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海豐地區獨角麒麟舞、主要在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會上表演,是廣東汕尾市傳統民俗體育活動樣式之一。原為古代原始體育活動,與民眾反抗強暴、異族入侵有關,後衍變成盛會節日、共慶瑞祥的文娛活動。

基本信息

表演形式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汕尾市獨角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個班子不盡相同,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則無。

演出過程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獨角麒麟舞至今為止還保留傳統的表演方式,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由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牽動麒麟尾。在大鼓、大鑼、大鑔、大嗩吶的伴奏下,開始舞動麒麟,先朝天參拜三下(一拜天,祝風調雨順,二拜地,祝五穀豐登,三拜人,祝健康平安),接著繞圓場和朝場地四個角落覓食,此時嗩吶吹奏《吃四門》,然後在場地中間舞弄,表演出打滾、舐腳、洗須、咬騷等風趣動作及喜怒哀樂的情緒。

麒麟舞后為武術表演,這是海豐麒麟舞的傳統精華。先後表演打拳(南拳套路)、弄棍、搬刀、舞尖串、空手奪白刃,尖串對鐵尺、滾藤牌等,最後是集體持棍對打,隨著吹打樂節奏的加劇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術表演),以上表演項目每個班子不一定樣樣都有,但起碼要有五項,故叫“盤五彩”。每次表演以班裡師傅再次舞起麒麟頭鳴炮參拜結束。

歷史淵源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四大祥瑞神獸(龍、鳳、麒麟和龜)之一,古書說它“音中鍾呂,行中規矩,游必擇地,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不群居,不侶行,不罹羅網”。嘉祥古屬大野,據《春秋》及其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獲麟,獲麟之地就在山東嘉祥,嘉祥於金皇統年間置縣,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縣城西今有麟冢和獲麟台遺址。嘉祥的《麒麟傳說》歷史悠久,主要是根據史書記載而衍生的,透射出人們喜愛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麒麟傳說》在嘉祥已經流傳了千百年,可以說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現今已經由傳說衍化成為一種吉祥文化。《麒麟傳說》是一部深深的紮根於民間,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勞動人民樸素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力,具有珍貴的民間文學價值和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千百年來,逢年過節,神誕醮會,集會喜慶,人們舞起麒麟,以祈求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故民間有驅邪趕鬼麒麟獻瑞之說。麒麟舞起源於唐代後期,歷史悠久。傳說麒麟是獨角獸,而海陸豐麒麟的金角特別高大,額上有八卦以鎮壓邪穢之物。該舞以其獨特的麒麟頭、面闊口大,勇猛威武的藝術造型,配以傳統的民間音樂牌子鼓,氣氛熱烈歡快。幾年來,該節目分別獲得廣東首屆“黃閣杯”麒麟大賽和全國首屆麒麟舞大賽金獎。

舞獅是廣東汕尾民間融武術、舞蹈、音樂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表演藝術形式。春節期間,汕尾地區各門派武館的“虎獅”到各家各戶拜年慶賀是傳統民俗之一。“虎獅”象徵威武無畏,能驅邪逐妖,滿足民眾迎祥納福,風調雨順的心愿。優美動聽的音樂和其舒展可愛的舞蹈動作,賞心悅目,高潮迭起的武術表演,扣人心弦,具有較高的審美、娛樂價值。

道具縱覽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汕尾傳統舞獅,主要有舞麒麟(虎獅)和舞獅猊,其演繹方式及禮節不盡一致,下面淺述舞麒麟的習俗與例規。麒麟的製作以竹篾、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糊上紙張,眼、耳、嘴等處均粘上豬鬃、馬鬃或植物纖維,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獅頭的四周貼有許多美麗的圖案,正面額頭上的圖案叫八卦,或繪上“火拓”及“八寶”,形狀如一束火焰;頭頂上的圖案稱“火雁”,是一隻大雁在飛翔的形狀,喻意“辟邪”、“展法”;後面的圖案為“金鐘”,是一朵花的形狀。除了虎獅頭,同時還要製作配套用品“獅被” 等(個別獅班要配製引舞用品,即儺戲面殼“魁星面具”、“翹髻面具”、“哪吒帽”、“弄球”)。新麒麟(虎獅)要掛紅球,用紅布條在中段紮成一朵紅纓球,球內藏有五色絲線一束、縫針數枝、小圓鏡一面,紮實掛在獅頭頂部(金角尖端),布條兩端垂掛在獅耳。然後請師公(道士)念經作法開光(以後每年開棚前須開光一次)。出獅時平頭(虎叉)開路,神旗隨後,獅爺(獅頭)居中,左右由四名棍師保護。後面是手執紅帖和拿著禮籃的管事、提有姓氏及武館字型大小燈籠的壯漢,緊接著是鼓樂、彩旗、及全班成員(手執刀、尖串、劍、棍、鐵尺、半砍刀、藤牌刀等隊伍)。海豐麒麟舞至今為止還保留傳統的表演方式,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首先安放好獅爺(在大鼓前面“丁字草蓆上”),吹樂手及壯士站在虎獅兩邊。開鼓時刻全班成員起立,用大鼓、大鑼、大鑔、大嗩吶、螺號,吹擊 “催鼓調”,以震天動地之聲,起壯獅威開場(亦兼“退土去煞”之意)。接著司獅爺及獅尾的師傅互相抱拳行禮,聞樂起舞,繞場一周,以示祝願新的一年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吹擊樂先奏引子“催鼓調”連下“鳳立松”;吃四門和咬虱用“山坡羊”、“雙清調”、“兆昌”;尾段用“福德詞”;行拳用“景天羅”、“九連環 ”等;舞棍吹“過江龍”、“倒卷珠簾”、笛套等;打五彩用“武打調”(散調)。

