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防洪

淮河流域面積27萬km2,跨豫皖蘇魯四省,地處黃河長江之間。防洪重點是淮河以北、里下河和沂沭泗河中下游等平原地區,各保護區農田都在一二千萬畝以上。淮河洪水由暴雨形成,出現在6~9月。淮河原在江蘇省漣水縣雲梯關獨流入黃海。1194年(有的學者認為是1128年)黃河奪淮後,黃河水沙泛濫遊蕩於淮河和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區六百多年,使淮河乾支流河道淤積,入海出路堵塞,乾支流排水泄洪能力大大減小。廢黃河故道把淮河流域分隔成兩個水系。淮河被迫改道入長江,支流沂沭泗河另找入海出路。這是流域內水害頻繁的歷史根源。1855年黃河北徙以來的130年間,發生較大洪水20次,其中以1866、1931和1954年洪水為最大。1931年洪水淹地7700萬畝,死亡7.5萬人。災區遍及河南、皖北、蘇北廣大地區。蘇北里下河地區10個縣全部被淹。1954年淮河大水,洪峰流量12700m3/s,幹流左堤在五河縣毛灘決口,經全力搶護雖保住了裏運河東堤使里下河地區3000萬畝田地免受洪災,但受災農田仍達7700萬畝,受災人口近2000萬人,死亡7.5萬人。

淮河防洪

正文

1949年後淮河防洪列為治淮首要任務,執行蓄泄兼籌方針,在上游開展水土保持,修建水庫;中下游培修堤防,興建滯蓄洪區,整治河道,擴大入長江和入海洪水出路,提高平原地區和工礦城市的防洪標準。經過近40年的防洪建設,初步建成蓄洪、泄洪和防洪的工程系統。①淮河水系流域面積19萬km2,已建大型水庫16座,控制流域面積1.76萬km2,防洪庫容72億m3。中游利用歷史上洪水泛濫的湖泊窪地建成濛窪、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四處蓄洪區,防洪庫容65億m3;開闢濛河分洪道及21處行洪區,分洪流量占淮河幹流總泄量的20%~40%,滯洪水量85億m3;培修正陽關至草灣的淮北大堤和淮南、蚌埠城市圈堤;正陽關以下河道泄洪能力從不足6000m3/s提高到10000~13000m3/s,防洪標準4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交接處整修加固洪澤湖水庫(防洪庫容 104億m3)。下游整治入江水道,開闢入海出路,入江入海泄量從不足8000m3/s提高到13000m3/s,使淮河下游防洪標準達50年一遇。②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積8萬km2,已建大型水庫18座,控制面積1.45萬km2,防洪庫容27.6億m3,並修建南四湖和駱馬湖蓄洪工程,防洪庫容分別為38億m3和11.5億m3;泗河經南四湖、韓莊運河和中運河入駱馬湖,在沂河彭家道口開挖分沂入沭河道;在沭河大官莊往東開挖新沭河於臨洪口入黃海;在駱馬湖往東開挖新沂河於灌河口入黃海;把沂沭河洪水就近東調入海,騰出駱馬湖接納南四湖下泄洪水經新沂河入海。沂沭河洪水東調和南四湖洪水南下工程尚在實施中,部分已發揮效益。至1985年新沭河和新沂河入海流量分別為4000m3/s和6000m3/s,為1949年前的10多倍。沂沭泗水系防洪標準為10~20年一遇。淮河流域河道阻水嚴重,防洪標準比較低,與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要求不相適應,防洪標準應首先恢復1954年標準,然後尚需進一步提高。在淮河上游增建水庫,在中游修建分(蓄)洪控制工程,下游擴大入海泄量,沂沭泗水系需續建完善洪水調度與南下工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