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展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於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後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共享的網路化把現代人領到了一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這就是地球村。在這個有著60億居民的村莊裡,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說服和理解越發重要,其中,作為公關“第一印象”的禮儀就更顯得不可或缺。禮儀修養,不僅是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是社會交往、商務活動和其他各項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中華禮儀
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古代華夏族正是以豐富的禮儀文化而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讚譽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 ,“克己復禮” ,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 ,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 ,並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道德規範,他還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則比孟子更重視“禮” ,他著有枟禮論枠,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些思想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禮儀是適應調節人際關係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中國古籍中,枟周禮枠、枟儀禮枠、枟禮記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禮儀專著。中國古代“禮”的概念,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大體可歸結為三個層面:一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範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範(包括自身修養)。縱觀中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可以看出“禮” 和“德”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範和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及生活準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禮儀
在西方,禮儀一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 ,原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但它一進入英文後,就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西方的文明史,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係,避免“格鬥”或“戰爭” ,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鬥” 、“戰爭”有關的動態禮儀。如為了表示自己手裡沒有武器,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了舉手禮,後來演進為握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與尊重,願在對方面前“丟盔卸甲” ,於是創造了脫帽禮等。
在古希臘的文獻典籍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關於禮儀的論述。中世紀更是禮儀發展的鼎盛時代。文藝復興以後,歐美的禮儀有了新的發展,從上層社會對遵循禮節的繁瑣要求到20 世紀中期對優美舉止的讚賞,一直到適應社會平等關係的比較簡單的禮儀規則。歷史發展到今天,傳統的禮儀文化不但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現代化而被拋棄,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國家有國家的禮制,民族有民族獨特的禮儀習俗,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禮儀規範程式,國際上也有各國共同遵守的禮儀慣例等。有的國家和民族對不遵守禮儀規範者,還規定了一定的處罰規則,有的已把禮儀作為公民就業前的“入門課” ,被企業錄用的大學畢業生,也必須先經過嚴格的禮儀訓練,才能上崗工作。
從上述關於禮儀的含義及其源流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禮儀在中國作為社會秩序的一部分而受到中華民族歷代賢良的廣泛重視和提倡。第二,禮儀是為維繫和發展人際關係而產生的、並隨著人際關係和其他社會關係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它不僅是社會交往的產物,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產物。第三,禮儀是施禮者與受禮者的情感互動過程。正如枟禮記·曲禮上枠所云:“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第四,禮儀是一種程式,有一定的規則,不是毫無聯繫的某些行為的堆積組合。第五,禮儀規範、程式是一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第六,遵行禮儀是現代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概念
禮,是知禮、講禮、明禮,尊敬別人。儀,是儀容、儀表、儀式,表現形式。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被人們所認同,又被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簡言之,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
分類
按套用範圍一般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類。
政務禮儀:政務禮儀是國家公務員在行使國家權力和管理職能所必須遵循的禮儀規範。
商務禮儀: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準則。商務禮儀的核心是一種行為的準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商務禮儀的核心作用是為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這樣我們學習商務禮儀就顯得更為重要。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概括商務禮儀,它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
