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

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

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色彩絢麗,紅艷鮮明,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感光澤。

基本信息

釋義

撇口、短頸、溜肩、筒式腹、砍底,釉面流淌自然,釉色瑩潤,色彩絢麗,紅艷鮮明,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感光澤。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特徵明顯極致,內外開片疏密有序,胎質細膩,修足較精細,線條優美,窯變明顯,燒造十分成功。古樸厚重、典雅端莊,簡潔大方、線條流暢,體現著王公貴族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練達的民族含蓄之美,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為乾嘉時期達官顯貴家族珍藏典型的罕見燈籠瓶式精品。置之庭室,富麗堂皇,滿屋生輝;陳之几案,賞心悅目,雅致韻人。本品胎質,陶冶清純,堅實細膩,扣之其聲如罄,清脆悅耳。本品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

鈞紅釉燈籠瓶鈞紅釉燈籠瓶

鈞紅釉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美譽。她憑藉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享譽華夏。

鈞紅釉

鈞紅釉。瓷器釉色名。宋鈞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釉。釉層肥厚,紅而且濃,滋潤均勻,華而不俗,釉層中有細小的龜裂紋理。此釉在高溫焙燒的過程中雖會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脫口。色調紅里泛紫,又稱“玫瑰紫釉”、“海棠紅釉”。據文獻記載,早在宋代,我國就已燒制出鈞紅釉瓷器,因它最初為河南禹州鈞窯所燒制,故稱“鈞紅”。鈞紅釉瓷器屬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個銅紅釉品種,它的誕生,結束了當時青瓷獨占鰲頭的局面,這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不能不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可是,自元代後,禹縣鈞窯、日漸衰落,至明初已不能燒鈞紅釉瓷器了。

鈞紅釉燈籠瓶鈞紅釉燈籠瓶

窯變紅釉是清雍正時期模仿宋鈞窯玫瑰紫彩釉斑繁衍出的新品種。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於窯中含有多種成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釉面呈現出各種金屬氧化物的呈色。然而窯變主要是氧化銅的呈色,出窯後釉面色彩斑斕,呈現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效果本出自偶然,由於呈色特別,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經窯中焙燒變化而得,因此自古稱之為“窯變”。清代以前景德鎮所見到的窯變紅釉瓷都為偶然出現的,偶爾燒制出的窯變紅釉也未成為一個固定品種流傳下來,這與當時人們認為窯變紅釉瓷是“怪胎”,出現窯變即預示不祥多將其搗毀有關。

本件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胎骨基本上沿襲了雍正時的特徵。後期,胎質的堅硬、精細和潔白程度比雍正時略顯遜色,胎壁也稍厚一些,胎質有很多都可與官窯相媲美。

特色圖案

“白胎燒就彩虹來,無色成窯畫作開”,古人之詩讚出圖案之美。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釉面,在高溫燒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變,形成千姿百態的圖形,如同國畫藝術中的大寫意,形神兼備,似真似幻,意境無窮。

釉色

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釉色窯變,千變萬化。最為人稱道的有:硃砂紅、雞血紅、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綠、寶石藍、禮花彩等,可謂萬紫千紅。有時多種顏色集於一身,“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有時還會出現珍珠點。有“畫家筆拙,丹青難繪”之說。而且“窯變無雙,鈞瓷無對”,絕對不會有兩件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釉色完全相同的作品。窯變如畫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讚美。如“畫家嫌筆拙丹青難繪,詩人怨詞窮錦句失色”、“晚靄微茫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呈嵐”。

紋理

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燒造,工藝獨特,在色彩斑斕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態的紋路清中期鈞紅釉燈籠瓶釉,典型的如:冰片紋,看似錘擊,撫之無痕;蚯蚓紋,龍走蛇行;魚子紋,繁星點點。此外還有兔絲紋、蟹爪痕、雨絲紋等。特別具有審美價值的是冰裂紋,俗稱“開片”。

縱橫交錯,如網狀分布,以大器開小片,小器開大片為佳。由於這種紋路是胎質和釉面的冷熱收縮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紋是燒制完成以後開裂造成的,不是在燒制中產生的隱於釉面之中,因此在開片形成的過程中,會產生裂開的聲音,一邊欣賞著“創過冰河玉凝透,碧瑩淺底網捕魚”的奇妙現象,一邊聽著輕靈而噼啪悅耳的開片之聲,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審美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