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門飛雪

淇門飛雪

《淇門飛雪》是元代詩人馬德華寫的一首詩。本詩以生動地描述了晴日裡在淇門鎮淇水入衛時形成的壯觀“雪”景,以及淇河的“剡曲”風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淇門飛雪

【創作年代】元朝

【作者姓名】 馬德華

【作品體裁】詞

淇水日夜流,沙堆積晴雪。

飛屑滿汀洲,凝暉照溟渤。

寒通剡曲風,白映天上月。

對景憶山陰,停舟嘆清絕。

題 解

“淇門飛雪”為濬縣八景之一。“淇門飛雪”當是一種比喻。細細品味此詩,會令人想起蘇東坡的《大江歌》里“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名句,它生動地描述了晴日裡在淇門鎮淇水入衛時形成的壯觀“雪”景,以及淇河的“剡曲”風味。也可從這首詩里看到淇河在元朝時仍具有的湯湯氣勢。

注 釋

淇門:地名,位於濬縣城西南三十公里處。因處淇河入衛河之口故名。古為重鎮、重要官道渡口、驛站碼頭和軍事要衝。今屬濬縣新鎮鎮。

沙堆句:晴日裡淇河急流濺起的飛沫像在沙灘上堆積起層層晶瑩的白雪。

飛屑:飛沫。指淇水濺起的如雪的白色水沫。

汀洲:水中小洲

凝暉:凝聚的陽光。

溟渤:南北海名,泛指大海。杜甫《自京赴奉先詠五百字》有“軌松偃溟渤”句,李白《天台曉望》有“直下見溟渤”句。

寒通剡(Shàn)曲風:冷清得有點剡曲風味。剡曲,泛指浙江曹娥江上游之剡溪。曹娥江幹流,嵊州一段稱剡溪,或稱剡江、剡汀、戴灣,戴逵灘。剡溪兩岸萬壑爭流,眾源並注,或奔或匯。剡溪在嵊州境內曲折紆迴32.2公里。一路有很多景點,統稱剡溪九曲勝景。“雪夜訪戴”的故事,使此溪聲名益顯。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第5子。據《世說新語》載,隱居山陰的王徽之。有一天夜雪剛停止,月色清朗,四望一片潔白。他忽然想念住在剡地的朋友戴逵,於是連夜乘小船沿著剡溪拜訪戴逵,第二天早晨到了戴逵的家門口,然而他卻掉轉船頭回去了。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回答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豈必見安道(戴逵,字安道)耶?”這就是千秋傳頌的“雪夜訪戴”的故事。李白詩云:“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羅隱詩:“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來。”李端詩:“戴家溪北住,雪後去相尋。”方乾詩:“協灣街瀨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白映天上月:白得可與天上皎潔的月光相輝映。

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王徽之曾棄官隱居於此。紹興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毛澤東曾有“鑑湖越台名士鄉”詩句。勾踐、王羲之、陸游、徐渭、徐錫麟、秋瑾、魯迅、周恩來等都是紹興人。

作者簡介

作者馬德華,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