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介紹
![淥渚鎮](/img/e/228/nBnauM3XyIDNyMTN2EDN5QTOyITM2gDN3QjMwADMwAzMxAzLxQ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民國初,屬太平鄉、祥禽鄉的一部分。民國25年(1936),為雲川鄉和欽賢鄉的一小部分。1950年建政時,建立淥渚鄉、雙龍鄉,屬新登六賢區。1955年10月,兩鄉合併建立淥渚鄉,因此地在淥渚江邊而得名。1958年10月,屬新登公社淥渚、新浦管理區。1984年,復稱淥渚鄉、新浦鄉。1987年11月,撤鄉建鎮。1992年5月,新浦鄉併入淥渚鎮。
淥渚鎮地處西湖-千島湖黃金旅遊線的中段,原320國道貫穿全鎮,與杭千高速相距2公里、新320國道相距1.5公里,距05省道2.5公里,陸路交通方便,1小時可達杭州,3小時可達上海,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1.5小時車程。淥渚江為母親河,流貫全境,在本鎮山亞、港東兩村與富春江交匯,富春江水路上通千島湖、下達杭州灣,穿過內河,可直達上海蘇南等地區。是新登、龍羊地區唯一具有水陸碼頭的重鎮。
淥渚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1°C,無霜期27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410mm。境內自然景觀十分優美,“二水襟帶萬山朝、青山點點照船艙”生動地描繪了本鎮秀麗多姿的自然風景,總長20公里的閬塢、新浦兩溪保持著良好的源頭活水。全鎮有山林面積87959畝,其中低丘緩坡11800畝,竹林面積12500畝,森林覆蓋率達85%。淥渚江兩岸糧田提灌便利,15公里長的防洪堤壩、36座大小水庫為兩岸農田旱澇保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發展經濟,重點在因地制宜,關鍵在思路明確。面對九十年代中期淥渚發展的困難、產業單一的局面,淥渚鎮堅持“工業興鎮”發展戰略,明確必須有特色產業才能有競爭、必須上規模才能有效益的發展思路,樹立科學合理協調的發展觀念,完善以建材業為主導,造紙、皮件、輕紡等行業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工業經濟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截止2007年年度,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0.6244億元,增長22.36%;實現銷售產值8.3億元,產銷率達97%;財政收入3569.64萬元,按可比口徑增加80%。
淥渚鎮礦產資源豐富,據國家地質大隊於1987年探測,境內石灰石礦達7億噸以上,青石儲量在1億噸以上,還有大理石、頁岩石、方解石、白石礦和石英礦等多種礦石資源,絕大部分為優質工業用原料,是發展淥渚經濟的立身之本、優勢所在。
淥渚鎮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悲壯的母子嶺的傳說、南宋時大孝子周雄的故事,造就了淥渚人民純樸、忠厚的善良個性。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的啟蒙地——碧沼寺,是新登地區最高學府——新登簡師的誕生地,“碧照夕陽”也是古新城縣八景之一,雖遭文革時期破壞,遺址、碑文、牌樓猶存,頗有開發價值。另外,新浦的二十里生態林、羅橋的休閒觀光農業、楊袁的十里果園、石門坎的百畝游釣場及閬塢片的古洞探幽等頗具地方特色,是度假、休閒的理想之所。
改革開放
![淥渚鎮](/img/8/105/nBnauM3X0gzMwMjMxkDN5QTOyITM2gDN3QjMwADMwAzMxAzL5Q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5年,淥渚鄉人民政府新辦公大樓落成,由淥渚下村遷至峴口。
1987年,撤鄉建鎮。
1989年12月,集資67萬元建造全長110米的新浦大橋通車,結束輪渡歷史。
1990年,淥渚農貿市場建成。
1991年,建成淥渚鎮有線電視站。
1995年,成立富陽市第一個農村合作基金會。
1996年1月,與富陽市廣電局開通有線電視光纜傳輸節目。
1997年,投資21萬元建成二連路堤結合防洪堤;全鎮最大的村辦企業富陽百前造紙廠改制成私營獨資企業。
1998年,總投資170萬元,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鎮中學教學樓竣工;實行殯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
工業經濟
![淥渚鎮](/img/3/583/nBnauM3XxYDO2UDN5UDN5QTOyITM2gDN3QjMwADMwAzMxAzL1Q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該鎮黨委、政府把“工業興鎮”和“科技強鎮”有機結合,出台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有關補助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優”方向發展,提升經濟發展後續能力。皮件、輕紡等行業通過改進新工藝、新技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氣象。雲南大學等單位合資成立的杭州佐波恆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落戶淥渚上港絲廠,註冊資本3000萬元,其中外資30萬美元,主要生產納米級無機抗菌劑,填補了淥渚鎮高科技企業的空白。
