淥田鎮

淥田鎮

淥田鎮是攸縣第2大鎮,位於攸縣最南端,北距縣城18公里。全鎮轄14個村,1個居委會,425個村民小組,11069戶;其中農業人口41608人,非農業人 口911人;外出務工人員13988人。耕地面積35267畝,其中水田面積33622畝。淥田鎮存聯村是吉衡鐵路攸縣南站所在地,西距衡陽站84公里。為適應鐵路運輸和經濟發展需要,攸縣政府在此規劃了攸縣南站片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攸縣轄鎮。1950年設淥田鄉,1958年為友誼公社,1961年析置淥田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8年建鎮。位於縣境最南部,北距縣城18公里。衡炎高速公路、吉衡鐵路、S212省道過境。轄存養村(存陽村、存龍村合併)、福田村(存高村、存聯村合併)、潞甫村(五一村、五星村合併)、新江村(江塘村、江英村合併)、八角社區、五豐村、陂隴村、樓塘村、淥田村、江聯村、江口村、大聯村、大洲村、群力村、群新村。八角亭在當地較為有名。

鄉鎮企業有運輸、席草編織、建材、飲食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油菜、茶葉,兼產生豬。是安仁、茶陵、衡東、攸縣4縣邊界重要的工業、農副產品集散地。

該鎮共有中學1所,中心完小1所,村國小15所,在校學生3402 人;醫院1所,醫療點4個,村衛生室17個,個體診所7個,計畫生育服務站1所。

農業產業建設:年糧食總種植面積68100畝,推廣套用優良品種超過19350畝,糧食總產量33179噸,經濟作物面積25219畝。“退耕還林”面積3000多畝,其中新增600畝,為攸縣建立了一個退耕還林示範基地;建立了以存高為中心的瓜果基地,開發優質瓜果1000畝;在樓塘建立了1000畝的速生桉樹基地;在大聯建立了1000畝水稻育種基地;在大洲建立了300畝的優質油茶基地;開發了群新村鳳凰山園藝場、張家沖、九嶺水庫漁業養殖,培育了一大批養殖大戶,該鎮共出欄生豬61057頭,漁水養殖產值突破220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該鎮共投入900多萬元,對80%以上的村級主幹道路進行了水泥硬化,總里程達50多公里,其中:14個村、組主幹道均已水泥硬化;政府投資190餘萬元將大洲公路8.1公里全面水泥硬化。啟動水利工程300餘處,投勞30多萬個,投資400多萬元,其中:張家沖水庫除險保全工程投資98萬元,對大洲黎何排洪渠進行了通暢硬化,對鐵路沖水庫及群新等村的骨幹山塘進行了擴容提質,對群力等村電排進行了更新改造,衡炎高速公路途徑的四個村10餘口山塘進行了全面整修和防滲,有力地提高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了農業發展後勁。通過積極向上級部門爭項引資,在存高村成功開發土地120畝,在五星村實施了200萬元的農土建設項目,對土地生產道、田間道、機耕道、水利設施等進行了完善和配套,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工業產業發展:該鎮成功引進正翔藥業、永達建材等大小企業13家,招商引資1200多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的120%,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500多人,實現產值5000多萬元。金湘米業有限公司的成功引進,僅收糧一項使當地民眾直接受益近50萬元。

社會事業:投資80萬元興建了一所鎮敬老院,使49位五保老人得以安度晚年;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投入30餘萬元新建了一棟教師食堂,20名國中生考入了攸縣一中;衛生事業有了新的進步,鎮中心醫院醫療條件不斷完善,防疫手段不斷加強,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參合率達到了90%以上,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弱勢群體得到了切實保障,年發放各類救濟款達176.6萬元,享受低保達574人;文化事業有新的起色,“農民圖書館”贏得了省、市的好評,民眾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豐富多彩。

