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深圳每個區都有客家人的分布,本土客家人集中分布在深圳的中部、東部和北部等占深圳70%左右的地區。如鹽田區、龍崗區、龍華區、坪山區、大鵬新區 等區的絕大部分以及羅湖區部分區域和寶安區的石岩,南山區的西麗、蛇口、沙河、白芒、福田區的梅林等
定義
何為深圳客家人呢?為什麼深圳西部的後來移民基圍人 不是客家人?
客家人其實是一個族群的稱呼,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地遷徙,幾乎所有的中國族群都是經歷過歷代遷徙而發展至今的,廣東、福建、台灣的幾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遷徙歷史中,已經和其他遷徙族群一樣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深圳的基圍人也是屬於移民人群,但是他們就不叫客家人,即使基圍人移民到深圳時間比客家人晚幾百年。
起源與文化
起源
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氐、羯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攻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漢水入長江向東遷往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南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梅州的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定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 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轉戰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次南遷,延續到唐以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公元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北宋都城開封被金兵攻占。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金人入主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在後來,蒙古滅金,入主中原。由於蒙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參軍,“男執乾,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占據遼東的滿清政權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帶領下,突然入關,長驅直入,占領了黃河上下、長江南北。但是,在東南沿海地區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鄭成功等拒絕清朝的勸降,率領水軍,發揮海戰優勢,多次對清朝發動進攻。清政府認為,鄭成功的水師得力於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濟,因此,於1655年下令“禁海”,1600年,又強迫沿海居民“遷界”。
禁海遷界的主張,電視劇《康熙王朝》描寫成福建總督姚啟聖提出,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它是由鄭成功的降將黃梧提出的。黃梧是福建平和人,替鄭成功鎮守海澄,1656年投降滿清。當時,黃梧向朝廷提出《剿滅鄭逆五策》,其中一條是“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布置防守,不攻自滅也。”另一條是,“將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豎樁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如此半載,海賊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賊眾許多,糧草不繼,自然瓦解,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禁海遷界令下達以後,清朝委派四員滿大臣到江、浙、閩、粵四省監督執行,由於在執行過程中,掌握尺度有差異,大抵江浙稍為寬鬆,福建較嚴,廣東最嚴。最初以距海20里為界;又認為太近,再向內縮20里;仍認為太近,又內遷10里。“凡三遷而界始定。”
遷界時,官府動用軍隊,強行毀壞田舍、村鎮、城廓,居民限期搬出,違者以軍法論處。挖界溝,築界牆,設煙墩,嚴禁任何人進入界內,越界者死。沿海地帶人民被強行趕出家園,一遷再遷,數十萬民眾離鄉背井,流離失所。
