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歌

西漢初年,淮南王劉長因謀反,被其兄漢文帝下旨流放至川蜀,在路上劉長絕食自殺。民間百姓作下《淮南王歌》,諷刺皇室只有政治權力之爭,缺少親情。《淮南王歌》運用比興手法,蟬聯遞進,將詩歌主旨刻畫得入木三分。

作品原文

一尺布,(1)可縫;
(2)粟,尚可(3)。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尚:還(hái),仍然。
(2)斗dǒu: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為一斗,十斗為一石)。
(3)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

作品譯文

一尺布,還能縫;
一斗粟,還能舂。
兄弟兩人不能相容。

創作背景

據《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記載:公元前174年(漢文帝六年),漢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文帝把劉長從淮南遷入川蜀。劉長途中絕食自殺。後來民間產生了這首譏諷漢文帝的歌謠。《樂府詩集》收在《雜歌謠辭》中。

作品鑑賞

《淮南王歌》比興手法,和諧、�麗、形象的語言,抒寫胸臆,委婉蘊藉。《淮南王歌》只有十九個字,三、七言蟬聯遞進,不拘格套,構成獨特的五句詩,前四句用“布”和“粟”兩物托情,引出要比喻的漢文帝兄弟二人來。一尺見方的布破,還可以用線縫起來;一斗粟谷,還可把穀殼搗碎見其純潔的果實。而富有天下的皇帝與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卻是水火不相容,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這豈不是太可怪了?帝王家的骨肉相殘,給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啟發他們唱出了千古不朽的歌謠。
這首民謠,高誘《淮南鴻烈解序》作:“一尺繒,好童童。一斗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童童”,潔淨而有光澤的樣子;“蓬蓬”,果實飽滿的樣子。這些迭音字的套用,讀來琅琅上口,且含蓄地從外觀形象上給人以美感,但是,為下句轉折作鋪墊的藝術技法,卻不如本詩“尚可縫”、“尚可舂”與比興之義貼切實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