行政區域

存養村 福田村 五豐村
潞甫村 淥田村 陂壠村
樓塘村 新江村 江口村
江聯村 大洲村 大聯村
群新村 群力村 八角社區

經濟概況

鄉村閱覽室 鄉村閱覽室

淥田鎮地處攸縣南大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物流大鎮。該鎮18個村,總耕地33114畝,其中水田30434畝,旱土2680 畝。該鎮依託資源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總產值達到8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8元。該鎮已形成優質瓜果、優質棗、無性系油茶等三個千畝農業基地,特色產業建設方興未艾。同時,冬種生產呈良好的發展勢頭,油菜、反季蔬菜、藠頭等作物種植面積擴增,位居攸縣前列,成為該鎮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為了進一步挖掘資源潛力,提升產業開發水平,該鎮確立冬種的基本思路是:瞄準全市一流,主攻“兩菜一藠”(油菜、反季蔬菜、藠頭),突出三個重點(政策引導、樣板帶動、市場開發),培育地方優勢產業。該鎮完成冬種計畫2萬畝,比上年擴大0.8萬畝,其中主導作物1.5萬畝,占冬種總面積的75%,即:油菜5000畝,蔬菜4000畝,藠頭3000畝,席草2000畝,冬糧1000畝。實現冬種作物產值150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增收100元。

按照上述思路,該鎮將著力抓好如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宣傳發動,著力營造冬種氛圍。二是開展入戶宣傳。從現在開始,在該鎮掀起農業生產新一輪進村入戶高潮,按照“鎮幹部包村、村組幹部包產”的原則,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迅速將冬種目標量化到村組農戶,落實種植計畫。三是加強科技培訓。

二、建設樣板基地,著力創建區域特色。按照“突出特色、形成規模”的原則,重點創建三個千畝冬種基地。即:在大洲、淥田村建立千畝油菜生產基地;在江塘、江陰、江聯村建立千畝蔬菜生產基地;在存高、陂壠村建立千畝藠頭生產基地。

三、實施政策傾斜,著力推進冬種開發。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二是建立激勵機制。鎮財政計畫拿出5萬元資金,設立冬種目標獎、組織獎、規模獎、高產獎,採取以獎代投的形式,在該鎮開展冬種競賽活動。對冬種計畫完成好的村組,在冬種工作中組織有力的村組骨幹,開發標準達到要求的、連片種植面積200畝以上的村、50畝以上的組、10畝以上的大戶給予獎勵。三是實施重點扶持。四、最佳化服務手段,著力搞活產品流通。一是抓信息服務。二是抓“訂單”服務。堅持產加銷一起抓,把重點放在收購、加工和流通上。突出做好龍頭企業與基地的銜接工作,搞好“訂單”服務,讓農民吃下冬種“定心丸”。三是抓銷售服務。通過建立產品流通服務中介機構和專業協會,幫助農民拓展銷售渠道。

社會事業

突破“三農”問題瓶頸,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從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礎性工作入手。

道路體系是村莊規劃的基本框架

路網如棋盤,村莊即棋子。作為農村整體規劃的一個重要部分,道路體系建設對農村整體發展起著引導性的框架作用。做好村莊規劃,必須堅持以道路建設來引領。搞好道路體系建設必須尊重實際。每個鄉村的情況都不一樣,都有著各自的客觀實際和發展歷史,因此,在道路規劃設計時,要立足鄉村實際,充分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村莊歷史變革以及規模大小、交通量增長趨勢和經濟發展前景等因素,以原有道路為準繩,依路而為,順路而引,避免大拆大建、大改大調,做到既保護好已有的村落原生態和周邊環境,又切實改變農村村莊布局散亂無序的面貌。

道路建設是基礎設施的首要選擇

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的是加快道路建設。第一,道路建設是基礎設施的第一要素。俗話說,百姓生計,衣食住行。農村道路是公益性最強的基礎設施。鄉村道路解決民眾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三難”中行的問題,攸關百姓基本生活,是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農村道路也是帶動性最強的基礎設施,對農村各方面發展具有強大的綜合推動作用,這是其他基礎設施無法比擬的。道路不通,新農村只會是“沙漠之舟”;道路不暢,新農村便會黯然失色。抓住農村道路建設,就抓住了基礎建設的“牛鼻子”。攸縣“十五”期間,公路建設累計投入達到7.2億元,占固定資產投入總額的將近十分之一,在整個基礎設施建設中凸現了龍頭地位。第二,道路建設是基礎設施的第一基點。