表演情節

海豐麒麟舞 海豐麒麟舞

舞獅情節大致分為六個段落:即“開場見禮”、“猛虎下山”、“餓獅尋吃”、食後憩息”、“飽後歸巢”、“收場還禮”。表演技巧強調其形態、神態、動態、靜態,必須按各個環節與不同技藝去掌握,神態自始至終以於貫串。“猛虎下山”、“餓獅尋吃”(行四門)、獅子回頭等應處於動態之狀;食後憩息要處在靜態之狀;飽後歸巢應逍遙、興致、滿足等慢動作;收場還禮應以高興及威武明快之動作;但靜中有動,相互配合。

舞完後便由徒弟們表演自家門派的武術套路,即拳術套路、棍術套路,徒弟們演畢,師傅就出來“煞拳尾”。之後便是最精彩的“盤五彩”(年初一不表演),即拳對拳、空手對刀、空手對槍(尖串)、空手對短刀、尖串對鐵尺、尖串對尖串、短刀藤牌對尖串等等。從對打到混打,眾人吶喊助威,表演達到最高潮(八人棍輪流對打而結束)。

表演接近尾聲時,鄉中理事領著一班壯漢,執著用青竹為桿(未端保留青竹葉和竹尾)貼有錢幣的花布長旗進入舞場,以表示獅班演藝精彩(勸休獅),至此,燃放鞭炮、喝彩,表演也就結束了。這時若對方理事很禮貌地派出四人抬一張四方桌,桌面中央盤內放著四色物品走近師傅面前時,師傅必須抱拳行禮、頌詩四句,並移動盤內物品。隨後理事將彩禮送到獅班管事籃里,以示獎賞。

表演禮節

傳統舞獅,“盤五彩”的歷史悠久,相沿成俗至今。海陸豐各地主要有少林和峨嵋兩大門派武館,大部分武館都設有獅班,通過“出獅”,一方面能滿足民眾的習俗需要,一方面既可張揚武功,又可樹立在武林中的權威和地位。所有獅班還有很多傳統規矩。其規矩(禮節)有:

一、獅班在出獅前要擇日拜祖師爺,投“聖杯”問明在某時某地開鼓。按常規,從哪裡開鼓便要在哪裡休鼓(收獅跡)。獅班如果出獅就必須連出三年後才能休獅,不過,這由各門派靈活掌握、變通。

二、獅班進村入鄉時要起鼓樂,參拜各方土地爺、廟宇、祖祠、(如有祀祖師爺必參拜),到各家各戶參拜時,戶主要燃放鞭炮和送紅封包以表謝意。

三、如果獅班在路中相遇,遠處必停鼓樂,由雙方管事互送拜年帖(禮帖),全班人員靜默靠路邊走過,各把獅爺擱置右手邊胸前(手要平肩)。全體人員過後,回首再起鑼鼓互相行禮。若遇到特別友好的獅班,還要行雙獅會禮。

四、獅遇龍時,獅必讓道蹲下向祥龍參拜, 然後交換禮帖。

五、到他鄉舞獅,若遇有獅班正在表演時,必須停鼓樂就地等待,待其舞完離開遠處,方可起鼓進鄉。

六、獅班在某地方開場,舞完後剛離場,若有其它獅班隨著在原處開演,鼓頭不得重位。

七、若碰到正在唱曲的曲班,必先停鼓樂,然後走近曲班起鼓參拜田老爺,再互送拜年帖後即停鼓離開。

八、過渡船時,上船前起鼓參拜渡神,獅爺先乘渡船過對岸,然後是鼓樂、人員依次過渡,上岸到齊後再起鼓樂回首參拜渡神。

九、獅班出離鄉口時,要再回首參拜後停鼓樂。

十、若獅隊出遊途中偶遇喪事時,暫停鼓樂而讓過以避免驚擾歸仙者靈魂 。

十一、獅班每到一處,若皆地有武林世家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輩,管事必帶著四式禮品先登門送上紅帖,然後,獅蹲低進門參拜,完畢蹲低倒退而出,再在門口起首參拜,同時武林前輩燃放鞭炮,以示互敬。

十二、抱拳行禮:方式很特別,即行禮時左手為掌,右手為拳,左手伸出四指、拇指屈進去,以左掌蓋在右拳上,禮儀的意思是:左掌為文(青龍),右拳為武(白虎)。伸直四指表示四海為一家、而屈大拇指則表示不當老大,掌蓋拳則是謙讓,止戈為武。

總之,從請起獅爺開場、參拜、行禮、雙獅會等等套路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規範動作,如高、低、快、慢、猛、惡、輕、柔以及七情所表達的動態、靜態都要發揮得惟妙惟肖。

地理簡介

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蓮花山南麓,東臨揭陽市惠來縣,西連惠州市惠東縣,北接梅州市和河源市紫金縣,南瀕南海,海岸線長達455.02km,占全省岸線長度11.06%;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2個港口和3個海湖,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國沿海開放第一類口岸。全市沿海200m等深線內屬本市所轄,海洋國土面積2.38萬km,占全省海洋國土面積的14%。轄區內地形內陸以山地、丘陵為主,沿海多平原、丘陵。全市最高峰為位於海豐縣西北部的蓮花山,海拔1337.3米。水產資源分為海洋、淡水和海淡水三大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