商務禮儀知識共享禮儀是人際交往的藝術,教養體現細節,細節展現素質 ,願以下社交禮儀知識能幫助你提高自 身修養。
服務禮儀:服務禮儀是指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應遵守的行為規範。主要適用於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商界人士、職場人士、企業白領等從事服務工作的人士。
社交禮儀: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
涉外禮儀:涉外禮儀是指在長期的國際往來中,逐步形成了外事禮儀規範,也就是人們參與國際交往所要遵守的慣例,是約定俗成的做法。它強調交往中的規範性、對象性、技巧性。
基本原則
維護國家利益
在參與涉外交往活動時,應時刻意識到在外國人眼裡,自己是國家、民族、單位組織的代表,做到不卑不亢。自己的言行應當端莊得體,堂堂正正。在外國人面前,既不應該表現得畏懼自卑、低三下四,也不應該表現得自大狂傲、放肆囂張。應表現得既謹慎又不拘謹,既主動又不盲動,既注意慎獨自律又不是手足無措、無所事事。
基本要求
講究儀表與衣帽整潔,面、手、衣履要潔淨。男子的頭髮、鬍鬚不宜過長,應修剪整齊。指甲要經常修剪,一般與指尖等長,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潔,若手部有疾症或疤痕要戴手套。衣著要整潔筆挺,不能有褶皺,鈕扣均應整齊,褲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場合整理。襯衣一般為白色硬領,袖與下擺不露出外套,並放入褲內。要按交際場所或交際需要著裝。禮服、領帶或領花應結好,佩戴端正,並備潔淨手絹與梳子。皮鞋應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摳鼻、掏耳、剪指甲、搔癢等不雅的小動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懶腰、打噴嚏、擦鼻涕、咳嗽,打噴嚏時套用手帕、餐巾紙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大聲響。
舉止大方得體,態度和藹端莊,精神飽滿自然,言行檢點。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規,任何失禮或不合禮儀的言行者會被視為有失體面。
說話客氣,注意身份。說話時神情衿持和藹,面帶微笑。隨便與人攀談是失禮行為,萍水相逢,應在有人介紹後方可交談。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攪、影響別人,尊重別人。不隨意指責別人或給別人造成麻煩或不便。發表議論與指責別人會被認為缺乏教養。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教堂等公共場所都應保持安靜。在隆重的場合,如舉行儀式、聽講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肅靜。
守約遵時。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貌。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準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儘早通知主人,並以適當方式表示歉意。與人約會不能失約,不能逾時。失約和逾時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承諾別人的事情不能遺忘,必須講“信用”,按時做好。
禮貌用語
禮貌用語是禮儀的表現形式,能傳達愛心與禮節,使說話人更被人敬重。“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在國際交往中要經常使用:
“請”。幾乎任何需要麻煩他人的事情,都應該說“請”。
“謝謝”。只要別人為你做了什麼,都應該說聲“謝謝”,包括家人或關係密切的朋友。
“對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礙或干擾了別人,都要說“對不起”。
“再見”。“再見”不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間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也是陌生人之間接觸後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
信守約定
當前,在國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將尊重對方,即將對交往對象的重視、恭敬、友好作為涉外禮儀的核心。在一切涉外交往中,都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要算數,許諾一定要兌現。
女士優先
在男女都在的社交場合中,男士要照顧、禮讓女士,遵循“尊重婦女、女士優先”原則。它要求在一切社交場合(有些公務場合除外),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行為去尊重婦女,照顧婦女,體諒婦女,關心婦女,保護婦女,並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
尊重隱私
對於西方人來講,凡涉及經歷、收入、年齡、婚戀、健康狀況、政治見解等均屬個人隱私,別人不應查問,即在交往中“有所不為”。
不卑不亢
涉外交往是面對全球的跨文化活動,是一種雙向互動交流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熱情好客、賓至如歸以及謙遜等美德,在國際交往待人接物中必須有所適“度”。所以,在涉外禮儀中遵循熱情有度、不必過謙原則尤為必要。
入鄉隨俗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對象,就必須了解和尊重對方所獨有的風俗習慣。做不到這一點,對於交往對象的尊重、友好和敬意,便無從談起。這就要求,首先必須充分地了解與交往對象相關的習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講究與禁忌。其次必須充分尊重交往對象所特有的種種習俗,既不能少見多怪,妄加非議,也不能以我為尊,我行我素。
愛護環境
不可毀損自然環境;不可虐待動物;不可損壞公物;不可亂堆亂掛私人物品;不可亂扔亂丟廢棄物品;不可隨地吐痰;不可到處隨意吸菸;不可任意製造噪聲。
不宜先為
在涉外交往中,面對自己一時難以應付、舉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樣作才好的情況時,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儘量不要急於採取行動,尤其是不宜急於搶先,冒昧行事。
禮儀要點
禮儀是在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式、方式、容貌、風度等行為規則和形式。
禮儀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嚴,增強人們的尊嚴感;其次,它有助於發展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友誼。在涉外交往中,遵守國際慣例和一定的禮節,有利於中國的對外開放,有利於展現中國禮儀之邦的風貌;最後,健康、必要的禮儀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廣交朋友,避免隔閡和怨恨。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禮,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誠懇、謙恭、和善,就必定受到人們的尊重。
著裝禮儀
