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構造與動力學

地球構造與動力學

《地球構造與動力學》展示了中國大陸地球物理學和動力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成果涉及地殼與上地幔結構、板塊與板緣構造,理論與實驗地球物理,空間物理和套用地球物理等研究領域。體現了研究者在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反映了相關研究領域的前沿,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這些研究成果對深化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深層動力過程乃至地球內部結構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類研究地球的構造運動及其動力來源由來已久,曾經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假說。早期的地球動力學假說,主要是依據大陸的構造運動特徵從地球的整體運動出發提出的。例如地球膨脹說地球收縮說、地球收縮與膨脹交替進行的地球脈動說以及潮汐說等。隨著對大洋底和地球深部探測研究的快速發展,伴隨板塊構造誕生的一些地球動力學假說則主要從地球內部去尋找動力來源,如地幔對流和地幔柱假說等。由於高新技術觀測成果的不斷湧現,各種地球動力學假說經常面臨新的挑戰。

目錄

第一章 地球構造概論

1.1 地球的圈層結構

1.1.1 地球的基本圈

1.1.2 地球系統是怎樣運行的

1.1.3 固體地球內部結構的觀測研究方法

1.1.4 固體地球的圈層結構

1.1.5 初步參考地球模型

1.2 地殼

1.2.1 地殼的類型和分層

1.2.2 邢台地震區的地殼結構

1.2.3 地學斷面揭示的地殼結構

1.2.4 地殼的岩石學分層

1.2.5 莫霍面的性質

1.3 地幔

1.3.1 上地幔物質組成和構造的作均質、非均勻特性

1.3.2 上地幔軟流圈

1.3.3 上地幔的界面

1.3.4下地幔

1.3.5 *層

1.4 核-幔邊界和地核

1.4.1 核-幔邊界(CMB)

I.4.2 地核的組成和性質

1.4.3 外核的成分和結構

1.4.4 核心的成分和結構

1.5地球的非對稱性

1.5.1 地球的構造系統

1.5.2 地球的非對稱性

1.5.3 地球非對稱性的新證據

1.5.4 地球非對稱性的動力學解釋

1.6 地球構造運動力源的一些學說

1.6.1 概述

1.6.2 地球收縮說

1.6.3地球膨脹說

1.6.4 地球脈動說

1.6.5 地球自轉說

1.6.6 涌流構造(Surge Tectonic)說

……

序言

《地球構造與動力學》一書是涵蓋了當前固體地球科學中廣泛的分支學科內容,包括了行星地球整體以及地外空間背景和影響的一部綜合性論著。其主要特色和優點是:

1.以當代思維的系統觀和“地球系統科學”學科大交叉的認知方法,將固體地球科學中兼具系統性和前緣性的“地球構造學”和“地球動力學”兩大內容相互結合,予以聯繫論述。

2.作為大學研究生院專業基礎教材的擴展和充實,此書具有良好的結構體系,既概括了地球構造與動力學的經典的和主流的觀點,又包括了作者長期研究的成果和國內外最新的數據、觀點和概念;既回顧了歷史,也展望了前景。

3.具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原創性論點,以地球構造的雙重非對稱性和全球一級構造系的觀點貫穿於全書各章;有大量的原始觀測數據對有關問題進行詮釋。既有全球性的理論意義,又有對能源、防災等方面的實用價值。

4.在“概論”一章中突出了“地球的非對稱性”,並做了深刻的闡述,也提出了初步的,但較完整的“層塊構造熱涌的地球自轉”模式。在以洋殼為主的構造系各章中,圍繞“板條一板舌”概念,廣徵博引,創見疊出,提出的洋底增生演化、洋中脊地幔熔岩上涌模型,使人耳目一新,同時在各章中也普遍涉及動力學分析。

5.對於既是重點、熱點,也是難點的大陸構造系和大陸動力學研究,作者發揮了地震研究成果的優勢。在時空觀上,適當強調了“時間維”的重要意義;包括了中國及鄰區古板塊演變過程和沉積盆地的熱動力演變史的分析。在動力學部分的其他各章也包括了地球內部熱歷史以及行星的熱歷史的論述。

6.在地球構造和地球動力學各章都力求體現地球各圈層的相互回響,較好地體現了地球整體論的觀點。

7.有關地外空間的最後兩章,分別論述了天文地球動力學的空間技術、中國地殼運動的空間觀測,重點分析了地球自轉的動力學效應和天文因素對地球構造運動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基於地震及其他研究發現的各級韻律周期,將地球放在宇宙空間中,結合天文因素予以考察,具有探索性和前瞻性,起到開闊眼界的效果。

總的說,此書在一定程度上對20世紀60年代末板塊構造學說建立以來的地球構造與動力學的發展進行了綜述和總結,也提出了對地球構造與動力學的創新思維和整體觀點,學術上達到了國際水平,將是一部為廣大的固體地球科學工作者所需要和歡迎的專著。

書摘

地球構造運動力源的一些學說

人類研究地球的構造運動及其動力來源由來已久,曾經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假說。早期的地球動力學假說,主要是依據大陸的構造運動特徵從地球的整體運動出發提出的。例如地球膨脹說、地球收縮說、地球收縮與膨脹交替進行的地球脈動說以及潮汐說等。隨著對大洋底和地球深部探測研究的快速發展,伴隨板塊構造誕生的一些地球動力學假說則主要從地球內部去尋找動力來源,如地幔對流和地幔柱假說等。由於高新技術觀測成果的不斷湧現,各種地球動力學假說經常面臨新的挑戰。最近又誕生了一些反對板塊構造的新地球動力學假說,如涌流構造。從下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各種地球動力學假說都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基礎上,但其特點也正是:每一種假說只考慮一定的事實,而對其他事實則拋置不顧。

任何一種合理的地殼動力學或地球動力學假說至少要滿足以下一些條件:①能對全球的構造特徵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和構造演化過程作出解釋;②所依賴的動力因子既有足夠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說明構造變形場的特徵;③應符合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一化學性質。從這些判別條件看,迄今還沒有一種地球動力學假說是完善的。

地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巨系統,試圖用某種單一的動力因素來說明如此複雜的構造現象看來是不可能的,需要考慮多種動力因素的綜合作用。在多種動力因素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動力因素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一再強調並作了系統研究的地球自轉變化,另一重要因素則是地球內部的岩漿上涌運動。在現有各種動力學模式中,有的由於忽略了這兩種基本動力因素之一而顯示出明顯的不足,有的雖不十分明確,但已考慮到了這兩種基本動力因素。因此,建立綜合考慮並協調多種動力因素的地球動力學模型看來是地球動力學研究的發展方向之一。不僅在建立地球動力學模型中要貫穿這一思想,在作區域地球動力學分析中也要貫穿這一思想。下面介紹一些雖非目前主流學派,但仍有人在繼續探索的地球動力學假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