鐫刻:“大清康熙癸酉歲清和月御製”銘文。
此件簡平地平合璧儀的製作並非出自偶然。自康熙八年(1669年)發生震驚朝野的曆法之爭後,康熙皇帝決心學西算。先是聘任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師,教授法國數學家帕爾迪著的《幾何原理》,後聘法國傳教士白晉、張誠教授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其中結合天文儀器穿插講一些測量知識。康熙皇帝邊學西算理論,邊在野外親自操作儀器進行實測的學習,對此白晉曾在《康熙帝傳》一書中評價道:“他把在幾何學中學到的最有趣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以及使用一些天文儀器,看作為一種樂趣。” 根據這一歷史背景及儀器製作的時間、儀器的體積及配置的小什物等推斷,這件套式儀器正是康熙本人為配合學習西方天文、數學、測量等知識,在京師(北京地區)短距離實測所用的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