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對於每一各涉外人員衣著的基本禮儀要求是:得體而應景。主要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個方面的主要問題是,涉外人員應當懂得依照自己所處的具體場合,而選擇與其所相適應的服裝。
根據涉外禮儀的規範,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所接觸的各種具體場合,大體可以分作三類。即公務場合、社交場合和休閒場合。
場合之一,是公務場合。公務場合,指的就是涉外人員上班處理公務的時間。在公務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莊重保守的風格。
中國的涉外人員目前在公務場合的著裝,最為標準的,主要是深色毛料的套裝、套裙或制服。具體而言,男士最好是身著藏藍色、灰色的西裝套裝或中山裝,內穿白色襯衫,腳穿深色襪子、黑色皮鞋。穿西裝套裝時,務必要領帶。
女士的最佳衣著是:身著單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內穿白色襯衫,腳穿肉色長統絲襪和黑色高跟皮鞋。有時,穿著單一色彩的連衣裙亦可,但是儘量不要選擇以長褲為下裝的套裝。
場合之二,是所謂社交場合。在社交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時尚個性”的風格。既不必過於保守從眾,也不宜過分地隨便邋遢。
目前的做法是,在需要穿著禮服的場合,男士穿著黑色的中山套裝或西裝套裝,女士則穿著單色的旗袍或下擺長於膝部的連衣裙。其中,尤其以黑色中山裝套裝與單色旗袍最具有中國特色,並且套用最為廣泛。
在社交場合,最好不要空制服或便裝。
場合之三,是所謂休閒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重點突出“舒適自然”的風格。沒有必要衣著過於正式,尤其應當注意,不要穿套裝或套裙,也不必穿制服。那樣作,既沒有任何必要,也與所處的具體環境不符。
另一個方面的主要問題是,涉外人員應當使自己的衣著得法。
其一,是要了解並遵守著裝的正確方法。
穿西裝時,要注意的問題有:在穿西裝之前,務必要將位於上衣左袖袖口之上的商標、純羊毛標誌等等,先和行拆除,它們並非與西裝的檔次、身價有關。在一般情況下,坐著的進候,可將西裝上衣衣扣解開;站起來之後,尤其是需要面對他人之時,則應當將西裝上衣的衣扣繫上。西裝上衣的衣扣有一定的系法:雙排扣西裝上衣的衣扣,應當全部繫上。單排兩粒扣西裝上衣的衣扣,應當只繫上邊的那粒衣扣。單排三粒扣西裝上衣的衣扣,則應當繫上的兩粒衣扣,或都單系中間的那粒衣扣。穿西裝背心時,最下邊的那粒衣扣,一般可以不系。穿西裝時,最好不要內穿。萬一非穿不可時,則只允許穿一件單色薄型的領羊毛衫。不要在西裝裡面穿開領的、花哨的羊毛衫,特別是不要一下子同時穿上了多件羊毛衫。
穿長袖襯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下擺在正式場合一一要束在褲腰或裙腰之內。袖管不僅不可以挽起來,而且袖扣還一定要繫上。不穿西裝上衣,或是穿上衣未打領帶時,領扣則通常可以不系。
打領帶時,其位置大致是在七粒扣襯衫向上有處自上而下數的第四、第五粒衣扣之間。其二,是要了解並遵守著裝的搭配技巧。
在國外,對於男士在正式場合的著裝,有必須遵守“三色原則”的要求。所謂“三色原則”,是指全身上下的衣著,應當保持在三種色彩之內。對於女士在正式場合的著裝的評價,人們往往關注於一個細節,即她是否了解不應該使自己的襪口暴露在外。不僅在站立之時襪口外露不合適,就是在行走或就座時襪口外露也不合適。穿裙裝的女士,最好穿連褲襪或長筒襪。
握手禮儀
在交際場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遇見朋友先打招呼,然後相互握手,寒暄致意;關係親切的則邊握手邊問候,甚至兩人雙手長時間握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輕者對年長者、身份低者對身份高者時應稍稍欠身,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與婦女握手時,應只輕輕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仲出手後再握。多人同時擂手,切忌交叉進行,應等別人握手完畢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應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的見面禮節,如在東南亞信仰佛教的國家見面時雙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孔;中國傳統的拱手 行禮。這些禮節在一些場合也可使用。
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舉起右手打招呼並點頭致意,也可脫帽致意。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對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識者,在社交場合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介紹禮儀
在交際場合結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自我介紹。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識的願望,不要貿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都要做到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所熟知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自我介紹時,要主動講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國家),對方則會隨後自我介紹。為他人介紹時還應說明與自己的關係,以便於新結識的人相互了解與信任。介紹其他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點別人。介紹也有先後之別。應先將身份低的、年紀輕的分紹給身份高的、年紀大的,把男子介紹給婦女。介紹時,除婦女和年紀長者外,一般應起立。但在宴會桌上、會談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紹者只要微笑點頭有所表示即可。交換名片也是相互介紹的一種形式。在送給別人名片時,應雙手遞出,面露微笑,跟睛看著對方,在接受對方名片時、也應雙手接回,還應輕聲將對方的姓名等讀出,然後鄭重地收存好。
坐車禮儀
座次安排:
轎車座次安排通常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雙排、三排座的小型轎車。如果由主人親自駕駛,一般前排為上,後排為下。
如果由專職司機駕駛,通常後排為上,前排為下;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第二種,多排座的中型轎車。無論由何人駕駛,均以前排為上,後排為下;右高左低;
第三種,輕型越野車,簡稱吉普車。不管由誰駕駛,其座次尊卑依次為:副駕駛座,後排右座,後排左座下。
上下順序:
上下轎車的先後順序通常為:尊長、來賓先上後下,秘書或其他陪同人員後上先下。即請尊長、來賓從右側車門先上,秘書再從車後繞到左側車門上車。下車時,秘書人員應先下,並協助尊長、來賓開啟車門。
禮賓次序
一是就位次客體而言,即位次本身的大小、上下及前後。
一般情況下,以右為大、為長、為尊,以左為小、為次、為偏。二人同行前者為大,右者為尊;三人並行中者為尊,三人前、後行,前者為大;二人並坐,右者為尊;三人並坐,中者為大。乘坐小轎車時,尊者由右邊上車,位低者由左邊上車;車內二排席,後排中間為尊位,右邊次之,左邊再次之,前排司機旁位為最次。但當主人親自駕車時,司機旁位為尊位。上樓時,前者為尊,下樓時,特別是樓梯陡時,尊者在後。室內就坐時,以對門的座位為尊。二是就位次的主體而言,即位次對象的大小先後。位次本身是固定的,但位次的對象卻是隨著活動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動。一般在重要的禮儀場合位次對象的排定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按身分和職務的高低排列。這是禮賓次序排列的主要依據,絕不能教條化。