禁海遷界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打擊了台灣鄭成功勢力,另一方面,也給清朝沿海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沿海農業生產、漁鹽採集、對外貿易都遭到巨大的破壞。遷界前,新安縣(包括香港)人口6851人,鹽丁3818人,國家徵收賦稅糧食11652石;遷界後,新安縣人口2172人,鹽丁127人,國家徵收賦稅糧食2837石。1667年,國家將新安縣併入東莞縣。
1668年,廣東巡撫王來任視察沿海地區,看到流民顛沛流離,幾次想向中央報告 ,要求撤消“遷界令”,直到去世前才寫成《展界復鄉疏》。康熙皇帝看到報告後,即派人赴廣東調查巡視,準備開界。當時,兩廣總督周有德得知朝廷意圖,立刻巡行界外,所過地方宣布開界。免除賦稅,官給耕牛,受到沿途百姓的熱烈擁護。1669年,重新設立新安縣。
新安縣是最早復界的縣份,但是,展界之後,回到原籍的居民非常少,1671年,從東莞、歸善等地遷回新安縣的原住民為3149人。雍正五年(1727年),廣東省出台地方性優惠政策,明確移民墾荒邊界,減輕移民負擔,資助移民生產,對於招墾得力的官員,給予升職獎賞,鼓勵居民大量遷往展界區。
從這時起,大批的客家人從惠州、河源、興梅地區紛紛遷來深圳鹽田、大鵬、葵涌、龍崗、坪地、坪山、坑梓、橫崗、龍華、觀瀾、西麗、石岩、布吉,布心、草埔、蓮塘 ,開始了深圳客家人的創業史。大萬村的曾姓也就是在清康熙年間從五華遷來坪山的。
深圳方言分布
(包含寶安、南山的新移民基圍人語言)
客家話占56%,粵語占35%(當年寶安縣政府還把新移民深圳的基圍人的母語基圍話也統計進了粵語,還有一些地方土語也被統計進粵語),大鵬軍語占9% (大鵬半島上主要語言為大鵬客家話,寶安縣政府把大鵬當地的客家話也統計進大鵬軍語中,實際當年寶安縣客家話人口占原居民總人口六成以上)。
●龍崗—坪山客家話:主要分布在現龍崗區和坪山區的布吉、南灣、坂田、橫崗、龍崗、龍城、坪山、坪地、坑梓、龍田、馬巒、南澳、葵涌等地。龍崗客家話北面和東莞客語,東面和坪山、惠州客語連成一片。 。
●龍華客家話:
跟龍崗客家話在語氣語調上有差別,但是大致一樣,可以流暢溝通,主要分布在今龍華區全境的龍華、民治、大浪、觀瀾以及今福田區上梅林、下梅林等地區。
●羅湖—鹽田客家話:
是原特區內鹽田大部分區域和羅湖部分區域居民的日常交流用語,主要分布在現羅湖區的布心、草埔、泥崗、羅芳、蓮塘、大望、梧桐山、西嶺下、水庫新村和鹽田區的沙頭角、鹽田、中英街、梅沙等地。此片區的客家話南面與香港北部新界的客語相通。
●大鵬客家話:大鵬半島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是大鵬客家話,其次是大鵬軍話,大鵬客家話屬於龍崗客語的分支,跟鹽田、羅湖客語、香港新界客語有辭彙上的差別,主要分布在葵涌、南澳、大鵬等地。
●西部客家話:主要分布在寶安區的石岩大部分、西鄉部分地區以及南山區的蛇口、西麗、桃源、沙河、大沖等地,光明新區亦有白花社區和紅星社區等純客家話社區。
注(深圳羅湖、福田、南山三區的客家話分布如下:從東部長嶺村開始,連線蓮塘,西嶺下,羅芳,梧桐山大部分村,大望,水庫新村,布心,草埔,泥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蛇口,西麗大部份村,直到西部的同樂村形成一條帶狀分布)
●大鵬軍語:屬於古代北方駐軍語言,其地域分布範圍主要在深圳最東緣的大鵬半島,包括大鵬和南澳兩鎮。
●圍頭話:圍頭話被當地人稱為“當地土話”,圍頭話居民大部分原籍江西,部分祖籍安徽、河南等地,屬於歷代中原居民南遷至深圳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方言,主要通行於現深圳市福田區和羅湖區部分地區。
●基圍話,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從廣州、東莞、番禺、南海等地移民過來的基圍人所使用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山的大新、白石洲及寶安區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等地,使用人口1.6萬。
●粘米話,是一種客語和閩語的混合方言,主要分布在深圳東北面的坪地、坑梓部分地區,使用人口數百人,屬瀕危語種。
●寶安粵語: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一帶及南部部分村落。其地域範圍包括原特區外寶安區的西鄉、福永、沙井、公明、松崗五個鎮和光明街道以及羅湖、福田部分區域,代表語言是沙井話和公明話。
●南頭話:其使用人口在南頭地區大概只有5000人左右。南頭話的代表點是原南頭城內原居民所講的話—“南頭九街話”。“南頭九街話”的使用區域是以南頭城為中心延至周邊的一甲、關口、田夏、衝下、龍屋、陳村、北頭等自然村莊一帶。
●疍家話,屬於深圳的船民土語,主要分布在南山的的蛇口、大新和寶安西鄉、沙井等地,另外,羅湖、福田、鹽田都有零散分布。這些方言使用者主要是來自福建海上漁民的後代,現會使用人口極少。
民居和博物館
深圳客家圍屋
深圳現今保存下來最多的客家民居建築集中在龍崗、龍華、坪山等地。
深圳客家圍應與福建的土樓、梅州、惠州和贛南的圍屋捆綁後以“南中國客家圍”申請“世遺”
“客家民居是深圳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物質遺產,可以和開平碉樓相媲美!”
