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遙津

消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隅,相傳為張遼敗孫權處。

簡介

俗稱“三國故地”的合肥,由於魏、吳長達30餘年的爭奪,曾遺下眾多與三國有關的故址。有證可考,有史記載的就有三國新城、袁術墓群、箏笛浦藏舟浦、回龍橋、飛騎橋斛兵塘,以及古逍遙津與教弩台。

上述的故地遺址中,其中多數由於歷史的變遷、戰爭與自然的影響,其蹤影俱湮沒不存。現保存較為完整、可尋可見的只有逍遙津和明教寺(教弩台)等幾處。

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與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這部膾炙人口的名著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吳志》中的記載,生動地描寫了這一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並以一首“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的七言絕句對當時的戰況和情景作了生動的記述。

逍遙津公園位於今日合肥老城的東北角,園址古為淝水上的一處津渡。園名緣於古書《莊子》中的名篇《逍遙遊》。公元3世紀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合肥隸屬魏國,是江淮咽喉,軍事重地。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孫權乘曹操興師西征漢中張魯,合肥空虛之機,親率10萬精兵,企圖一舉攻占合肥,達到向北打開通向中原通道的目的。鎮守合肥的魏國大將張遼,面對強敵壓境、敵我實力對比懸殊的危難局面,臨危不懼,履險如夷,毅然率領將士出擊迎敵。在張遼英勇卻敵精神的感染下,魏國將士眾志成城,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大敗吳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戰場遺址就在今逍遙津公園一帶。

在1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逍遙津這個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經滄桑。宋代乾道年間,合肥城擴大,逍遙津被圈入城內。明代官僚竇子偁將逍遙津占為私有,改名“竇家池”。清代康熙年間,逍遙津又被一王姓翰林所據,易名“鬥鴨池”。光緒年間,易主為龔照瑗、龔心釗的私家花園。龔心釗自號豆隱,因此逍遙津又改名為“豆葉池”。而後龔家花園屢經戰火,日益破敗。新中國成立前夕,園址殘垣斷壁,雜草叢生,滿目荒涼。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開始將逍遙津逐步闢建為公園,並將逍遙津以西的季家花園也延攬園中,1953年正式以“逍遙津公園”命名。經過多年的精心建設經營,逍遙津現已建成環境優美、景色怡人的綜合性公園,成為合肥名勝古蹟遊覽區和新“合肥十景”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