第二,按字母或筆畫順序排列。多邊活動的各方或參加者不便按身份與職務的高低排列的,可採用按字母順序或筆畫順序排列的方法。
第三,按通知和抵達時間的先後排列。這種排列方法多見於對團體的排次。常有按派遣方通知代表團組成的日期先後排列,按代表團抵達活動地點的時間先後排列,按派遣方決定應邀派遣代表團參加活動的答覆時間的先後排列三種排法。
宴請禮儀
宴會是正餐,出席的人員應按主人排好的席位入座,由服務員按專門設計的選單依次上菜。宴會又可分為國宴、正式宴會、便宴和家宴。國宴規格最高,是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為國家慶典或外國元首來訪而舉行的正式宴會。宴會廳內懸掛國旗,樂隊奏國歌和席間樂,席間有祝辭或祝酒。正式宴會,除不掛國旗、不奏國歌及宴席規格不同外,其餘安排與國宴相似。有些正式宴會極為講究,對餐具、酒水、菜餚及陳設等均作嚴格要求。便宴作為非正式的宴會,形式簡單,不排座位,不安排講話,菜餚亦可酌減。便宴氣氛比較隨便、親切。家宴,在家中設宴招待客人,是一種表示更加親切友好的形式。宴會按時間的不同又分為早宴、午宴和晚宴。一般來說,晚上舉行的宴會要比白天舉行的宴會更為隆重。
招待會
招待會是指一些不備正餐的宴請形式。一般備有食品和飲料,不排席位,可自由活動。招待會有冷餐會和酒會兩種常見的形式。
冷餐會又叫自助餐,舉辦時間多在中午12 點至下午2 點,下午5 點至7 點。地點可在室內、庭院或花園中,設小桌、椅子,自由入座,不排座位,也可站立進餐。菜餚多以冷食為主,備有酒水,餐桌同時陳設各種餐具,供賓主自取,邊談邊用。
酒會,亦稱雞尾酒會,以酒水為主,略備小吃,一般不設桌椅。酒會舉辦時間較為靈活,早、午、晚均可。客人到達和退席時間不受限制。近年來,採用酒會形式舉辦大型活動已日漸普遍。
茶會
茶會是一種簡單的招待形式。舉行的時間一般在下午3 點半或4 點(最多延續到5 點或5 點半)。地點多設在客廳,廳內需設定坐椅和茶几,不排座次。茶會對茶葉和茶具的要求較高,講究選擇較好的茶葉和茶具。
工作進餐
工作進餐是現代國際交往中經常採用的一種非正式的宴請形式,有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和工作晚餐之分。它便於邊吃邊談,簡便省時。工作進餐只請與工作有關的人員,而且工作進餐往往排席位。
談話禮儀
涉外交往中,在與外商談話時表情要自然,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點人。談話時的距離要適中,太遠太近均不適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有事需與某人談話,可待別人談完;有人主動與自己說話,應樂於交談;發現有人慾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若談話中有急事需離開,應向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談話時不要唾沫四濺。
在交際場合,自己講話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別人講話時,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的看法。對於對方談到的不便談論的問題,不應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要善於聆聽對方的講話,不要輕易打斷,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在相互交談時,應目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別人講話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視別處、老看手錶等做出不耐煩的樣子,或做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涉外交往在談話時,內容不能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要提起一些謊誕離奇、聳人聽聞、淫穢的話題。不應徑直詢問對方的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對方不願回答的問題不應究根尋底,對方反感約問題應表示歉意或立即轉移話題。在談話中一定不要批評長輩、身份高的人,不要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不要恥笑諷刺對方或他人,不要隨便議論宗教問題。
談話現場超過三人時,應不時地與在場的所有人攀談幾句。不要只與一、兩個人說話,不理會在場的其他人。也不要與個別人只談兩個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談問題不便讓旁人知道,則應另找場合。
談話的內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談一些荒誕離奇、聳人聽聞、黃色淫穢的事情。一般不詢問婦女的年齡、婚否,不徑直詢問對方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衣飾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與婦女談話不說婦女長的胖、身體壯、保養的好等語。對方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究根問底。對方反感的問題應表示歉意,或立即轉移話題。一般談話不批評長輩、身份高的人員,不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不譏笑、諷刺他人。也不要隨便議論宗教問題。
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打攪了、再見……好嗎?等等。在中國人們相見習慣說“你吃飯了嗎?”“你到哪裡去?”等,有些國家不用這些話,甚至習慣上認為這樣說不禮貌。在西方,一般見面時先說“早 安”、“晚安”、“你好”、“身體好嗎?”“最近如何?”“一切都順利嗎?”“好久不見了,你好嗎?”“夫人(丈夫)好嗎?”“孩子們都好嗎?”“最近休假去了嗎?”對新結識的人常問:“你這是第一次來中國嗎?”“到中國來多久了?”“這是你在國外第一次任職嗎?”“你喜歡這裡的氣候嗎?”“你喜歡我們的城市嗎?”分別時常說:“很高興與你相識,希望再有見面的機會。”“再見,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請向朋友們致意。”“請代問全家好!”等。
在社交場合,還可談論涉及天氣、新聞、工作、業務等事情。
在社交場合中談話,一般不過多糾纏,不高聲辯論,更不能惡語傷人,出言不遜,即便爭吵起來,也不要斥責,不譏諷辱罵,最後還要握手而別。
拜訪禮儀
到外國人辦公室或住所,均應預先約定、通知,並按時抵達。如無人迎候,進門先按鈴或敲門,經主人應允後方得進入。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後再次按鈴或敲門(但按鈴時間不要過長)。無人或未經主人允許,則不得擅自進入。
因事急或事先並無約定,但又須前往時,則應儘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如萬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時間約見對方時,則應見到約見人後立即先致歉意,說“對不起,打攪了”,並說明打攪的原因。
住宿禮儀
在為外國來賓安排住宿的具體過程中,一般應當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外賓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每一個人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一般而論,外賓對於個人衛生大都十分重視。對於他們而言,隨時可以洗熱水澡的浴室,單獨使用的乾淨清潔的衛生間,都是自己的臨時居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其次,必須慎重選擇外賓的住宿地點。通常應當被安排條件在涉外飯店裡住宿。