建材業是淥渚鎮的優勢產業,其中水泥製造業占全市總產量的70%以上,年產標準水泥70餘萬噸。鎮重點骨幹企業富陽南方建材有限公司通過強化內部管理、加大技改力度、降耗挖潛等一系列措施,產品的質量與產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年產量從原來的7萬噸上升到2002年的19萬噸,又投入技改資金300萬元,2003年水泥產量達25萬噸。2002年劃歸淥渚屬地管理的登城建材有限公司異地引資,組建尖峰-登城建材集團,計畫總投資10億元,年產高標號水泥400萬噸。該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三通一平”工作基本結束,300萬歐元的立磨設備已通過國際招標,所有國產設備的招標也已接近尾聲,土建工程正在上馬。一期工程計畫投資6億元,現已投入資金2.3億元,2004年4月點火投產。
造紙業曾一度成為淥渚新的工業經濟成長點,但隨著造紙業的發展,環保等制約因素束縛了企業新的發展。因此淥渚鎮在擴大企業規模和加大企業技改力度上下功夫,2003年度重點扶持2家造紙企業。其中1家企業已投入技改資金2200萬元,改造原有二條小造紙生產線為特種紙生產線。淥渚鎮造紙工業的年產值將由2002年度的5000萬元上升到2億元。
皮件業是淥渚鎮的傳統產業,曾出現人才與資金外流的現象,通過政府的專門引導和全方位服務,新老企業紛紛在淥渚安家落戶,企業總數由10多家發展到42家,盤活了大量的存量資產,解決了勞動力的就業1300餘人,正在形成塊狀經濟,政府因勢利導,幫助成立了汪家皮革協會,到2004年,淥渚鎮皮件業的年產值達1.8億元。
農業建設
![淥渚鎮](/img/2/068/nBnauM3X1IDNzgDN1YDN5QTOyITM2gDN3QjMwADMwAzMxAzL2Q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從1999年開始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以多種形式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形成了水果、竹筍、畜禽、水產四大塊狀特色經濟。其中水果基地面積8000餘畝;竹筍及筍材兩用林8000餘畝;水產養殖基地2700餘畝;畜禽基地年產苗雞150萬羽、生豬2.5萬頭、山羊2000餘頭。四大塊狀經濟每年為淥渚新增產值140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800多元。
淥渚鎮在淥渚江沿江有防洪堤18.8公里,雖經數次加高加固,仍有多處不能阻擋特大洪澇的侵襲,特別是峴口柘洲自然村段,堤體較窄、單薄。峴口村又是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為保護堤內千畝糧田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峴口堤的防汛抗洪能力,鎮人民政府把加高加固峴口堤,做好城防工程列入1997年工作議程。工程1997年11月動工,歷時半年多,趕在1998年6月汛期前完工。整項工程長2650米,總投資415萬元,總投工13萬個,完成土石方11萬立方米,標準堤在原堤坎的高度上均加高1.67米,使壩高達到15.5米,堤坎頂部寬度4~5米,集交通運輸與防汛抗洪於一體。峴口標準堤建成使防汛抗洪能力從原來的5年一遇標準提高到10年一遇標準。
全面發展
![淥渚鎮](/img/6/a19/nBnauM3X2EzM2ATN0cDN5QTOyITM2gDN3QjMwADMwAzMxAzL3Q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以“百千”工程為抓手,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淥渚鎮累計投入1642萬元完成村道建設79.3公里,已形成15分鐘交通圈,實現26個行政村主幹道路全部硬化的目標;對峴口、二聯、謝蓮等經濟較發達村,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創建文明生態村,做好道路綠化、路燈亮化、路面潔化等工作,居住環境不斷提升。
淥渚鎮投資75萬元完成鎮政府前道路鋪澆及地下管線配套工程建設,投資30萬元完成同心路的延伸及綠化等配套工程;完成集鎮綜合市場遷移和小型休閒公園建設審批,投資80萬元新建綜合交易大樓1253.3平方米,即將投入使用。
淥渚鎮地下礦藏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與山林歷來是淥渚鎮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石灰石礦早在明洪武初年便已開採。1987年,浙江省地質部門探明,全鎮質地優良的石灰石儲藏量7億噸以上。因天然建材資源豐富,鎮區內建有20萬噸級自動化水泥廠2座。有4個開採石灰石的專業村,開採的石灰石除供應2座水泥廠就地加工生產外,還銷往上海、杭州、蕭山、慈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