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暗黑蛋巢

深暗黑蛋巢

深暗黑蛋巢是一種真菌,擔子果倒圓錐形,外側污棕黃色、褐色、污褐色,主要分布在中國。

基本信息

丁名Cyathuspullus
文名深暗黑蛋巢
定名人F.L.TaietC.S.Hung
參考文獻Sci.Rep.Nat.TsingHuaUniv.3(2):38,1948;Tai,SyllogeFungorumSinicorump.444,1979
採集地中國

形態描述

擔子果倒圓錐形,高(5-)7~11(-14)mm,口部寬(4-)6~10(-13)mm,基部狹縮,
真菌真菌
具較小的菌絲墊(直徑為1~2mm);包被外側污棕黃色、褐色、污褐色,被有稀疏的黃棕色或沙土色的細絨毛,有些標本有結成小瘤狀的簇毛,具明顯的縱條紋,1~2條/mm,長度占包被高度的1/3~1/2,內側菸灰色、暗灰色、淺褐色、褐色,略有光澤,條紋明顯,長度幾乎達到基部,口緣具流蘇或平整(圖63-1)。小包扁,寬橢圓形、圓形,暗煙色至污褐色,1.5~3.0×1.4~2.5(-2.8)mm,具黑色皮層,厚15~26μm,其外被有一層淺黃、淡黃褐色的膜,厚15~25μm,由無色、較細的菌絲組成。擔孢子卵形,一端多具小尖,廣橢圓形,少數近球形,大小為(5.5-)7.0~11.0(-12.5)×(5.5-)6.0~8.0(-11.0)μm,壁薄,僅1μm左右(圖63-2),個別大的孢子可達14.5μm。

討 論

深暗黑蛋巢為戴芳瀾、洪章幸1948年發表的新種,在其原白中指出:“包被高8~10mm,口寬7mm,外側被有絨毛,上部色漸淺,表面有較密的縱條紋;內側茶褐色,略具光澤,邊緣具流蘇,漸張開。小包暗黃灰色,圓,直徑為2~2.5mm。擔孢子卵形或近球形,無色,壁平滑,一端漸尖或兩端鈍圓,8.6~11.0×6.4~7.9μm,壁厚1μm”。他們認為該種與胡克黑蛋巢CyathushookeriBerk.相似,但包被較暗,外側毛少,內側具條紋,邊緣具流蘇,擔孢子較狹,壁薄。作者研究過模式標本(HMAS01510,採集號為Tai5510),基本特徵與原白描述相符:包被高9~11mm,口寬8~10mm,內外側具明顯條紋,尤其內側條紋長,幾乎達包被底部,小包大小為2.0×1.5~2.0mm,皮層、外膜各一層,擔孢子卵形且一端多具小尖,或廣橢圓形、近球形,大小為8.0~11.0(-12.5)×6.5~8.0μm。該種因包被內外側條紋明顯,小包具膜,屬於第Ⅶ組(Thestriatusgroup),除雲南為模式產地外,貴州、陝西、寧夏也有分布。Brodie(1975)曾指出,他未能見到這個采自雲南的種,描述中又未提及小包的膜和皮層,難以明確對它的印象,但從內外側有明顯條紋這一特徵看,可放入第Ⅶ組(Thestriatusgroup)中,而不應與C.hookeri相近。關於包被條紋是否明顯,確實是Brodie分組、分種的重要依據之一,但在實際鑑定中,對條紋明顯與否的判斷,往往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而且在無明顯條紋的第Ⅰ組即Theollagroup中,壺黑蛋巢Cyathusolla(Batsch)Pers.的2個變型C.ollaf.anglicus和C.ollaf.brodiensis與原變型C.ollaf.olla的主要區別都是包被有明顯縱條紋;與C.pullus相比較,它們的擔孢子都呈卵形、廣橢圓形,只稍長,一般為10.0~13.5(-15.0)×7.0~9.0(-10.5)μm,而C.pullus也有少數大子,長度達14.5μm,加之C.ollaf.brodiensis的包被並不特別大,內側顏色也較暗,因此,鑑定時的確容易相混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