除了需要照顧外賓的個人生活習慣,尊重其特有的風俗、滿足其特殊的要求之外,尚有如下幾點應當注意。
“賓至如歸”,體貼入微,善解人意理當在接待人員的身上得以發揚光大。應當注意的是,對外賓的關心、照顧,應以不妨礙對方私生活為準,並應以不限制對方個人自由為限。
涉外通則
所謂涉外通則,是指中國人在接觸外國人時,應當遵守並套用的有關國際交往慣例的基本原則。它既是對國際交往慣例的高度概括,又是對於參與涉外交際的中國人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個人形象: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包括儀容儀表,言談舉止,服裝等。
不卑不亢:(要意識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國家、民族、所在單位,言行應從容得體,堂堂正正。不應表現得畏懼自卑,低三下四,也不應表現得狂傲自大,目中無人)。
求同存異:(各國禮儀習俗存在著差異,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評判是非,鑑定優劣,握手禮通行各國)。
入鄉隨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對象,首先就必須尊重對方所獨有的風俗習慣。當自己身為東道主時,通常講究“主隨客便”;而當自己充當客人時,則又講究“客隨主便”)。
信守約定:(認真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諾,說話務必算數,許諾一定兌現,約會必須要如約而至。在一切有關時間方面的正式約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熱情適度;內外有別(不僅待人要熱情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過猶不及,會使人厭煩或懷疑你別有用心。要分清內外,注意保密)。
謙虛適當:(一方面反對一味地抬高自己,但也絕對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貶低)。
日常禮儀
在西方國家,用正餐的時間比中國要晚。請柬上註明兩個時間:晚7:30到場,8:00用餐(7:30 for 8:00p.m.),意即7:30到場,8:00晚宴開始。在此情況下,可在上述兩個時間之間到場。如果請柬上只寫一個時間,便應在該時到場。晚宴開始前通常備有淡酒,一般是雞尾酒或雪梨酒。這時,應邀的賓客邊飲酒,邊走動,與人交談,等到宣布晚宴開始時便步入餐廳入座。
★座次安排
餐桌為正方形或長方形,西方國家中唯一擁有圓桌的乃是神話中的亞瑟王。亞瑟王是英國的一位傳奇性的國王,他在西歐神話中所享有的地位有如皇帝之在中國的地位。雖然根據神話所說,亞瑟王是英國國王,但大多數關於他的故事卻載於法國及法國文學著作之中。亞瑟王有一個圓桌,這樣他手下那些文武百官便誰也不感到比別人低人一等:他們的等級都是相同的。
★感恩禱告
千萬注意!還不到用餐的時候,在正式晚餐上,而且有時在家庭晚餐上,要做飯前感恩禱告,為所用飯食而感謝上帝。這種禱告可用任何語言進行,而時常用拉丁文。在此場合,如果其它客人起立,則應起立,否則不用起立,仍坐原位。如果你不信仰宗教,你就目光向下,雙手合十。感恩禱告時間不長。
★用餐器皿(刀、叉、勺、盤、杯)
在正式晚餐上,用餐器皿為數甚多。據悉,全人類有三分之一使用筷子,三分之一用刀、叉、勺,三分之一用手取食。
在法國,刀常常是吃完一道菜之後繼續使用,他們淨刀放在刀架上,如同在中國將筷子放在筷架上那樣。在英國和美國,刀不放在刀架上。但在美國有另一個關於用刀的習慣。那就是,在菜盤中切割食物,然後將刀放在菜盤左邊,再將叉子轉到右手。這種作法現在不多見了,但是如與一個美國家庭聚餐,或與年長的美國人用餐,便可能看到這種使用刀叉的方式。
靠左邊的小盤是盛麵包用的,有時用於放色拉和水果的盤子也擺放在那個位置。與某道菜相關的刀具或則放在主菜菜盤之前,或者放在最後側,放在最中間的匙和叉是供飯後用甜食時使用的,不然就從外邊向裡邊接著用。
如果餐桌上有你不喜歡的食物,可以拒絕食用。將盤中的食物全部用光被視為有禮貌;除非你要求再加一些食物,否則不會添加。在正式宴會上,從不給添加食物。在這方面,應當很注意中國和西方禮儀上的差距:在中國,主人自然認為客人的菜盤應當盛滿菜餚,在西方則不然。
食物由侍者端上,總是從左方擺上,空盤於每道菜餚用畢後自左方撤下。
★菜餚和酒的順序
記住菜餚和酒的順序是重要的,因為,如果是非正式的自助餐要依同樣順序用餐。與有的人的想法相反,在宴會上,菜餚的順序與中餐宴會一樣嚴格,但原則有所不同。在不是很盛大的宴會上,菜餚的數目常常有所削減,但是上菜的順序總是相同,即使減去很多道菜,也是如此。然而,近年來,在大型宴會上,菜餚的數目又增加了。上述菜餚的順序為:
(冷或熱開胃菜)
湯 雪梨酒
魚 乾白酒
果汁雪糕 紅酒
肉食及蔬菜
色拉 甜白酒或香檳
甜布丁 紅葡萄酒(葡萄牙產) 或烈性甜酒
香薄荷
乾酪
水果
咖啡(另有捲菸或雪茄) 白蘭地或甜露酒
在法國,乾酪在布丁之先食用,這種情況在其它國家也常見。除此以外,菜餚的順序各國都是一樣。乾白酒和甜酒或香檳酒經冷卻後飲用,紅酒則根據所食肉食的類別而定。濃紅酒與厚味肉食相配,較淡的紅酒則供食用略為清淡的肉食時飲用。紅酒在室溫下飲用,並在事先開瓶,酒的年代愈小,愈應早些開瓶。
濃紅酒可以串杯,葡萄牙產的紅葡萄酒,烈性甜酒和雪梨酒總是要串懷。總的原則是酒的香味與飯菜的美味相得益彰。
在美國,總有冷水可供飲用,在歐洲則不一定。
還應當注意另一點,即在北歐,女客在女主人飲酒之前不應飲酒。
★吸菸
絕不應在正式祝酒之前吸菸,僅可在為國家祝酒之後吸菸。永不在食桌上吸菸這一習慣現已變得普通了。咖啡、白蘭地和露酒在另一個房間飲用。在少數情況下,女士們先離開餐室並去往另一房間。在此情況下,男士便在餐桌吸菸。這是一個很老的作法,但近來又已回潮。
★祝酒
祝酒是另一個容易出錯的事,在西方國家,在用餐當中非正式祝酒,如同人們在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所看到的,直到150年以前都是常見的習俗。這個習俗現已不復存在,現在,面對你認識的客人舉起酒杯,啜飲一小口而不談話,這種方法還是可以的。男士若對女士作這樣舉動應當注意,因為這種姿態寓有確定的涵義,如果該女士對這一舉動不予贊同,那就把她大大得罪了。
在祝酒前,將紅葡萄酒放在桌子上的串酒懷中。與其它酒不同的是,紅葡萄酒不是由侍者侍飲,而是由來客傳送,其次序總是由右向左,具體方式是將本人的酒杯斟滿,然後將串酒杯向左傳出。
紅葡萄酒在向國家祝酒之前絕不應飲用。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有欠明智,因為可能有另一次甚至數次祝酒。在每次祝酒之前會有一次講話。講話可能很長,達30分鐘,或者很短,僅兩個字。有的祝酒時應當起立,有的則可保持坐姿。
有些盛大的宴會上,將一個"流動杯依次傳遞。這是一個古老的飲酒禮節。這種酒杯是一個大杯,每位賓客都從杯中飲用。這種禮節之以現代的形式建立起來整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如果在這種場合做得正確,不啻為自己爭光。當你的鄰座客人接過酒杯時,他轉向你,要向你鞠躬,你鞠躬還禮,用右手將杯蓋取下,將杯高舉,飲酒的人以雙手接杯,飲用,然後以繫於杯底的餐巾擦拭杯口。此時你將杯蓋蓋上,然後將杯傳到你手中,這套禮節便重複一遍。當你已將酒杯傳出之後你得保持站立,直到你的鄰座已經飲酒,然後坐下,可以看出,這種禮節源於蠻荒時代的飲酒儀式。位於飲酒者兩邊的人要站立,以保持飲酒者免受敵人侵害。以右手持杯蓋,因為右手乃是持劍的手。
在主賓離席之前而離席是不對的。如有必要先行離席,應先向主人說明。
還有三種其它形式的社交聚餐形式,即在餐館室用餐,在俱樂部用餐及在某人家中聚餐。飯菜的順序和飲酒的順序總是同樣的,但要簡單一些。除非是正式宴會,菜餚的數目不超過四道,少則兩道,色拉不能用以代替第一道菜。
★餐館用餐