背景:
鶴湖新居位於深圳市原龍崗街道羅瑞合村,距市區約30公里,它是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是客家民俗博物館。該館成立於1996年,1997年9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內設機構有辦公室、展覽部、以客家圍屋為依託建立的博物館。博物館以客家民居的布局、結構和建築風格為博物館的重要展示內容,共有179個居住單元,每單間數間屋構成,共有房屋數百間。
館內收藏各類客家民文物328件,種類有家具、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字畫及族譜等。陳列有《客家生活起居陳列》、《客家勞動工具展》、《客家民俗風情展》等。
鶴湖新居,是為羅氏所建,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共歷三代、數十年建成。占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南北寬166米,東西長109米,因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諸多專家譽為客家居民建築藝術的結晶。在客家建築文化中的地位如同徽派建築的西遞、宏村。
在圍牆內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築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形成,外圍平面前寬後窄,呈銀錠狀;內圍有高牆與外圍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廳、堂、房、井、廊、院布局錯落有致,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館
客家民俗博物館,是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位於龍崗鎮羅瑞合村。緊鄰惠深公路,距深圳市區28公里。鶴湖新居為羅氏所建,成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歷三代、數十年建成。
占地面積24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南北寬166米,東西長109米,共有179個居住單元房,每單元數間屋構成,共有房屋數百間。圍牆內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築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成,外圍平面前寬後窄,呈銀錠狀。內圍有高牆與外圍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廳、堂、房、井、廊、院布局錯落有致,天街複雜,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觀瀾版畫村
深圳觀瀾版畫村,是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位於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者、著名版畫家、美術理論家陳煙橋的故鄉—深圳市龍華區觀瀾街道牛湖社區。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
觀瀾版畫村總規劃面積達140萬平方米,其中中心區面積31.6萬平方米。版畫村和客家古村落融合,將客家文化主題目融合到現代景觀元素中。建立相對完善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是一個配套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具有良好社會、經濟效益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它把現代版畫工坊與客家古村落結合起來,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也給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甘坑客家小鎮
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甘坑的保護開發方向是打造深圳版的麗江。
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發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
深圳坪山客家村
深圳坪山客家村位於坪山鎮坪山墟西南的客家村。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規模宏大,占地1.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南有大門樓,均有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
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四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坪山客家村是深圳典型的客家轉龍屋,有濃厚的民俗特點,對了解客家民俗及其源流和民族遷徒史有重大價值。
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簡介
深圳建立了兩個比較大的客家社會團體,一個是廣東客家商會,總部設在深圳,是目前廣東最大的客家人商會社會組織,一個是深圳客家社區,由深圳打工的客家人發起,到遍布廣東每個城市。
除了主要這兩個,深圳還有很多其他鄉情平台,深圳客家鄉會,深圳客家聯誼會,深圳梅縣商會,深圳客家足球網,深圳客家網,深圳客家論壇,客家人騎行在深圳等等。給在深圳的客家人提供了很好的鄉情互動的平台。
廣東客家商會
廣東省客家商會是由來自廣州、深圳、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東莞、清遠等南粵8市和福建、客家商會台灣等地客屬企業家自願組成的聯合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第一個由“無地域”概念的民系群體構成的商會組織。
深圳客家社區
深圳客家社區是由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汕頭,汕尾,韶關,陽江,江門,中山,佛山,茂名,梅州,河源,惠州,等廣東21市和其他省份的客家人自願發起的集體模式,非盈利性客家人社區網,凝聚團結友愛,互助的社區,集戶外鄉情活動、職業交流,商業合作,在異地的我們並不孤單,也是中國目前遍布最廣的客家人鄉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