道路暢通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帶動

新農村建設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鄉村道路的暢通,將直接帶來農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大提速,有效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一是道路通,信息通。發展農村公路,既可以加強農村與外界的聯繫,又可以拉近城鄉的“時空”距離,提升信息資源的交流傳播速度。

計畫生育

淥田鎮地處攸茶安衡交界處,受地理環境、歷史習慣的影響,該鎮的計生工作一直處於全縣三類水平,影響到全縣計生工作水平。為扭轉該鎮被動局面,促進全縣計生工作平衡發展,縣委、縣政府牽頭成立了以紀委書記任政委,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紀委、縣政法委、縣委辦、縣政府辦、縣法院、縣人口計生局、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等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專項整治活動指導小組,對該鎮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指導小組從8個縣直單位抽調了20多名工作人員進駐淥田鎮,支持此次整治活動。統一一個認識:搞好計畫生育工作關係到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此次整治活動,縣委、縣政府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明確二個任務:重點清理違法生育對象,從嚴從快處理;狠抓補救措施、長效節育措施的落實,全力以赴杜絕違法生育。強化三個責任:強化相關部門的責任,發揮部門優勢,在整治活動中特事特辦,重點打擊違法生育釘子戶、抗拒執行計生公務的行為;強化抽調幹部的責任,所有抽調幹部都要服從統一指揮,把計生工作當作份內事,全身心投入;強化村支兩委幹部、村組黨員幹部的責任。村書記、主任、計生專乾要履行職責,主動做好違反計生政策的親朋、子女的思想工作,主動接受處理;違法生育的黨員幹部要主動接受處罰,帶動做好其他人的思想工作,使整治活動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南站專線公交

淥田鎮 淥田鎮

隨著火車南站的正式投入運營,攸縣縣城到位於淥田鎮的攸縣南站公交線路公車也已投入營運。火車南站專線公交起點站是電信大樓,途徑五里牌-和堂鋪-衡炎高速入口,2元一票制,全天共7班。從電信大樓出發去往攸縣南站的公車通常在相應火車到達攸縣南站前1小時開車。

列車車次始到站列車到點列車開點公車東風酒店開點公車火車南站開點
K442廣州東-南昌01:3201:3500:35 00:4501:50 02:00
T25上海南-南寧07:2607:306:207:40
K2368/2369 井岡山-長沙12:3212:35
K441南昌-廣州東21:0521:1020:0021:20

詳細規劃

規劃目的

為指導攸縣南站片區的開發建設,統籌安排區內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環境容量等城市功能,加強該區的規劃管理與建設管理,提供該區規劃建設的技術依據與措施,特制定本規劃。

規劃範圍

本規劃區域位於攸縣城市南部,規劃地塊用地範圍為北至衡炎高速,西北臨安攸連線線,西南抵存高村農田,東南跨衡茶吉鐵路及攸縣火車南站約700米,東瀕豐龍水庫,總控制面積約612.57公頃,其中,規劃城市建設用地398.51公頃。規劃用地範圍內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工程設計與建設,均應按照本規劃的要求執行。

功能定位

結合火車南站片區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模式,考慮到與攸縣主城區優勢互補,規劃火車南站片區的功能定位為:

南站片區是攸縣南部的礦產加工地、物流倉儲集散地和遊客集散地,並彰顯攸縣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的門戶和客廳,攸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規劃結構

攸縣南站片區規劃圖 攸縣南站片區規劃圖

依據其地理位置和交通特點,攸縣火車南站片區的用地規劃結構 採用“中心突出、軸線連線”的模式,可概括為“一心、六區、七軸”。

1. “一心”:指沿站前大道軸線上布置的以商務功能為主的商業核心;

2. “六區”指規劃的五個主要功能區域:兩個綜合生活服務區、一個商業辦公區、一個物流倉儲區、一個工業區和一個新農村建設示範區;

3. “七軸”:指站前大道、淥田大道和攸南大道的三條縱軸與環湖北路和車站一路、車站二路、車站三路的四條橫軸形成的“縱橫交錯”格線狀的格局。

規劃規模

規劃南站片區人口規模為4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398.51公頃,人均建設用地117.72平方米。

湖南省鄉鎮導航

湖南省,簡稱“湘”,位於長江中游,因大部位處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別稱:楚、湘楚,三湘四水),為中國國家一級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