在西方,在餐館就餐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每人選取自己的飯菜,因而在開始用餐前應當對自己喜歡哪樣飯菜有所考慮。再者,在最好的餐館,選單是用法語印製,這就要求有專門的知識才能看懂。在點菜之前向人請教,完全不成問題;問問侍者有什麼可以推薦的菜,也毫無不妥之處。
在西方餐館裡遇到的另一個問題乃是如何對待酒單的問題。這種酒單與在中國餐館裡的選單相同的方式對待,即將酒單傳來傳去,因為誰都不願意要為大家點酒這個面子。如果你運氣好,點酒的人精於此道,那就好了。精於酒道是很風光的事,甚至比精於菜餚更為風光。中遠集團有些領導在這方面樹立了榜樣,他們對外國酒知之甚多。關於酒,有許多書籍可供研讀。
不懂怎樣正確飲酒,就不能好好品味醇酒佳釀,便很難登大雅之堂。花費很多錢財點來名酒,卻飲而不知其味,實屬失禮之至,因此而引起他人不悅,乃是意料中事。中國人在這方面常常遭受西方人士批評。即使是與友人共飲,而且酒款已付,以為可以自行其是,然而飲酒而有失禮儀,也被視為粗俗可鄙,對此,同一餐館就餐的其它賓客因而倍感震驚,甚至發出怨言。
點酒是在點菜之後。這是因為點酒的人可以針對座上不同賓客所已選定的菜餚而選用與之相配飲的酒。
酒類侍者(他本人是或者應當是酒品專家)在將酒開瓶之前將其拿到前(向點酒者展示該酒的標籤正確無誤),然後開瓶。白酒放在冷酒器中,紅酒則在桌上開瓶,並在飲用之前"放訖"。點酒的人先品嘗酒味,然後將酒倒入各位賓客的酒杯之中,其目的在於確認該酒未在貯藏期間變質,如已變質,則將其撤去,另點一瓶。
如果你自己是點酒的人,但卻心中無數,便可徵求侍者的意見,而如該侍者對你愛莫能助,則作為一般的原則可為點魚的客人選用一瓶乾白酒,而為選用肉食的客人點紅酒。不要從酒單上專選價格最低的或價格最高的,而要選第三便宜的酒,很多人點價格第二便宜的酒,而那常常不是好酒,餐館正欲將它賣掉。
如果飲起酒來好像飲用啤酒或白酒那樣,那可太有失體統了。飲酒的樂趣部分來自酒的芬芳,部分來自酒的甘醇,部分來自酒的外觀,而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其中所含的酒精。構想一下你在品嘗極佳的香茗。首先是鼻聞榮香,然後是口償榮味,輕握杯柄,小口啜飲,則飲榮之樂莫大焉。如果你對飲酒並無樂趣,則裝作開懷亦無傷大雅。如果不喜歡酒,則不必多飲。
如在餐飲時需要將你的電話手機打開,則應向在場賓客表示歉意。當然,將手機關閉方為上策。
★俱樂部用餐
俱樂部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其它受過這些國家影響的地區如香港和新加坡是普通的餐飲、聚會之處。(night club)這種真正的俱樂部可以分為兩類,即社交俱樂部及健身俱樂部。社交俱樂部中設有餐廳、一個或兩個酒吧、一個圖書室,有時還為前來的會員提供臥室。健身俱樂部設有進行某一專項體育活動的設施,(這從該俱樂部的名稱便可看出),但也設有餐廳及酒吧。
例如在香港,香港俱樂部及中國俱樂部是社交俱樂部,賽馬俱樂部、足球俱樂部及高爾夫球俱樂部等則為健身俱樂部。在紐約,商業區健身俱樂部是健身性質的俱樂部。其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健身中心,但它常被紐約航運界人士用為社交俱樂部。
如果你應邀在你主人所屬的俱樂部用餐,這與在其家中用餐頗為相似,因為俱樂部是私人聚會之處,只有其成員及其賓客可以進入。俱樂部的規則必須遵守。大多數俱樂部規定,不準攜帶公務檔案入內,並嚴禁使用電話手機。俱樂部常有關於衣著的嚴格規定,例如許多俱樂部不準穿牛仔服等。
在俱樂部用餐與在餐館用餐相差無幾,但在俱樂部用餐不提付賬的事,因為只有主人付帳。
★在家用餐
在他人家裡用餐比較不太正式,除非這家人極其富有。應邀在他人家裡用餐時給主人帶些花束,是很得體的,但不應帶白花(白花是喪禮用的),而且也不應帶紅花,除非你有意向女主人表示浪漫之情。
應該注意,在很多場合手持花束獻給對方是很得體的,這不僅限於喪禮。出售花束的店鋪比比皆是。在這種場合攜帶一盒朱古力,也是常見的禮品。
★雞尾酒會及冷餐會
在西方國家和香港,但不包括中國的其它地方,一種典型的社交聚會是雞尾酒會。這種招待會有幾個有利之處,它舉辦起來花費較少,而且能比請吃一次飯邀到更多的人。賓客到場後即從大盤中取酒飲用,然後在廳中走動,相互交談。這種社交方式使許多人得以相聚並進行談話。在雞尾酒會上,總會有不含酒精的飲料,比如果汁之類可供飲用,而且有小食品。時間以18:30為典型,有時甚至在白天舉行,否則來賓將會去別處用餐。雞尾酒會將僅持續一或二小時。
冷餐會與此有些類似,只是食物(常為冷餐)是擺放在房間一側的桌上,來客自取菜盤、自取飯菜。如果設有座位,則位次的安排是非正式的。
各國禁忌
◆涉外活動言行忌
舉止忌: 嚴忌姿勢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過近,左顧右盼,目視遠處,頻頻看錶,舒伸懶腰,玩弄東西,抓耳撓腮。
忌話忌: 嚴忌荒唐淫穢,他人履歷,女子私事,工資收入,私人財產,衣飾價值,批評尊長,非議宗教,嘲弄異俗。
語氣忌: 嚴忌大聲辯論,高談闊論,惡言惡語,尋根問底,爭吵辱罵,出言不遜。
禮遇忌: 嚴忌冷落他人,獨談到底,輕易表態,打斷異議,糾纏不止,隨意插話,隨意辭別。
◆涉外活動拍照忌
在涉外活動中,人們在拍照時,必須不能犯特定國家、地區、民族的禁忌。凡在邊境口岸、 機場、博物館、住宅私室、新產品與新科技展覽會、珍貴文物展覽館等處,嚴忌隨意拍照。在被允許情況下,對古畫及其它古文物進行拍照時,嚴忌使用閃光燈。凡在"禁止拍照" 標誌的地方或地區,人們應自覺忌諱拍照。通常情況下,應忌諱給不相識的人(特別是 女子)拍照。
◆涉外活動衛生忌
個人衛生: 忌蓬頭垢面,忌衣裝鞋帽或領口袖口不潔。在正式場合,忌諱挖眼屎、擤鼻涕、摳鼻孔、挖耳穢、剔牙齒、剪指甲等不衛生的動作。患有傳染病的人嚴忌參加外事活動。
環境衛生: 切忌隨地吐痰、亂彈菸灰、亂丟果皮紙屑或其它不潔之物,忌諱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帶入室內,忌諱把痰盂等不潔器具放在室內醒目的地方。
◆商界禮忌種種
東南亞禮忌: 與東南亞商人洽談商務時,嚴忌翹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懸著顛來顛去。否則, 必引起對方反感,交易會當即告吹。
中東禮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館裡洽談貿易。與他們會面時,宜喝咖啡、 茶或清涼飲料,嚴忌飲酒、吸菸、談女人、拍照,也不要談論中東政局和國際石油政策。
俄羅斯禮忌: 俄羅斯及東歐諸國,對西方商人的禮待是極其熱情的。在同俄羅斯人洽談貿易時,切忌稱呼"俄國人"。
英國禮忌:到英國洽談貿易時,要有三條忌諱:
1、忌系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隊或學生校服領帶的仿製品;
2、忌以皇室的家事為談話的笑料;
3、不要把英國人稱呼為"英國人"。
法國禮忌: 到法國洽談貿易時,嚴忌過多地談論個人私事。因為法國人不喜歡大談家庭及個人生活的隱私。
南美禮忌: 赴南美洲做生意的人,為了入境隨俗,在洽談交易的過程中,宜穿深色服裝, 談話宜親熱並且距離靠近一些,忌穿淺色服裝,忌談當地政治問題。
德國禮忌: 德國商人很注重工作效率。因此,同他們洽談貿易時,嚴忌神聊或節外生枝地 閒談。德國北部地區的商人,均重視自己的頭銜,當對同他們一次次熱情握手,一次次稱呼其頭銜時,他必然格外高興。
瑞士禮忌: 若給瑞士的公司寄信,收信人應寫公司的全稱,嚴忌寫公司工作人員的名字。因為,如果收信人不在,此信永遠也不會被打開的。瑞士人崇拜老字號的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建於是1895年之前,那么你應在工作證件上或名片上特彆強調出來。
美國禮忌:與美國人洽談交易時,不必過多地握手與客套,貿易談判可直截了當地進入 正題,甚至從吃早點時即可開始。
芬蘭禮忌: 與芬蘭商人洽談時,應重視行握手禮,應多呼其"經理"之類的職銜。談判地 點多在辦事處,一般不在宴會上。談判成功之後,芬蘭商人往往邀請你赴家宴與洗蒸汽浴。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禮節。如你應邀赴宴時,忌諱遲到,且不要忘記向女主人送上5朵或7朵(忌雙數的)鮮花。在主人正式敬酒之前,客人不宜先行自飲。在暢談時,應忌諱談當地的政治問題。
◆花木交往中的忌諱
