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流構造說

涌流構造說,曾譯顫動構造。邁耶霍夫等(Meyerhoff et al.,1977年)提出的一個新全球構造和地球動力學假說,即軟流圈涌動的驅動機制。

涌流構造說(surge tectonic hypothesis)曾譯顫動構造。邁耶霍夫等(Meyerhoff et al.,1977年)提出的一個新全球構造和地球動力學假說,即軟流圈涌動的驅動機制。由於地球收縮引起冷凝的岩石圈地塊塌陷到軟流圈中時,部分岩漿依重力法則上涌,直至達到岩漿密度與周圍岩石密度相平衡的位置上才會停止下來。這一過程正像一個巨型液壓機,遵循帕斯卡定律,通過岩漿的涌動把所受壓力傳遞到各個方向。強烈的岩漿涌動對構造運動起決定作用。岩漿涌流通道是岩石圈中最基本的構造單元,可以依據近40種物性標誌加以鑑別。涌流通道被分為洋盆型、大陸邊緣型和大陸型等三類。大洋中脊是洋盆型涌流通道中的主幹通道,這些通道可為構造運動提供淺層作用機制。它們的存在可由全球熱流圖證實。邁耶霍夫等(1992年)提出了一些用板塊構造學說得不到合理解釋的地質現象,例如全球高熱流帶(大於55毫瓦/平方米)相互連通的網狀分布形式,用涌流構造說可得到圓滿地說明:網狀高熱流帶是由下伏涌流通道網路形成的。如果涌流通道被強烈壓縮,它們可變為裂谷帶或褶皺帶,每個涌流通道的變形形式是它上面岩石圈厚度的函式;又如聲譜儀顯示洋中脊被眾多縱向裂隙切割,提示洋中脊下面軟流圈的流動方向並非與洋中脊相垂直,而是和洋中脊平行;邁耶霍夫等(1992年)以此作為批判海底擴張和證實涌流通道存在的證據。涌流構造假說指出了板塊構造假說之不足,提出了一個將岩漿活動和構造作用諸方面相統一全球主要熱點分布圖(據Condie,2001)的機制,但至今這一假說還不是很完善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