根花忌: 探視病人時,日本人嚴忌以根花(包括盆花)為禮,因為日文的"根"字與"睡"字的發音相同。
山茶花忌:日本人在探望病人時,忌用山茶花、仙客來、淡黃花及白花。因為山茶花凋謝時整個花頭落地,不吉利;仙客來花,日本念為"希苦拉麵",而"希"同日文的"死"發音相同;淡黃花與白花,多為日本人不喜歡。
白百合花忌:印度人,忌以荷花作饋贈品,因為印度人多以荷花為祭祀之花。
白花忌:在歐洲,人們以花為禮時,除生日與命名日之外,一般忌用白色鮮花。
香花忌:一些歐洲國家的人,在探望病人時,往往忌用香氣濃烈的或具有特殊象徵義的鮮花。送予中年人的,忌用小花;送予年輕人的,忌用大花。
盆花忌: 在通常以花為禮的交往中,許多歐洲人愛用切花,忌用盆花,但在復活節之際,可用盆栽的風信子為禮。
菊花忌: 在歐洲許多國家,人們忌用菊花為禮。傳統習俗認為:菊花是墓地之花。日本人忌用菊花作室內裝飾,認為菊花是不吉祥的。
雙花忌: 波蘭人與羅馬尼亞人以花為禮時,所用的花束必須是單數,即使一枝也可,忌諱雙數,但羅馬尼亞人的生日除外。
乾花忌: 除人造花之外,波蘭人忌送乾花或枯萎的花。波蘭人認為,送乾花或枯花,意味著情誼的終結。
鬱金香忌: 德國人往往忌以鬱金香為饋贈品。他們認為它是無情之花。
黃玫瑰忌: 英國人忌以黃玫瑰為禮花。英國傳統習俗認為,黃玫瑰象徵親友分離。
黃花忌:法國人往往忌送黃花。法國傳統的習俗認為:黃色花象徵著不忠誠。
妖花忌:許多拉丁美洲人,將菊花視為"妖花",他們忌用菊花裝飾房間,忌以菊花為禮。
紫花忌:巴西人忌用絳紫色的花為禮,因為巴西人慣以紫花為葬禮之花。
◆海外法律禁忌種種
埃及開羅市的法律規定:男子不準在任何女子面前口出粗言穢語,違者將被監禁一周。
秘魯政府法律規定:嚴禁丈夫虐待妻子。凡謾罵妻子者,可監禁5至10天;毆打妻子者,可處服勞役一個月;打傷妻子者,可判刑一至兩年。
厄瓜多安第斯山區的地方法規規定:首次離婚的女子,須單身5年才允許再婚;第二次離婚的女子,須單身8年才允許再嫁;凡三次離婚的女子,終身不準再嫁。
◆神聖月禁忌
阿拉伯國家的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按照傳統習俗,回曆太陰年的一、七、十一、十二月,是伊斯蘭教的神聖月。在這四個月份之中,穆斯林要嚴忌一切激烈的活動。
數字忌: 忌諱"十三",甚至星期五和每月的13日也被忌諱,認為這些數字包含著兇險。
相反,西方人卻對"三"和"七"很喜歡,認為這兩個數字包含著吉利。
詢問忌: 忌諱詢問別人的年齡、工資、家室以及其它私事。在老人面前,忌說"老"字。
床位忌: 嚴忌把床對著門擺放。
碎鏡忌: 嚴忌打碎鏡子,認為碎鏡能使人背運。若犯此忌,則可趁月圓之時,暗自將衣袋內的硬幣翻過來,以示解救。
花色忌: 許多歐洲人忌諱黃色花,並認為菊花、杜鵑包含著不吉利。
顏色忌: 歐洲人多忌黑色,認為黑色是喪禮之色。
禮節忌: 一切禮節均應先女後男,切忌相反。
衣物忌: 西方人對自己的衣物及行裝,有隨意亂放的習慣,但忌諱別人亂動。
折柳忌: 切忌折斷飄來的柳條,認為此忌可以防止失戀之苦。
婚服忌: 姑娘在結婚之前,忌諱試穿婚禮服。據說,此忌可防未來婚事的破裂。
婚期忌: 除英國人而外,多數西方人嚴忌星期六結婚,認為此日絕非黃道吉日。
扶老忌: 歐美的老人,多忌諱由別人來攙扶。他們認為這有損於體面,是受輕視的表現。
拉手忌: 在許多拉美國家的街道上,男女之間可以相挽拉手而行,但在同性者之間忌諱攜肩挽手。他們認為,公然搭肩攜手的同性者,必是令人鄙視的同性戀者。
◆歐美禮忌
握手忌: 對長者、女子或生人,忌主動而隨便地握手。
行走忌: 在行進中,忌醉步搖斜、隨地吐痰或亂扔廢物。
路談忌: 路遇熟人時,忌在路中央交談或在路旁久談;與女子路談,應邊走邊談,忌在路邊立談。
作客忌: 到親友家作客,進門後切忌不脫帽和帶雨具;與女子對坐,切忌吸菸。
會客忌: 會見客人時,忌坐姿歪斜和小動作,忌家人吵罵或看錶詢問時間。
慰問忌: 探病時,忌久談;弔唁時,忌先提及死者。
注意事項
⒈遵守社會公共道德.
⒉遵守時間,不要失約.嚴緊在工作和休閒時間打攪外賓.參加活動要按約定時間到達不守時是失禮的表現.但也不要過早的到達,以免使主人未準備好而難堪.
⒊尊敬老人和婦女,上下車輛,出入門應讓他們先行.
⒋舉止端莊,注意言行,不要做一些異乎尋常的動作;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譁、不許放大笑、不在遠距離大聲喊人,走路不要搭肩膀;站、坐姿勢要端正,不要坐在椅子扶手上.坐下時腿不要亂蹺、搖晃,更不要把腿搭在椅子扶手上,也不要把褲管撩起.手不要搭在臨近的椅子背上.女同志不要叉開雙腿.
⒌切勿隨地吐痰,不亂扔菸蒂或其他廢棄物品.
⒍公共場合不可以修指甲、挖耳朵、搔癢、搖腿、脫鞋、打飽嗝、伸懶腰、哼小調、打噴嚏、打哈欠時套用手帕捂住嘴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聲音.
⒎吸菸應注意場合,參加活動前不要吃蒜、蔥等味大的東西.
⒏衣著要注意清潔、整齊,特別是衣領和手帕要經常洗換,頭髮、鬍鬚要經常修整.
⒐日常生活中見面時要互致問候,談話時注意勿談論疾病與不愉快的事.
⒑涉外性送禮在涉外性的各種友好交際中,為了向他人表示慰問、祝賀或感謝,往往需要贈送一些物美價廉的小禮物。
迎賓禮儀
迎賓儀式是指接待方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重視,在迎賓地點舉行的一種約定俗成的
儀式,也稱歡迎儀式。迎賓禮儀是指在迎賓過程中形成和遵循的禮儀規範。
迎賓前的禮儀準備:(一)確定邀請規格。向外賓發出正式邀請時,要講究雙方規格對等。(二)排定禮賓次序。接待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單位的外賓,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和本國的常規做法,排定先後順序。一般採取以下做法:一是依照來賓的地位高低排列。二是依照來賓所在國家或地區名稱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三是依照來賓抵達的先後順序排列。四是不排列。(三)必須慎重懸掛國旗。為維護本國的國家尊嚴,任何主權國家均不允許在本國國境之內隨意懸掛或擺放外國國旗。除國際法規定外,我國目前允許五種場合懸掛或擺放外國國旗。其一、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正式到訪;其二、外國貴賓訪問期間我國舉行重要的禮儀活動;其三、國際會議在我國舉行;其四、重大的國際活動在我國舉行;其五、為在我國進行的國際經濟重要項目而舉行的慶典或儀式。懸掛或擺放中、外國旗的常規是:如並排升掛兩面國旗,應以國旗自身面向為準,一般將外國國旗懸掛在右側,我國國旗懸掛在左側。並排升掛三面以上國旗時,應按禮賓序列,自右而左,依次升掛。通常,東道國國旗居於末尾。但舉行國際會議時,東道國國旗不必居後。我國規定,在中國境內懸掛外國國旗時,必須同時升掛中國國旗,其高度要相等,面積要大致相似,以示彼此相互平等。國旗象徵著國家,在涉外交往中升掛國旗時,絕不容許將任何一方的國旗弄錯或掛錯。(四)擬定接待計畫。接待外賓之前,應當認真擬定一份周詳的接待計畫,以使工作減少周折,按部就班地進行。在擬定接待計畫前,要充分了解外賓有無特殊習慣、要求,本著互助互利、交往對等的原則,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滿足其正當而合理的要求,並列入接待計畫中。一份外事接待計畫,就是接待工作的指南和行動綱領。應包括膳宿安排、交通工具、會見會談、參觀訪問、文娛活動、異地遊覽、新聞報導、安全保衛、突發事件、禮品準備、人員配備、經費預算等基本內容。正式的接待計畫一經擬定,應儘快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此後,報、送與接待工作有關的部門並通報給外方。(五)掌握人員狀況。要作好外事接待工作就必須掌握好外方與我方有關人員的狀況。一方面,應對主要來訪者的基本情況、風俗習慣及主要禁忌儘可能地了解。若對方曾來華訪問過,最好借鑑當時我方的接待規格和接待方案。另一方面,選擇我方負責接待工作的人員,確定專門負責此事的陪同人員、翻譯、工作人員及司機。接待人員要進行專門的業務培訓,對其進行必要的外事紀律和國際禮儀等方面的教育。
迎賓時的禮儀操作:迎接外賓的禮儀操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機場(車站)迎接。接待方陪同人員前往其抵達的機場、車站迎接對方,並陪同外賓前往下榻之處。重要外賓可獻花。其二、舉辦歡迎宴會。按照國際慣例,為外賓舉辦的宴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外賓抵達後舉行,稱歡迎宴會。另一種則在外賓離開之前舉行,稱送別宴會。我國為簡化外事禮儀,一般只安排歡迎宴會。舉辦宴會前,要提前發出請柬、準備選單、排好座次,安排好我方出席宴會的陪同人員。宴會的具體程式主要有:宴會開始前,主人及東道主一方重要人員,在宴會廳門口列隊迎接客人。宴會開始時,應由主人先致歡迎詞,然後再請主賓致詞。宴會結束時,主賓向主人贈送禮品,主人應向客人回贈禮品。主賓告辭,主人應陪同其走出門外,與之握手道別。其他人員依次列隊在門口與客人握手話別。其三、送別外賓。陪同人員應專程陪同外賓乘車前往機場、車站,為外賓送行,與外賓一一握手道別,並預祝對方旅途愉快。
風俗禮儀
風俗禮儀是指各國或不同地區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
韓國的風俗禮儀:韓國飲食風格介於中國和日本之間,多數人用餐使用筷子。萊料以高蛋
白食物為主,輔以蔬菜。喜食湯和飯(牛肉湯、排骨湯等和在飯中)、火鍋、湯麵、冷麵、生魚片、生牛肉、什錦飯等。也喜歡熱辣口味。在宴會上,韓國人習慣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勸酒時不可拒飲;不勝酒力時杯中應留點酒;對於醉酒者,他們多持寬容的態度。受人敬菜時要禮貌地推讓兩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飯後被人邀歌時不可拒唱。 韓國的民族服裝是:男子穿襖、坎肩、褲、長袍,上下一色,且多用白色;女子穿襖、裙、長袍,裙子長而肥大,豐滿流暢。現代男女也常穿西式服裝,講究服飾。進屋脫鞋是他們的傳統習慣。他們也用炕,炕內用熱水管取暖。
韓國人注重禮儀:見面必互致問候,男子見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雙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動與女子握手。初次見面,交換名片。韓國人多以軟飲料待客,客人必須接受主人提供的茶點。韓國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談本國政治、經濟、妻室等話題,但喜歡詢問個人情況。他們自尊心極強,不容公開被人批評或異議。在社交場合,男女必須分開。在公開場合,得讓男土先行,各種會議發言者致辭都把“先生們”放在“女士們”之前。尊敬師長,使用敬語,不得當長者面抽菸、戴眼鏡。上門造訪習慣帶上小禮品,但不送外國煙;接物時必須用雙手,不能把禮品當場打開。在任何場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韓國節慶較多: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節日活動類似我國春節。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傳統飲食是種果(栗子、核桃、松子等)、藥膳、五穀飯、陳茶飯等。農曆4月8日為佛誕節及頌揚女性的春香節。農曆5月5日為端午節,家家戶戶都以食青篙糕,掛菖蒲來過節。農曆8月15為中秋節,農曆9月9日為重陽節。清明掃墓,冬至吃冬至粥(摻高梁麵團子的小豆粥)。除上述傳統節日外,韓國人還重視聖誕節、兒童節(5月5日)、恩山別神節(3月28日至4月1日)等。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有射箭、摔跤、拔河、鞦韆、跳板、風箏、圍棋、象棋等。
韓國人喜歡單數,忌諱雙數。忌用“四”(韓語音同“死”)。忌用一個手指指人。站立交談時不能背手。女子發笑時必須掩嘴。
日本人一男一女上街時,女子在右邊走;如果挽手行走,是女子挽著男子。三個人上街,中間的位置讓給受尊敬的人。
日本的風俗禮儀:日本有送禮的癖好,在送禮時往往採取這樣的作法:即送些對主人毫無用
途的禮品,因為收禮的人可轉送給別人,那個人還可以再轉送給第三者。日本人對裝飾著狐圖案的東西則甚為反感。狡猾狐狸是貪婪的象徵。到日本人家作客,攜帶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段預告瓣,因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 日本人忌諱荷花。日本人忌諱“四”。因為日語中“四”和死同音。所以日本人醫院裡沒有“四”號病房和病床。日本從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綠化周,包括街道綠化日、宅旁綠化日、學校綠化日、荒山綠化日、交通綠化日、綠化樹木保護日。日本人抽菸意是自己抽,很少主動敬你一支,因為日本人認為香菸是有害身體的。日本人一有傷風咳嗽,外出時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爺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龍蝦日本人認為龍蝦長須,彎腰象個老人,因此喜歡在元旦這天用龍蝦作為裝飾品,象徵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與商務有關的文化習俗:其一、鞠躬,在日本人之間,鞠躬仍是見面和分手時的必行之禮;在與外國人接觸時,日本人已逐漸習慣用握手代替鞠躬了。不過,你仍可能會受到90度彎腰之禮。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䲁一般說來,點一下頭或稍微彎一彎腰並同時將手伸向對方,就可以了。日本貿易界對外國人能否規範地鞠躬似乎並不在意。其二、恭維話,日本人說恭維話的方式也與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會對你個人在貿易上的成就或公司的成就直接表示讚賞,而日本人卻常常兜著圈子說。比如,如果日本人想稱讚你的修養,他不會直截了當地表示,而是對你辦公室的裝飾發表些議論,即所謂“借題發揮”。其三、社交活動,即便在商務活動中,歐美人也常常邀請談判對手到家裡做客或參加雞尾酒會。但在日本,這樣的社交活動是不常見的。日本人喜歡邀請客人到飯店或餐館吃飯,然後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戶作為影響客戶的一個手段。日語中出現了“NOMINICATION”這一日英複合詞。“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而“—NICATION”則來源於英文的“COMMUNICATIOU”(交際)。由此可見,日本人是很重視吃喝這類交際活動的。
中國的風俗禮儀: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
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菸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繫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遊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衝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肺⒆印分杏姓庋募竊兀骸白勇飯岸》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12
34
56
78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髮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髮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䲁”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遊、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